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审计论文

影响高校实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因素和应对思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08 共3478字
论文摘要

  一、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人员对于其从事的审计业务和出具的审计报告,除了应当承担应有的职业责任外, 还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安然事件的发生,使“审计风险”一词得到了空前的关注。目前,对于审计风险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是归结起来,所谓审计风险就是审计人员所审计的财务报告存在重大的错报,而审计人员由于判断失误没有发现,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风险。
  目前国际上广为认同的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简而言之,固有风险,就是不考虑内部控制的前提下,被审计单位固有的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能发挥作用产生的风险;而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履行了审计程序,但没有发现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的风险。
  由于上述审计风险的存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任务的各个阶段都应该对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时刻关注可能影响审计判断的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风险点,通过调整审计程序和范围, 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风险导向审计也就应运而生了。与传统的以账项或制度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不同,风险导向审计将重心放在事前的风险评估上,因而对于审计风险的分析和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二、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审计风险

  在内部审计领域,人们对风险导向审计有着与社会审计不同的理解。 对于高校来说,内部审计师应更多地将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扩大为高校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各种风险,并将其作为确定审计项目及其审计重点的依据。
  2005 年发布的《关于 2004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高等教育经常性成本分担机制, 一般学费收入占学校收入的比例达到60%左右,一些地方院校的比例还会更高。 资金筹集渠道的改变,使高校资金供应更加依赖于生源市场,扩招带来的基础设施、设备等压力促使高校举债建设。 国家审计署对国家重点建设的 18 所高校的审计发现:到 2003 年底,18 所高校债务总额近 73 亿,比 2002 年增长了 45%,是 2001 年的 2.7 倍,其中基本建设债务占 82%。”从这一 8 年前审计署发布审计报告中,我们已经不难感受到高等学校举债的速度和规模。 但是我们的学校从理念上、运营上、管理上做好了如此大规模举债的准备了吗? 从这些年陆续曝光的由于高校过度举债而引发的“办学资金严重短缺,出现了暂停报销、拖欠职工福利待遇、民工闹事的情况”,我想我们很难得出肯定的答复。
  同时淡薄的法律意识诱发的诸如高校乱收费、 偷税漏税、招生丑闻等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在损害学校声誉的同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环境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将可能导致学校财务困境的出现,甚至是面临无法正常运营的局面。
  在上述固有风险的基础上,高校普遍存在的控制风险也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对于高校没有强制的内部控制要求,个别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更多的高校并没有建立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 在这样的控制环境下,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发挥作用,更多地依赖于控制执行者的个人素质。
  除了上述原因造成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外, 高校内部审计还要承担实施审计工作的检查风险。 高校内部审计的这部分风险的产生,除了审计证据取得的限制(如被审计单位的不配合造成的证据取得不充分)外,主要还是源自于审计方式方法的落后。 目前,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仍然停留在以账项审计为基础的舞弊审计阶段,在审计过程中,也更多地依赖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对于审计风险的考虑可谓少之又少,更何况,即便有所考虑,也会由于无法准确衡量而流于形式。

  三、实施障碍

  (一)缺乏风险评价标准

  风险导向审计的关键在于风险评估。 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标准体系,可以帮助内部审计人员识别和评价风险。 那么,与风险评估结果高度相关的其他程序,比如重要性判断、抽样规模的确定等,也就无法准确的进行。 同时,审计人员也就无法确定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所下结论的正确性,从而对其是否能够成为审计证据产生怀疑。
  即便,我们将风险评估的相关结论作为审计证据,当涉及事后责任认定(比如诉讼)时,同样会因为缺乏相应的依据,而无法界定相关责任,从而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二)缺乏高素质审计人才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全面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外部环境,从而发现风险点,从而评估风险。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并掌握审计业务所必需的相关业务、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还必须要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综合分析各种信息判断风险情况的专业素质。 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并且绝大多数人员出自会计或者审计专业,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少有涉猎,虽然熟悉本校的管理和运营情况,但是对于教育行业特征等外部环境的相关情况了解得很少,更没有接受过风险评估的相关职业培训。 在实务中,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很少,审计判断完全凭借于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比如在风险导向审计中需要大量运用的分析性程序,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来确定被分析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预期关系、 是否需要运用分析性程序、采用何种分析工具、能否依赖分析性程序的结果等。 而且进行分析性程序的审计人员的能力越强、经验越丰富,分析性程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及审计效率就越高。 而我们现在恰恰缺少这样的高素质人才。

  (三)缺乏全面实施的环境支持

  首先,缺乏功能强大、信息全面的数据库。 作为风险识别和评价的有效辅助工具,一个包含有高等学校行业情况、学校运营情况、校内各单位运营状况、主要负责人业绩评价等信息的数据库, 是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性符合和职业判断所不可缺少的。 而我国目前不仅高校之间没有行业共享的数据平台,各高校内部也没有建立这种数据共享、分析的平台。 即使我们建立了这种数据平台,那么不论数据量的积累,还是平台的覆盖范围,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够达到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其次,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各类管理、运营和财务风险的认识程度不高,自然由其产生的审计风险更是难以获得认同,这将很大程度上制约风险导向审计的有效实施。
  最后,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环境可以说相当宽松,不仅审计质量没有法定的约束, 即便出现审计失败也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 在这样的情况下, 高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会不会反而导致审计质量的下滑,也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

  四、解决措施

  综合上述情况, 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风险导向审计在各高校的实施。 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制定详尽的实施指南, 作为高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标准和依据;另一方面加强监管力度,督促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审计质量,增强责任意识。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校应当在专家的指导下,以个别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单位为试点,建立校内风险测评信息库,进而以点代面,建立起高校风险分析、评价信息平台。 最后,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从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加大培训力度两方面着手,来改善审计的素质问题;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聘请专家协助完成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审计项目,以规避部分内部审计自身无法化解的风险。
  内部审计机构有必要探寻更好的、 更适用的方法来不断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部门本身乃至整个学校的风险防范能力, 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恰恰是我们所要寻找的。 虽然存在着上述的种种困境,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将在降低审计风险、发现并揭露管理层财务舞弊、提高审计效率、增强会计信息的可信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风险导向审计也不例外。
  比如,风险判断过程中对于审计师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度依赖,以及责任认定等方面,风险导向审计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缺陷。 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时, 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让这种方法真正地服务于内部审计,服务于学校管理。

  参考文献:
  [1]石 勉 ,李佩君.高校引入风险 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J].审 计月刊,2004(5):17.
  [2]李金华.关于 2004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EB/OL].(2005-06-28).
  [3]蒋莲华.COSO 报告的启示———谈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J].职大学报,2009(1):94-96.
  [4]赵红英.分析性程序在现 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运用[J].财 会研究,2010(7):69-71.
  [5]胡波.风险导向审计的中国运用:反思与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0(2):77-79.
  [6]赵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99-100.
  [7]杨慧君.论风险导向审计及其运用[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6):28-29.
相关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