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经济管理学论文

2002年-2012年陕西城乡统筹发展状况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5-08 共3617字
论文摘要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各个方面均得到了质的提高,但是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在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陕西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1、 何谓因子分析

  在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法是常用的一种.因子分析的目的意在用少数因子来反映统计分析中索要描述的大部分信息及总体关系,它通过分析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选取的所有因子中,提炼一些强代表性的因子.一般而言,变量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通过指标的选取来反映统计资料中所有信息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这些指标通常称之为因子,它能够较好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一般而言,因子分析通常按照以下四大分析步骤进行,第一个步骤是要确认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目前主要通过 KMO 检验法和 BTS 检验法这两种检测方法来确认变量指标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所需要的前提和假设. 如果KMO 的值越趋近于 1,则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 值大于 0.9,则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 值小于 0.5,则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而 BTS 检验法主要是通过零假设进行分析所选取的模型或者变量指标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第二个步骤是因子变量的构造,根据分析内容的需要,结合选取的方法构建出与研究内容相对吻合的因子变量.第三个步骤是获取较强解释性的变量因子,通常是通过旋转因子矩阵、正交、斜交等方法获得解释性强的因子,目前大多人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方差极大化旋转法.第四个步骤是因子变量得分的计算,本文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为西部经济蓝皮书系列中对变量因子的计算方法,在计算出因子得分之后,建立"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其加以预测.

  2、 因子分析下的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2.1 构建分析指标体系
  城乡统筹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研究城乡统筹必须要考虑到城乡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此,制定出全面科学能反映城乡统筹发展的指标显得至关重要.根据指标构建的目的性、全面性、可比性、可行性和动态性原则,陕西省城乡统筹指标的内容结合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容将从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这四个方面来考察,结合选择数据的解释力度,在二级指标之下,选取了居民恩格尔系数、公路铁路邮路网密度、居民收入、绿化覆盖率等 25 个三级指标来进行分析和评价. 具体指标为 1-GDP 非农比重、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 每万人医院有床位、4-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5-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6-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指数、7- 社会劳动力非农比例、8- 铁路网密度、9- 公路网密度、10- 生活污水处理率、11- 载客汽车工作率、12-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3- 标准化公路通行政村率、14-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5-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8- 第三产业贡献率、19- 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比例、20-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 农村人均纯收入、22-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 GDP 比重、23- 载货汽车工作率、24-教育事业的科技成果和 25- 邮路网密度.

  2.2 因子分析过程
  通过 KMO 值检验、因子贡献率及正交因子得分模型等方面对 2002 年 -2012 年陕西省城乡统筹进行了因子分析,最终得出了 2002 年 -2012 年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排名.各个指标需要有一个特定的变量赋予值,把其命名为 X以很好地进行因子分析,则具体指标命名如下:X1-GDP 非农比重、X2- 载客汽车工作率、X3-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X4- 社会劳动力非农比例、X5- 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比例、X6- 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指数、X7- 第三产业贡献率、X8- 铁路网密度、X9- 公路网密度、X10- 邮路网密度、X11-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X12- 载货汽车工作率、X13-标准化公路通行政村率、X14-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X15- 农村人均纯收入、X16-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 GDP比重、X17- 教育事业的科技成果、X18- 每万人医院有床位、X19- 生活污水处理率、X20-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2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3-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X24-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和 X25-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
  2.2.1 KMO 值检验、R 的特征值及贡献率
  利用 2002-2012 年陕西省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比照得出了近十年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 25 个三级指标的相应数值.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得出 KMO 值,该值为 0.912,表明文中所选取的指标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作为变量关系矩阵 R 的特征值分别为 16.7、2.7、2.3 和 1.3,解释了变量的 91.9%左右的特征.
  2.2.2 载荷因子矩阵的建立
  结合提取的四个主因子建立了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建立起来的因子载荷矩阵进行了旋转分析. 在经济发展指标上,各主因子的高载荷指标为:第三产业贡献率、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指数和社会劳动力非农比例、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GDP 非农比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比例;在基本设施情况指标上,各主因子的高载荷指标为: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邮路网密度、载客汽车工作率和标准化公路通行政村率;在社会发展指标上,各主因子的高载荷指标为: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事业的科技成果和每万人医院有床位;在生态环境指标上,各主因子的高载荷指标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 GDP 比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污水处理率.
  通过因子载荷矩阵的相关分析,得出的四个主因子代表了文中所构建指标 90%以上的信息,该主因子能很好的解释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具有很强解释力和代表性.为此,以四个主因子的贡献权数为基点,通过计算原始变量得分F1-F4,进而得出 2002-2012 年陕西省城乡统筹水平得分与排序.
  2.2.3 因子分析结果
  从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因子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近十年来陕西省城乡统筹有三大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近三年来发展更为显着,不过总体而言,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呈现出曲线上升的趋势.
  从因子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特征值为 16.7,各个载荷指标在第一主因子上的贡献率均达到了 70%.第二主因子特征值为 2.6,贡献率为 11%. 第三主因子的特征值为2.3,其贡献率达到了 9%.通过特征值及贡献率可以看出各个主因子上的得分均将对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第一主因子上,其载荷指标主要集中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社会劳动力非农比例、公路网密度、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市污水处理率、每万人医院床位数、GDP 非农比重、邮路网密度、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上. 从第一主因子的贡献率上可以看出,2008-2012 年陕西省城乡统筹取得较大发展主要得益于这些指标方面优势的拓展.第二主因子的高载荷指标为载客汽车工作率、铁路网密度、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指数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 GDP 比重,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在 2002-2005年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上几个指标贡献率低.第三个主因子的较大载荷指标为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比例和教育事业的科技成果,第四个主因子的高载荷指标不明显,主要集中在标准化公路通行政村率.同时,在该主因子上,各个年份之间并无较大的差距.

  3、 小结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2002-2012 年陕西省城乡统筹实现了较大的跨越,在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保、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陕西省二元城乡结构基本上实现了良性发展与互动,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铁路里程有所增加,公路和邮路网密度得到了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得到好转;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得到了提高,城乡发展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在社会发展方面,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入学率及农村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好转.
  但是陕西省城乡差距仍在进一步的扩大,城乡统筹问题仍层出不穷,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经济发展方面,城乡之间"剪刀差"依然存在,农村发展亦步亦趋.在社会保障覆盖率方面,不仅存在城乡社保覆盖率差异化的现象,同时城乡居民的教育卫生公共服务享用率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此外,随着城乡统筹经济发展,城乡环境污染问题仍不容忽视,垃圾排放量大,水污染严重,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仍较低.

  参考文献:
  〔1〕李永第.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尹剑锋.湖南提升城乡统筹水平的途径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6.
  〔3〕徐光.山东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杨晓娜.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以武汉市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刘泽双.基于和谐社会的城乡统筹就业的决策支持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
  〔6〕王冠清.陕西省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0.
  〔7〕李晶.黑龙江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研究[D].黑龙 江 大学,2009.
  〔8〕丁伟华.山东省经济发展对教育水平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
  〔9〕刘倩.成都市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