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保险论文

我国保险企业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2 共392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困境探讨
  【第一章】我国保险企业文化构建分析引言
  【第二章】保险企业文化理论概述
  【第三章】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钻石”模型
  【第四章】我国保险企业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五章】建设我国保险企业文化的方法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国内保险公司文化创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保险企业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我国保险企业文化现状。

  现阶段来说,我国保险业的各家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框架,虽不成熟,但各具特色。从宏观来看,各家保险企业均有自己的文化口号。比如,新华保险的价值观是:

  诚信、责任、公平、创新、进取,宣传口号为:保险让生活更美好。中国人保,作为国内最大的非寿险保险公司,重点推出"求实、诚信、拼搏、创新"八字方针,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与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双重统一。中国平安个人价值观:诚实、信任、进取、成就,团队价值观:团结、活力、学习、创新。而从微观来说,举例新华保险,从总部到分公司再到中支公司直到乡镇网点,每个工作日都会召开晨会、举办活动,增进员工交流,营造企业独特氛围。

  同时,各家保险公司由于主营业务差异、价值理念不同、管理制度相异,企业文化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各家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也有比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提出了"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文化理念和"忠诚服务、笃守信誉"的服务理念;中国平安保险,建立了以儒家传统文化一"仁、义、礼、智、信"为基石,结合由欧美港澳地区舶来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赢得企业员工的认同和同行的争相学习。

  其他保险公司的文化内容也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不再赘述。

  二 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保险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各保险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较多忽略了自身文化建设。如今,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首先必须发掘并正视我国保险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文化理论发展与建设和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1. 保险企业文化理论发展薄弱。

  处于发展中的我国,一直更重视的是物质文化的丰富,较多的冷落了精神文化的充实。本文引言中搜集了中外有关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从表格中不难看出,我国针对企业文化及其建设的课题研究开始比较晚,研究成果较少,真正能指导社会实践的更少。具体到我国保险行业,针对其企业文化进行的专门研究就更少了,多为行业管理者的具体实践体会和建议。如今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金融三大支柱之一,保险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给予参考或指导。很明显,其理论发展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2. 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普遍滞后。

  当下,很多保险企业把销售产品的目标作为刚性任务,充斥着整个企业的日常运转,而把文化建设当成可有可无的软指标,甚至直接忽略了,认识不到保险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好的企业文化因得不到重视而成为空口号,成为摆设。

  许多保险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混为一谈,单纯以为文化建设就是组织一些轰轰烈烈的宣传活动,或者干脆把文化建设当成是员工的文娱项目等等,从而导致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脱节,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没能得到发挥。一些相对重视文化建设的企业短时间的行为比较多,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面子工程,来应付上级领导巡视检查。之后将其长时间搁置,缺乏常抓不懈的机制,究其根本,依然是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 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脱节。

  企业文化应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有些保险企业强行将企业文化的理念灌输给企业员工,淡化了制度和物质建设的统筹运作,没有高度关注员工在企业的地位、意义以及物质利益等现实问题,不能真正强调和践行员工主人翁地位和利益,必然造成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脱节,精神和物质分离,不但达不到预想目的,反而会增加员工的逆反心理。

  (二) 企业文化内容较为普遍、单一,缺乏企业特色。

  1. 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

  企业文化展现的是企业的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应该显示出企业的独到之处。有的保险公司靠的是优质产品拓展市场,有的则是依赖较好的社会形象展业,通俗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我国各保险企业的文化不能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其内容大同小异,不能突出企业特色。同时,大多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最后仅仅落实到几个词、几句话上,不能有效结合企业特点对这些词进行深刻的解析。这种泛泛的内容会让员工以为其可有可无,没什么重要性可言,伴随着思想上轻视的是日常行为的忽略,企业文化建设更是无从说起。

  2. 同一企业不同区域之间。

  保险企业除了总部之外,在全国各地均设有分部、分公司、支公司等分支机构。由于地域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各分支机构也有自己的特色,同一企业不同的分支机构也应有体现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而现实中,各分支机构直接将上级机构下达的企业文化内容照搬照抄,并没有融入本地区的经营特色,内容空洞生硬,不能引起员工的认可和共鸣。缺乏特色的企业文化也终将成为空口号,起不到其应有的实际作用。

  (三) 从业人才流动性强,影响企业文化传承。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得到迅速发展,保险公司数量剧增,同时,外国保险业也开始进军国内,造成保险业内部竞争愈发激烈。一方面,国内保险公司在产品种类、服务功能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专有的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保险企业文化影响力较弱,员工对公司没有较强的归属感,在工作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没有较强的精神支撑。再加上保险业社会形象较差等这些因素都造成我国保险行业人才流动性很强,且缺乏高素质人才。行业内部争抢人才的现象十分普遍,最直接的就是通过高薪待遇等手段挖走其他公司的业务技术骨干,甚至是一个团队。新华保险河南分公司曾经上至分公司总经理下到十八家地市中支公司总经理被挖走,这些员工将给之前的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不光会带走技术、信息,还会带走优质客户资源。同时,公司必须招聘新员工代替被挖走员工的工作,所有的工作都将重新开始,如此循环下去,企业文化更加无法深入到员工心中,难以得到比较好的传承和发扬。

  三 原因分析。

  我国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上文列举的这些,比如没有良好的制度文化、企业精神不突出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简要分析其中几点:

  (一) 保险业起步晚,"蹲苗"过程不充分。

  我国现代保险业的真正起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目前有保险集团控股公司 10 家,人身保险公司 77 家,财产保险公司 65 家,再保险公司 8 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18 家,177 个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取得不小的成绩。但跟成熟的保险市场相比,我国保险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蹲苗"过程不够充分,盲目扩大规模,没有打好根基,并没有真正理解保险理念,对保险文化更是一知半解。一直以来都是以规模取胜,以为公司做得越大、业绩做得越高便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对公司软实力的提升大多采取忽视的态度,将规模战略等同于品牌战略大加发挥。整个行业讨论的都是销售保险产品的技巧,比拼的都是销售额的大小,没有真正体会过保险业的服务本质。

  (二) 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保险业是新兴行业,再加上其商品的特殊性,社会大众对其了解较少,刚开始接触并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比较少。而因其规模扩张需要,必须有大量从业人员尤其是销售来支撑其业务目标。由此,保险业一直以来都属于准入门槛低的行业,利用高额的佣金回报吸引社会大众从业,其并非是对保险理念的认同、对保险事业的热爱。而且,对其从业资格的审核也是随着监管要求的提高才成为必需的环节。保险公司盲目扩大营销队伍,很多从业者在对保险概念空白的状态下便开始展业,最基本的保险文化熏陶都不能达到要求。由于人员需求量大,面试审核不严,很多素质较低的无业人员进入保险行业,误导销售、理赔纠纷等现象层出不穷,造成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基层保险机构,这些现象更为普遍,保险文化得不到重视,更无法谈及文化建设。

  (三) 企业领导不重视文化建设。

  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只有在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然而,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企业领导每天挂在嘴边的是产品的销售业绩,各种会议基本上都是销售业绩任务的派发,很少有把企业文化、员工感受放到重要位置的。对于企业文化的学习,一般都是员工刚入职时进行简单的培训和了解,之后的工作过程中极少接触。众所周知,保险企业的培训体系是整个社会最为完整的,非常重视员工的能力提升,但其培训内容主要是员工的推销保险的方法和技巧,研究的是市场和客户心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学习。这容易造成员工的目光局限在销售业绩和自己佣金数量上,难以让员工对公司产生归属感、依赖感。当工作遇到挫折,员工没有一套有效的心理缓解方法,更容易选择跳槽或辞职,也会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承。

  (四) 保险专业人才较少或流失。

  我国虽然保险业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但是真正从属于保险的专业人才并不多。首先来说,大学是培养人才的社会基地,大学保险专业近些年才逐渐开设,资深的保险专家学者并不多,科研成果也很少,教学质量自然也会打折扣。就河南省来说,本科开设保险专业的学校只有两所,研究生开设保险专业的学校也只有两所,即便一线城市大学情况要好很多,但整体培养水平不高。大学输送到社会的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欠缺,并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其次,由于我国保险业的行业形象不高的影响,即便是保险专业和精算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也选择其他行业就业,并不把保险作为第一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使专业知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些都很不利于保险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更不利于将文化建设有效提升到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位置。

相关标签:企业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