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食疗学论文

食物调整体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张伟妃;张伟荣;魏蓓蓓
发布于:2016-04-16 共3482字

  食疗与体质

  食疗即饮食疗养的简称,是利用不同的食物来影响整个机体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愈疾病的一种手段或措施[1].中医食疗历史悠久,早在2 500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药食保健康的基本原则。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说,“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体现了食疗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同时指出:“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充分说明了食疗的优势及其特点。目前,“医食同源”、“药膳同功”已经成为中国人对饮食生活的一种哲学思想,饮食养生也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质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体质的论述,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就将人的体质按照五行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形,每一形下又细分为5类,就有了25种体质。20世纪70年代,匡调元[2]和王琦等[3]较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和体质病理学理论,中医体质学说被定义为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体质学说认为各种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内在依据[4],针对每一种偏颇的体质,中医都有一套建立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基础上的调整对策。皇甫燕[5]通过对732例小儿体质调查及临床观察发现,小儿年龄越小,体质特殊越明显而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也在不断的起变化。体质学说注重的是个体差异,体质类型分布不同与气候、地质、水质、饮食习惯不同有关[6].
  
  食物调整体质的临床研究

  根据体质的特点以及食物治疗学的理论,恰当地选择相应的食物来防治疾病是临床实践的迫切需要。匡调元在辨体质论饮食中即认为“药食同源”、“药食同性”、“药食同理”、“药食同效”,食物与药物一样都能表现出相同的性味、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和同样的功效。并将人类的饮食分为4个阶段:①求生存阶段,称为“温饱型”;②求享受阶段,称为“口福型”;③求营养阶段,称为“营养型”;④求体质食养阶段,称为“体质食养型”[7].将人体的体质分为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晄质、正常质6类[8].根据病理体质形成原理针对6种主要体质类型提出了6种调质法[9],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说明通过食疗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体的病理体质的,从而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个飞跃可以说是弥补了西方营养学微观调控方面的不足。

  目前,困扰全人类的疾患都是些慢性复杂多因素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而我国治疗这些疾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的副反应及其费用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并降低了其生活质量。已公认的与生活方式有关的高血压致病因素是超重[10]、高盐饮食和饮酒等,这三者都与饮食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因此,改善饮食成为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关键手段。沈翠珍等[11]通过对社区10例轻中度阴虚体质高血压病人进行食疗干预,通过对照得出中医食疗对改善高血压阴虚体质,降低血压有一定的作用。童素梅等[12]对36例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饮食指导及饮食控制,对比患者饮食控制前后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结果经过6周饮食控制,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武琳等[13]对社区选取的89名2型糖尿病人辨体质进行饮食干预,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检测,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表明食物交换份法联合中医辨体膳食指导法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姚惠陵等[14]选用人参、鹿茸、紫河车等食药治疗低体重儿,在病理体质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这证明体质是可以通过食物进行调整的。陈李翠[15]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体质除受药物、锻炼等各种因素影响改变外,还受食物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不停止的。食物可以改变体质,体质素虚的人服必要的补益之品后,可增强体质。只要注意饮食调节,加强体育锻炼,必要时以药物调理,方能纠正体质的偏衰偏盛。郑承铎等[16]认为询问进食不同性味和温度的饮食或药物后的反应,确可作为临床上判断由于阴阳盛衰演变形成的不同体质状态的辨证依据,是辨证论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笔者认为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及其食物结构应根据其体质类型进行调整,这对于防病治疗、延年益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食物调整体质的基础研究

  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张伟荣等[17]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中医体质分型中正常质(常体)、燥红质(热体) 和迟冷质(寒体) 的动物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动物观察到热体大鼠与寒体大鼠在能量代谢与内分泌激素方面的差异。丁镛发等[18]观察到热体大鼠与寒体大鼠在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与外周淋巴细胞DNA经紫外线损伤后复制合成能力方面的差异。丁镛发等[19]又通过实验比较观察了常体、热体和寒体大鼠体外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SLPI),经紫外线损伤后外周淋巴细胞DNA的复制合成指数(PLDRI)。同时观察了五香粉、冰淇淋、冰水等饮食对不同体质大鼠SLPI、PLDRI值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体质有一定的细胞学基础。不同饮食可改变大鼠原有的体质状况,可通过适当的饮食来改变、调整人的病理体质,以达到保健目的。匡调元等[20]证明了常用食物之性味能影响体质之形成,同时证明了体质是可变的。研究结果亦表明病理性体质可用食物加以调整。张伟荣等[21]后来对分型后的大鼠又进行食物调整,亦发现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于相应体质的调整作用是明显的。张伟荣等[22]用“五香粉”喂热体动物形成内燥,用猪油和蜂蜜喂寒体动物形成内湿。发现内燥组动物的血浆醛固酮、血清甲状腺素(T4)、肝脏N-K-ATPase均增高;内湿组的血浆醛固酮含量介于寒体组与常体组之间,血清T4低于寒体组,肝脏N-K-ATPase高于寒体组。匡调元等[23]又发现内燥组舌苔丝状乳头角化过度,直肠黏膜杯状细胞内PAS染色(McManus-过碘酸-Schiff法)阳性物质明显增多,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浆较少,密集成堆;内湿组则见舌苔腻,直肠黏膜中杯状细胞内PAS染色阳性物质明显减少,肾上腺皮质呈‘球状带细胞索状化'.

  张婧等[24]用昆明种小鼠实验证明,蜂蜜奶茶能明显对抗应激性溃疡的产生,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王平等[25]亦用昆明种小鼠实验证明:芹菜干红葡萄酒具有较强的抗疲劳能力,能有效地缓解精神紧张,改善睡眠,并具有在不同状态下,小鼠运动耐力时间的延长,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和抗应激作用,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证明该酒对人体有较强的增强免疫力作用。

  食疗改变体质与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理论是对中医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有其重要意义。“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就有“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之过,保其正色”的记载。中医饮食疗法是天然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体质的特征伴随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该过程具有循着某种体质类型固有发展的演变规律以及缓慢衍化的趋势。这就使得体质具有可预测性,为“治未病”,提供了可能[26].“望而知之谓之神”,很多疾病在其发病前往往即有细小的信息和征象,偏颇的体质,其气血津液代谢的转变,就意味着在系统的局部范围内要偏离中线,可表现出一定量的异常信息。这在整体上虽未超越阴阳失衡的状态,但由于其自身调节能力的降低,故而可表现出对特定病邪的易感性,导致疾病的产生,并在疾病过程的某阶段具体表现出某种证型[27].

  因此,根据人体体质状况,见微知着,及早预防,可以防患于未然,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内容之一。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而体质可调性的研究,可以指导从改善体质入手,恢复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但它也具有可变性。从调整体质入手,恢复健康,正是人类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结语

  近30多年来体质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食疗方面的论述更是引起了现代人的大量关注。但目前体质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宏观的理论研究,分型的要素无统一标准;体质类型划分过于繁复;尚未很好地指导临床诊断、防病治病。是药三分毒,现在大家都希望能够通过平时的饮食来调整自己的病理体质。目前指导全人类饮食的主要理论是西方营养学,而西方营养学只研究了食物中七大营养要素的性能,关于食物中所谓“非营养要素”及其对人类生理、病理的作用知之甚少。社会上对食疗怎么样调节体质还存在很多误区。我们呼吁社会应加大对食疗调节体质的宣传,同时改变人们一直以来的错误的食疗观念,并能制定根据个人体质进行个体化食疗的具体方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