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食疗学论文

古代医家典籍中药疗与食疗

时间:2017-02-01 来源:科学咨询 作者:逯元媛 本文字数:2620字
  摘 要:食疗与药疗相结合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从对中医学思想思考、影响最深的学派儒学,到张仲景笔下的医学巨着《伤寒杂病论》,还有文学巨匠苏轼自成一套的养生笔记《东坡养生集》,都为中医学理论中食疗与药疗的建构提供了材料和原则。本文以这些古代着作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为论述中心,通过研究其中具有借鉴意义的食疗与药疗法,在肤浅探讨的基础下为现代人的强身健体提供更好的借鉴与启迪。
  
  关键词:儒家文化 中医 《东坡养生集》 《伤寒杂病论》。
  
  1 《伤寒杂病论》中的食疗与药疗。
  
  1.1 重视药食结合的组方。
  
  食疗法从商代的《汤液论》中就有出现,一直到之后“医食同源”之说与《黄帝内经》中“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人安可不知其所禁忌乎”的重要论述,都在强调饮食影响着人的健康和寿命。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非常重视药疗与食疗的结合,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张仲景药方所体现的结合形式。如:饮用煎制而成的桂枝汤需要搭配常见的食材生姜与大枣,服用百合滑石散需要搭配百合,白虎汤中加入粳米,胶艾汤与炙甘草汤在制作时需要与酒同煎,服用滑石矾需混合大麦粥汁,黄连阿胶汤需加入鸡子黄入方煎服……《伤寒杂病论》中这些药物与食材的结合形式多种多样,最常用的药食有生姜、蜂蜜、乌梅、清酒、赤小豆、百合、米粥、米粉、小麦汁等,但总的说来都是根据它们的疗效与特殊用法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以饮食助药力以扶正气、补虚损,因此这些观点对于中医食疗的研究与探讨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1.2 药食结合亦有禁忌。
  
  《伤寒杂病论》中强调“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从张仲景的言论中不难看出,食养虽可治病养生,但在与药材的搭配、食用时令、配方剂量上亦有所禁忌。“三月勿食小蒜,四月勿食胡荽,五月勿食韭,六月七月勿食茱萸”,这些观点都指出了药食结合必须在了解节气变化的同时合理搭配。
  
  2 儒家与佛家思想中的食疗与药疗。
  
  2.1 儒家与食疗。
  
  儒家思想的仁学体系、以和为贵、中庸思、世界大同和礼乐文化等观念对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具有重要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对中医的渗透使中医学成为世界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的医学体系。“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出自《论语·庸也》,它既是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也是孔子认为的最高道德境界。孔子最赞扬的中庸之道最为核心的意义就是一个“中”字,这个中和即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中医食疗与药疗的理论中关于人的生理、病理、治法、养生的论述也以中和为关键,即“法于阴阳,和于术说”.中医学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表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类证治裁喘症》中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及和。”这些对于中医的观点都体现出了儒家执中而行的中庸之道,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阴阳是在不停地运动,人们一旦掌握了运动的度就能够减少疾病发生的次数,在食疗与药疗的搭配与使用上也讲究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例如中药麻黄汤使用麻黄与杏仁制成,两者相互结合既发挥了麻黄的止咳平喘之用,又使用了杏仁的沉降麻黄之功。
  
  2.2 佛家与食疗。
  
  佛家饮食忌油腻、忌杀生、忌暴食,倡导“数、随、止、观、还、静”,因此佛家教徒在饮食上多清心寡欲,普遍寿命较长。除此之外,佛家医学从三千多年前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方法,它们多摘菜食物或花木的枝叶、果实来治疗疾病、养生提神。如榨干土豆做成汤汁来治疗胃癌,使用黄瓜藤和叶煎治疗心脏病,煎服葱与生姜制成的汤汁饮服治疗感冒发烧。
  
  佛教地处较为偏僻、地势高的山区,因此寺庙中多种植草木来进行观赏与治病。如祭奠佛祖诞生时使用的八仙花(又名甘茶)除了有消灾、祈福的功能,还能够医治心脏病和咳嗽。薄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提高肝功能的效果,车前草作为蔬食用能治疗上吐下泻、治口腔炎与头痛,还能镇痛消肿,这些药材都是佛教中常见且独具特色的食材。
  
  3 《东坡养生集》中的食疗与药疗。
  
  苏轼是以利用其号命名的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肘子而被称为一代美食家,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他还重视研究食材的不同疗效而进行食疗与食疗,因此他也是一名养生家。王如锡根据苏轼的饮食、服御、调摄编写了《东坡养生集》一书,对中医理论及养生学具有较大的贡献和借鉴意义。
  
  3.1 重视食物的药用价值。
  
  “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苏轼秉承着孙思邈药食同源的思想,极为重视日常使用的食物所具有的药用价值。如苏轼在《服生姜法》中云:一日漫游净慈寺时遇一方丈“年八十余,颜如渥丹,目光炯然”,经过询问方丈给出自己延年益寿的秘方--“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之后苏轼根据方丈食疗方法取生姜汁液沉淀后下方乳白的部分,与米饭同食或制成药丸,四季食用不间断。生姜性温而健脾胃,所含的姜油酮具有散风寒、止呕、解毒的作用,其中的有机化合物还能降血脂、减少心肌梗、抑制老年斑,因此食用姜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愈来愈多的人因为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亦或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染上高血脂,结合药物与生姜的药用价值,能够达到较好的保健效果。
  
  苏轼在《书食蜜》中记载“余少嗜甘,日食蜜五合。吾好食姜蜜汤,甘芳滑辣,使人意快神清”、“蜜中有药治百疾”,他每日都食用蜂蜜并把蜂蜜作为与其他药物的辅助品。在闲时苏轼常与村民学习蜂蜜酿酒的方法,每日饮用少许以健脾滋补。
  
  《神农本草经》认为“蜂蜜入药之功有五: 清热也、补中也、润燥也、解毒也、止痛也。”从食疗角度来看蜂蜜中的葡萄糖与维生素能够起到通便解毒之疗效,是滋补保健的好食品。
  
  3.2 利用常见药物养生。
  
  《东坡养生集》中除了对于食疗的介绍与举例,对于药方的记载也比较详细,其中包括“服胡麻赋”“枸杞”“苍术”“药酒”“偏头痛方”等。
  
  如:苏轼常常使用茯苓与胡麻加上白糖制成饼食用,并认为同时食之两物能增添气力、身轻如燕,其在《服胡麻赋并序》中的言论“高达千尺的松树四季常青,老而不僵,松脂流入土中,化为茯苓,尤其是形状像龟蛇鸟兽的是上品,人得而食之寿命不可测量”的观点足以看出它对茯苓与胡麻功效的认同。胡麻现在多称为芝麻、油麻,而茯苓则被称为“养神而改灵,和魂而炼魄”的药材,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两者性将近,相杂食用能够补五内、养神丰色。
  
  参考文献:
  
  [1]李兆静。我国食疗在饮食文化中的发展简史[A]//中国营养学会第12届全国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09.  
  [2]曹娜。中医养生思想古今文献整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3]韦公远。苏轼的养生之道[J].武当,2008(08)。
    逯元媛. 从古代著作看食疗与药疗[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9):75-76.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