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从道教文化角度解读牛郎织女传说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24 共3076字
摘要

  牛郎织女传说因起源年代最为久远被列为我国民间四大传说之首。与佛教传说的"白蛇传"不同,"牛郎织女"则是典型的道教传说。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可见牛郎织女传说曾被记载在道书中加以传诵。
牛郎织女传说最初并非道教传说,它在春秋时期产生时,是以星象神话的形态出现的。牵牛星与织女星的命名是为了观象授时,同时也是上古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生产方式的反映。

  到了战国时期的秦国,已经产生了关于牵牛和织女婚姻的想象。湖北省云梦县 1975 年出土的《日书》竹简中有关于牛郎娶织女的记载":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可见当时人们把牵牛织女的婚姻看作失败的婚姻,牵牛织女的结婚之日也对民间婚姻择日有着负面影响。直至此时,二者还都是天上的神仙配偶,并没有思凡来到人间。这时期的牵牛织女神话更倾向于民间信仰的范畴。但从汉代起,阴阳五行、神仙方术大兴,牛郎织女的传说便开始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可以说",从汉代开始,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道教文化的一个象征,或者说是一个道教的传说。"

  一、由简单的星象神话到大量神仙形象的出现

  如前所述,春秋时期,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命名是为了观象授时,同时也是上古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生产方式的反映,二者只是分居银河两侧毫无关系的两颗星星。战国时期,人们对牵牛织女星分居银河两侧的现象做出了解释,想象二者是婚姻失败的神仙夫妻。这个简单的星象神话还只是源于民间对牵牛和织女的星辰信仰。

  道教是在黄老之道、神仙方术说的基础上吸纳了阴阳五行思想、谶纬之学、鬼神之说等形成的本土宗教,它创立了完善的神仙谱系,供世人膜拜,并形成了"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终极目的。汉魏六朝时期是道教重要的形成期与创制期,道教徒们相信仙药可求、仙境可寻、神仙可遇,所以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求仙游仙的文学作品,小说中的牛郎织女传说亦受此风气影响。西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下》便记载人们想象人间与天界是可以相通的,人可以从海上乘浮槎至天河,于是看到了天上的牵牛与织女,他们都被看作是天上的神仙。任 的《述异记》中,更是明确了牵牛织女神仙配偶的关系,织女在这里的神仙身份也更加明确,是天帝的女儿。天帝可怜她年年劳役,孤独辛苦,于是将她嫁给牵牛,二人成为神仙配偶。但织女婚后却贪欢废织,天帝发怒,罚二人分居天河东西,一年一度相会。

  从上面两则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世人眼中牵牛织女乃是天界的神仙,分居天河两畔。在汉代以后的牛郎织女传说中,除了牛郎织女,还逐渐出现了天帝、王母这样的道教谱系中的人物。如任 《述异记》中就已出现天帝的形象,到了明清以后的牛郎织女传说中,"天帝"便明确为"玉皇大帝",如明代朱明世《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中,织女成为玉皇大帝之女,玉皇大帝是最高神灵,这与道教认为玉皇大帝是众神之王相一致。清代石印本《牛郎织女传》

  中的道教神仙谱系非常丰富,除了玉皇大帝之外,还有瑶池圣母、云锦圣母、太白金星、太上老君、金牛星、二十八宿、十二地支等。牛郎织女传说从最初简单的星象神话到后来小说中大量出现的神仙人物形象,不得不说是受了道教文化神仙崇拜的影响。

  二、由神仙配偶到下凡济世与历劫

  "下凡历劫、悟道成仙、成仙考验和济世降妖是道教仙话的四大叙事母题,也是道教仙话的四大核心故事类型。

  下凡历劫型故事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远古巫师使神降临凡间的通神活动。这类通神活动衍生了早起的下凡济世仙话,下凡济世仙话在后世又演变成了降凡历劫仙话。"受道教文化的影响,牛郎织女传说在小说中的情节也经历了由神仙配偶到下凡济世与下凡历劫的变化。

  在道教创立初期,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谋求更好的发展,道教吸收了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作为道德教义,如《太平经》中有宣扬孝道的《不孝不可以久生诫》称":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在西汉,便出现了天帝命令织女下凡帮助孝子董永还债的下凡济世型道教仙话。干宝《搜神记》中便记载了汉董永因无钱埋葬亡父而卖身为奴,主人知其贤孝,给了他一万钱放他去守丧。董永行完三年守丧之礼,回主人家的途中遇到一女子愿意与他同行,做他的妻子,并十天织出一百匹细绢为其还葬父之债。原来女子为天上的织女,天帝看董永孝顺,于是派织女下凡替他还债。

  台湾的洪淑苓教授认为以 耕为生的董永与织女成婚,或许正是牛郎织女故事的舞台由天上搬到人间,于是河西牵牛郎成为人间牛郎的滥觞。可以说,西汉时期的董永传说是在道教吸收孝道观念的基础上用下凡济世这一道教仙话功能对传统的牛郎织女传说进行改造,从而实现对人间孝子的最高奖赏。

  "既长生又享乐的意识在道教的萌生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至唐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相应地,仙话也一步步走向世俗。"牛郎织女传说也由开始的下凡济世主题向性爱主题转变。《搜神记》中织女下凡是为了完成天帝使命,到了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志》,牵牛织女终于有了七夕相会的机会,而到了唐代张荐的《灵怪集·郭翰》中,写了织女厌倦天上枯燥孤独缺乏爱情的神仙生活,不顾自己与牵牛的情意,大胆地下凡寻找"情夫",与郭翰"解衣共卧"",夜夜皆来".由此可见道教的世俗化使得牛郎织女传说产生了如此变异。

  到了清代石印本《牛郎织女传》中的牛郎织女传说则由织女下凡济世变为牛郎下凡历劫。在这部小说中,牛郎的身份变为玉帝身边的十二金童,织女则是玉帝的外孙女,名叫张七姐。金童因对织女动了凡心而被玉帝贬下凡尘受苦,之后又派金牛星下凡帮助金童度过劫难,重回仙界,与织女成为夫妇。

  三、由一年一度相会到七夕鹊桥相逢

  南朝梁殷芸的《小说》中有关牛郎织女传说的记载应是文人小说中最早的故事形态,其中关于牛郎织女相会的日期并没有明确至七月七日,而只提到"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任 《述异记》的记载中,牵牛织女也只是"一年一度相会",并未提及相会的具体日期。而在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则有了"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的确切日期。

  此后关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均有了七夕相会这一情节,清代的《牛郎织女传》也沿袭了这一传统,"自此金童,天孙每年七夕相逢,万古不更,一载离情,一夕倾肠,世称牛女二星,惟七夕一相逢。"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相会和道教文化中的七夕拜斗有密切联系。"长生不老、羽化登仙"是道教的终极目标,那么祈求长生自然是道教徒们少不了的活动,七月七日正是道教文化求长生的节日,因为在道教文化中,七是生与死的象征,北斗则是掌管死亡与寿命的星辰,所以才有"七夕拜斗"的道教民俗,宣炳善先生也指出:"天上的北斗七星在道教文化里占有极为重要的核心地位,有一个道家的传统就是向北斗七星祈求延长寿命。"所以,选择让牛郎织女在七夕相逢可能是受道家文化"七夕拜斗"的影响。

  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同样,从道教文化的角度解读古代小说中的牛郎织女传说,就会发现其流变的原因。道教的神仙崇拜使得传说中充满了神仙形象,下凡济世与历劫的道教仙话模式也影响了小说情节的变化,七夕拜斗的道教民俗也使得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这一天相逢,所以说牛郎织女传说是典型的道教传说,其中的道教文化因素十分明显。吴光正说过:"你不了解中国的神,便休想了解中国的人;你不研究中国的宗教,便休想了解中国的社会;你不解读中国的宗教故事,便休想建构完整的中国叙事学。"可见宗教对于文学的影响之大。从道教文化角度解读牛郎织女传说我们可以窥见普通民众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对慰藉与鼓励的渴望,对一种宗教最朴实的感情与信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