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新型农业现代化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3 共10043字

  适应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农业由传统的种养业发展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而且农业的产前、产后比例不断加大。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大约为 2∶1 至 4∶1;当今的美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为2∶1∶7.[4]近些年来,我国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念发展农业,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努力做到第一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同时,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从2004年开始,党和政府对农民实行种粮、农资、良种、农机补贴等,2006年1月1日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种地不再交税,而且可以得到各种补贴。在职业教育领域也充分体现了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2007年国家对农村家庭贫困学生给予助学金,2009年对农村学生和涉农专业进行免学费。这些举措主要是面向农村学生,而不仅仅是面向在农村学校的学生。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2011年10月教育部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界定了“面农职业教育”的内涵,即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包括办在农村的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其中“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水利、粮食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涉农产业。可以看出面农职业教育实际上可以分为在农职业教育和为农职业教育,即办在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服务于“三农”两个方面。

  (二)“在农”职业教育

  “在农”职业教育就是办在农村的职业教育,按照城乡统筹的观点,就是县域职业教育,也就是过去我们常说的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从80年代恢复兴办以来,虽然在不同时期其发展的重点不同,但始终围绕“三农”开展职业教育。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职业教育数量上逐渐减少,这也是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但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农户经营规模狭小,全国平均每个农户的耕地面积不足8亩,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致使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只是一种身份,而不是一个职业。职业教育顾名思义是培养职业农民的,没有职业农民,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这就是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土地流转改善了人地关系,扩大了农户经营规模,出现了一些以农业为职业的职业农民。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8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比2008年底提高20个百分点;农村各类专业大户达到317万户、家庭农场87万个、农民合作社124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5]

  面对这些新变化,从2012年到2015年连续4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意见》更加明确指出: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的种地人。包括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认定、扶持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国家意志,但如何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却需要加大实践探索和研究力度。

  1.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如上所述,新兴职业农民类型多样,而且存在不同层次,必须充分调动各类院校涉农专业院校。可以依托现有农业类高校和职业院校,按照“省级设立农民大学,市级设立农民学院,县级设立农民学校”的原则,构建不同层级的职业农民培养培训网络。省级依托高等农业院校设立农民大学,主要开展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市级依托涉农高职院校设立农民学院,主要开展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社会服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县级依托县级职教中心设立农民学校,开展职业农民、专业大户、返乡农民工等教育和培训。当然,农民学院不一定依托一所院校,可以组成多个群体。如浙江省已建立的省级农民职业大学,形成了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主校区,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浙江省农科院等6所大学、单位设立分校区的“1+5”的办学格局。

  2.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

  2014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及相应的教育内容,但总体来看,培养方案比较传统,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要改变农民培养方式和考核方式,解决好“务农”与“学习”矛盾。要把培养和培训、现场指导和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和辅导、线上线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生产经营成果也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采取先前学习认可制度和学分累积制度,把经营取得的成果、培训取得的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学习成绩,累积到一定的学分就业就可以颁发绿色证书或毕业证书,从而大幅度压缩集中学习时间。

  3.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总体思路,努力实现三大创新: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变传统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的全过程培育。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模式。

  4.政府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育的投资力度

  由于农业是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对农民的培训又属于“绿箱政策”,不受WTO规则的限制,政府要加大对职业农民教育的投入。如,陕西省2013年省级财政拿出1 0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每人3 000元的补贴标准,支持34个试点县开展3 200名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三)“离农”职业教育

  “离农”职业教育就是农村职业教育要办好非农专业。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就业,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民市民化,逐步减少农民,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了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大规模的转移。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了惊人的2.7亿人,相当于世界上一个超级大国的人口总量,在全部农村劳动力总量中,农民工数量约占45%.除了一些农民工“离土不离乡”,在家庭附近打工不脱离农村外,约有1.7亿农民工每年外出到城市务工的时间在6个月以上,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6]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着力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大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引导大约1亿农民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改造大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7]

  解决好上述“三个1亿人”问题既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好农业职业教育的同时,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加强中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建设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我国中部地区大多是人口大省和职业教育大省,但办学条件存在中部“塌陷”现象;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近些年来发展起来,发展势头猛,但财政投入不足,因而这两个区域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难以适应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和1亿农民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需要。因此,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投资,增强他们发展的能力。

  2.农村职业学校办好非农专业,加大第三产业专业的建设力度

  随着1亿农民进城落户战略的实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从事非农业生产,适应这一形式,农村职业学校要继续办好非农专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带着技能去实现城镇化和市民化。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了第一产业,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了第二产业,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2012年我国第二产业每亿元GDP吸纳就业980人左右,而第三产业可达1 200人。可见,我国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新的增长点,因此农村职业院校要办好第三产业专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类的专业。

  3.加强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相关专业的建设

  无论是1亿人落户城镇,还是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都将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如建筑类专业、物业管理、现代物流等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市民带来的新需求。同时,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职业教育要积极兴办养老服务业。

  (四)“为农”职业教育

  现代农业是一个产业概念,是一个包含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体,它不仅包括产中的种养业,而且包括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信息的提供,产后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运输等,且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的产前和产后服务体系越来越大。如在美国,农业劳动力只占2%,而为农业提供良种、机械收割、供、销、贮、加工、运销、信息、信贷等服务的人数占社会劳动力的10%左右。[8]

  许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从以生产为中心发展为以服务为中心。如美国把现代农业部门称为食品与纤维系统,加拿大把现代农业定义为“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日本农林水产省则把农林渔业、关联制造业(食品产业、资材供应产业)、关联投资、饮食业和关联流通产业(商业、运输业)统称为农业与食物关联产业。[9]

  可以说现代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现代农业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农业的产前、产后部门不一定要办在农村,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完全依靠农村职业教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城市职业学校也要积极支持“三农”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免学费涉农专业共有21个专业,包括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而且不管这些专业办在农村还是城市,可以获得同样的待遇。

  城市职业教育如何支持“三农”的发展,要按照比较优势、城乡统筹的原则,要明确自身的比较优势,解决好农村职业教育办不了或办不好专业,农村需要又自身培养不了的人才。主要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在岗农民工培训的支持力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而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其以下的占 76.3%.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8%.而2012年我国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大约为87%.可见,当前我国在岗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低于新增劳动力,加强在岗职工培训教育更加紧迫。这也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企业要设立培训机构或培训人员,充分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的重要原因。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要求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率不低于95%.这一工作要求城市地方政府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加强对在职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

  2.城市职业学校加强与农村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合作

  201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77%,乡村常住人口61 866万人,乡村就业人员37 943万人,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分布在城市,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职业学校数量仍在不断减少,难以满足“三农”职业教育的需要,城市职业学校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的要求,加强与农村各级政府的合作,建立多种形式院县、校乡的模式,培养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服务好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3.发挥城市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优势,服务好“三农”

  城市职业教育必须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原则来服务“三农”.“以工促农”就是城市职业院校按照“产城一体”的发展要求,努力办好城镇就业需要的专业,吸引更多的农村学生和农民工接受教育,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其转变成新市民的能力,帮助更多农民城镇化,从而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以城带乡”就是充分发挥城市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优势,通过集团化办学、股份合作、混合所有、联合办学、建立分校、委托经营、分段培养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

  “工农互惠”,现代农业越来越多产前产后服务业体系越来越大,有些产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如饲料、种子、农药、农产品加工业,有些是为了加强农业而新兴的产业,如金融、保险和科技咨询业等。农业的产前、产后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农业现代化水平,所以城市职业学校要依托自身工学结合的优势,按照工农互惠的原则,举办一些农村职业学校难以举办的专业,如建筑专业、金融专业、保险专业、咨询服务专业、新能源专业等来服务“三农”.

  参考文献:

  [1]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研究课题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调查研究报告[J].山西农经,2014,(2):35-41.
  [2][7]李克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J].求是,2015,(4):3.
  [3]曹晔,冯利民。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与专业结构调整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5):19-21.
  [4]曹晔。试论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71-75.
  [5][6]韩长赋。切实把《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J].农村工作通讯,2014,(24):9-14.
  [8]张灿民。刚性约束:对加强农业面临难题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90,(4):3-9.
  [9]盛子强,曹晔,赵宝柱。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3-5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