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国贸专业高职教材建设的关键路径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20 共2971字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不断的升值,再加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给我国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中小外贸企业的萎缩给我们高职教育带来的后果就是严重压制了国际贸易专业的招生和就业。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0-2013四年中,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人数从2010年的98人下降至2011年的67人、2012年的41人,到了2013年更是萎缩到了仅有21人。就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也急剧下降。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并不是个例。也就意味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整体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要想改变这个状况,必须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但改革需要一个突破口,教材建设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推手。

  一、国际贸易专业高职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很多老师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材已经退市和落伍了,因为无法避免教材的滞后性。

  还有部分教师认为,高职教学中理论知识应该让位于实践操作,那么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自然应该是实训指导书而非理论教材。这些看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有失偏颇。因为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教材的内涵也有了深刻的变化,它可以是纸质资料,也可以是多媒体课件,各种影像资料,还可以是能在计算机上运行操作的软件以及其他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的各种形式。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对于传统教材的理解强加于新教材之上。同时,目前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所谓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为没有人能够搭建空中楼阁。所以,理论知识的比重不应该降低,那是对高职教育的误解。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教材建设就成为高职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顾及到对外语的高要求,所以对教材的建设要求更高。而目前市场上虽然也出版了不少教材,但精品相对较少,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也偏少,如果不及时改革,那么日后势必会影响到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职教材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高职特色,体系不完整。国际贸易专业教材建设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出现在我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当时,由于外贸市场的扩大急剧扩大了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大多数学校纷纷上马国际贸易专业。但由于太过匆忙,再加上当时对于WTO的很多规则不是十分了解,所以高职院校走了教材建设上的“捷径”,奉行“拿来主义”,就是把直接把本科教材拿过来,删删减减,缝缝补补,所以这一时期少有精品,更是缺乏高职特色。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经济危机之前,我国外贸发展态势一直比较好,高职教育也经过了一定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经验,这个时期的教材基本上已经能够考虑到高职层次学生的需要,但是体系仍然不完整,教材之间的呼应程度相对较低。

  第二,更新速度较慢,内容太陈旧。国际贸易形势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很快,比如仅贸易术语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就修改过了8次(从1936《通则》到2010《通则》)。但是目前已经出版的高职类教材总是追不上这个步伐。还拿贸易术语为例。《2010》通则出台以后,2011年1月1号开始生效,但最早关于2010通则的教材描述出现在2011年年底。当然这跟教材出版的固有模式有关,但事实就是致使学生不能够及时接触到行业最新的变化,内容相对陈旧。

  第三,思维模式僵化,教改不彻底。高职教材建设进行过一些改革,影响较大的就是为了适应项目化教学而出现的项目化教材。这种改革是好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改革并不彻底。

  首先表现在部分老师深受本科教育的影响,思维相对僵化,跳不出以前的圈子。其次,由于目前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缺乏企业的实际经验,没有双师资质,所以编写出来的项目化教材也往往是闭门造车,与外贸实际业务有脱节。

  第四,实践教材滞后,教材无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在保证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效缩短其在校学习和在职在岗之间的距离。但目前的状况是,在教材建设方面,实践教材是一个盲点。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我们安排在校内实习的环节有国际贸易商务策划实训、国际贸易展台实训、国际贸易产品发布实训、国际贸易商务沟通实训以及外贸软件模拟操作实训五个,但是目前仅有一本实践指导书,还是购买软件时软件公司提供的通用型教材,教材特色不鲜明。

  第五,缺乏考证内容,引导性较差。目前高职教育大都奉行“双证”教育,也就是学生毕业时要持有两证,一是毕业证书,这是学业证明;二是职业资格证书,这是职业能力证明。学生往往更看重职业资格证书,但高职教材中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内容比较少。往往出现“课是课,证是证”的相互脱节现象,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会让学生误以为课堂知识都是无用的,因为职业资格考试是不考的,这样也会让课堂效果大打折扣,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职教材建设的关键路径分析

  第一,注重教材体系的完整性。教材建设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理论课中最核心的内容有6门,分别是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制单结汇、报关实务、外贸函电和外贸口语。它们之间有完整的逻辑体系,比如国际贸易理论解决的是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国际贸易实务解决的是进出口业务应该怎么办,具体流程是什么的问题,制单结汇和报关实务解决的是两个关键环节的具体业务技能知识,外贸函电和口语解决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利用外语工具的问题。如果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就很难顾及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所以应该鼓励本专业教师形成一个团队,形成成套的教材,相互辅助。另外,还应该集中人力物力,加大对实践教材开发的力度,注重教材体系本身的完整性。

  第二,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教材在编写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了国际贸易专业高职类学生和我校学生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内容,将难点分解,并注意结合当前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契合国家政策,理论结合实际,做到通俗易懂。另外,为了方便教学和学生自学,教材建设时应配套PPT课件、练习、阅读材料、视频资料、学生学习指导书等一整套材料,供教师上课和学生自学时下载使用。

  第三,注重发挥教材的特色性。特色是任何事情能够做大做强的基本点,教材建设也不例外。为了更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教材建设不但要考虑到整体高职学生的特色,还应该顾及到本身学院的特色。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是全国为数极少的食品药品为特色的学院之一,那么我院开办的国际贸易专业其定位的特色点也应该是突出为食品、药品企业或相关行业提供外贸人才,实现错位发展。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就要顾及到食品药品特色,比如可以用食品贸易的案例作为项目化的主案例贯穿始终,明确定位,突出特色。

  第四,注重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点,教材建设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需要。所以就要求相关教师在教材编写之前充分调研,分析外贸各个岗位的职业能力。同时,多深入企业。与企业人员深度访谈,听取建议,搜集素材,必要时候可以通过下企业锻炼的模式提升编写教师的双师素质和职业能力。另外,注意研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把它们的主要考点融进教材之中,做到“一套教材在手,职业考试不愁”,真正把与职业能力的对接落到实处。

  总之,教材建设不是目的,只是推动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助推器。通过教材建设,推动课程改革,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