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儿科论文

柴葛解肌汤灌肠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观察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21 共2300字
论文摘要

  外感发热是小儿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细菌或病毒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表现为发病急、热势重,体温达 38 ~42℃,常伴恶寒、咳嗽、咽痛等肺卫表证,治疗不及时可造成不良后果。我科近年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拟定以加减柴葛解肌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本文将系统观察治疗效果,以期为本方的治疗作用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85 例患儿均来自 2012 - 01 ~ 2013 - 10我科收治的资料较完备小儿外感发热病例,均符合小儿外感发热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其中男 34 例,女41 例; 年龄 1 ~ 8 岁,< 2 岁者 27 例; 病程 3 ~ 68h。

  主要临床症状: 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气短乏力等,兼有咳嗽、咽痒或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观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小便黄或大便干,脉浮或数,指纹红或紫。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 WBC 计数正常或减少,EOS 减少,LYM 相对增加,MID 增加。

  2 方法

  2. 1 研究方法
    全部病例随机分为 2 组,治疗组( n =45 例) 和对照组( n =40 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型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性 ( P >0. 05) ,具有可比性。

  2. 2 治疗方法
  2. 2. 1 治疗组 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方药为柴葛解肌汤加减: 柴胡 10g,葛根 15g,黄芩 10g,生石膏30g,白芍 10g,大黄 3g,桔梗 3g,桂枝 3g,牛蒡子3g,甘草 6g,加凉水 300 ~ 400mL 煎之,中药浓煎至50mL,过滤药渣后装瓶 ( 本院制剂室统一煎制) 。

  临床诊疗时根据患儿不同表现辨证加减,鼻流黄浊涕、咳痰粘稠者加苏叶、荆芥,发热甚者加量黄芩、银翘、薄荷,使用前加热至 35℃ ~ 40℃,患儿采用侧卧 位,肛 管 前 端 涂 用 液 体 石 蜡,臀 部 抬 高10cm,注意保暖,将肛管轻插入肛门内,缓慢滴入药液,注意流速,滴完后继续侧卧 10min,使之充分吸收。用量: 1 ~ 2 岁,20mL/次,2 ~ 5 岁 40mL/次,5 岁以上 50ml/次,每天 2 剂,疗程 3d。

  2. 2. 2 对照组 按照说明服用布洛芬悬浮液,3天为 1 疗程。两组治疗期间均适量给予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加强呼吸道管理。

  2. 3 观察指标
   ( 1) 治疗期间,重点做好血、尿、便常规及心电监测,记录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 2) 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对两组主要体征改善情况,有效退热时间,平均退热时间进行比较。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执行,痊愈: 治疗 24 ~ 48h 内,腋温降至 37℃ 以下,保持稳定,主要体征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治疗 24 ~48h 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有效: 治疗 24 ~48h 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及异常理化指标均有所改善。无效: 体温无变化,症状无改善。

  2. 4 统计分析
    应用 SPSS17. 0 版本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珋 ± s) 表示,行 χ2检验,退热时间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P <0. 05 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 1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安全性监测正常,肝功能、血、尿、便常规指标无异常,无脏器损害发现,治疗组患儿出现 5 例轻度腹部不适及稀便,未经特殊处理,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

  3. 2 两组治疗效果及退热情况见表 1、2。【表1-2】
论文摘要
  
  4 讨论

  小儿体属纯阳,脏腑娇嫩,具有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感邪之后容易入里化热,往往对外感之病有不同的易感性,小儿外感发热的特点为表寒里热,里热不能发越,怫郁于里,病势若进一步发展表邪未解,即可出现热扰神明表寒里热俱重而出现高热,甚至惊厥、昏迷、出血等危急变证。中医学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上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小儿一旦出现高热,往往具有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等三证同时存在的现象,故治宜须解表、和解少阳及清解里热,依据体质辨治疾病,以阻断病情的发生发展。

  在《伤寒六书》中云: 陶氏柴葛解肌汤全方配伍,具升浮宣散之力,能清里退热,透表解肌,为清热透邪之要药,方中葛根辛凉解表入太阳; 黄芩清泻相火,和解少阳; 柴胡、生石膏辛凉解肌、清肺泻火; 大黄荡涤阳明腑热; 白芍,桂枝可辛温发散,清表里; 桔梗,苏叶辛散苦泄,止咳,祛痰涎; 牛蒡子泄热通便,薄荷、荆芥等疏风散热解表; 甘草补脾益气,缓和药性。其退热机制为发汗解表、清里退热,辛凉和辛温同用,散寒与清热共伍,从而全面提高药物疗效。但因患儿年幼怕吃药和怕打针,中药汤剂苦口难以喂服,注射剂因疼痛难以接受,因此,在治疗此病时,我科采取柴葛解肌汤灌肠液治疗,采用直肠给药,药物溶质通过黏膜吸收入血,更利于药物发挥作用,避免或减少了消化液对药物的破坏,效果与静脉给药确不需注射,解决了小儿不易喂服的现状,家长及患儿较易接受。

  经本组临床研究证实,陶氏柴葛解肌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显着,有效率达 95. 6%,痊愈率达 55%,与西药布洛芬治疗比较,完全退热时间短、体温反跳现象少,且未发生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临床运用本方过程中,应在对患儿明确诊断基础上,依小儿病理生理特点,特别是根据小儿体质类型不同和个体差异,辩证加减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小松,耿华. 外感高热风寒证的理论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9; 33( 7) : 858
  [2]胡昭华,兰秀红. 中药灌肠法治疗小儿疾病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 13( 3) : 36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李毅. 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2,144
  [5]马荣,杨秀婕,王颖辉,等. 加味银翘散治疗外感热病( 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观察[J]. 中医药信息,2010; 27( 3) : 89. 转
  [6]张仲海,王胜春,马爱玲,等. 柴葛清热颗粒治疗上感高热疗效机理研究[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 13( 6) :3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