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论渊源

时间:2016-11-28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414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马克思的自然观探讨
引言:马克思自然观的作用研究引言
第一章: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形成
第三章: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第四章: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当代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一、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之前的西方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有机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而马克思的自然观则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形成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是在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影响下,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形成的。总而言之,马克思的自然观特别是在西方近代机械自然观、黑格尔客观唯心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旧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理论渊源。
  
  (一)西方近代机械自然观
  
  自然独立于人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活动,是一种完全与人无关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它具有完全的自足性。自然,容不得任何自由意志之类的东西,犹如一个环环相扣的巨大机器。然而,哲学中自然观的转变自有其进展方式。
  
  在近代机械自然观看来,人们面前的自然,完全遵循力学的规律,无论是天体还是物体,绝无贵贱高低之分。对一个整体的自然界来说,整个自然的机械力,作用于自然界的任何一部分,任何物质的质点,不存在绝对独立于自然的孤立体系。笛卡尔把机械运动外推到生物界,提出了“动物是机器”.拉美特利甚至认为“人也不过是一架机器”.当时形象地表达机械论自然观的流行比喻为:自然是“一部大机器”,“一个大钟”.这种机械的自然观所采取的分析,表现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上,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孤立地看待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抛弃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从而形成了哲学中特有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此外,近代的机械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孤悬于人类历史之外的异在,它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这种观点必然导致历史观与自然观的分离,最终陷入唯心主义。显然,这种自然观是不可能对自然界作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的,因为这是由自然观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决定的。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奠基于笛卡尔提出的心物二元论。他曾生动描述到:世界是一台机器,因而世界没有目的,没有生命,没有精神。这种机械论强调“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凌驾于自然之上(或至少凌驾于自然的其他事物之上),并有权利随心所欲地塑造自然。他们对于自身的基本理解囿于如何超越自然,而不是如何与自然融为一体。”①机械论为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充足理由律”,而后现代主义者则大都把人类中心主义视为“现代性”最根本的观念和特征之一。人类中心主义基本内涵在价值观上的表现是,人是惟一的价值和目的的中心。而机械论在肯定自然界是机器的同时也就肯定了人是惟一的价值和目的的中心。
  
  张曙光教授指出:“从古代到现代,西方人一直在追求从自然万物中的提升,即追求最高的存在者。人与其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关系几乎来了个颠倒,人由顺应自然逐步变为支配自然。西方近代以来的历史更是在主客二分的框架中展开的,连共同体内部的关系也都成为主客体对立的关系,这的确大大地促成了人类的”强者“取向和社会迅速的”发展“,但同时,它也导致了人类内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以及相应地制造出了弱者、社会的单面化和自然生态的破坏。”①总之,近代天人对立的机械自然观的思路是,人类以征服自然为豪迈,自然仅仅是被征服的对象,我们理所当然地是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明了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是,这种自然观的局限性。
  
  (二)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
  
  “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在黑格尔哲学体系即自然哲学中,他阐述了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他在《自然哲学》中指出:“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②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第一位的,自然是第二性的。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是世界的本源,“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外化为自然界,自然是精神的物相。当“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便抛弃其自然规定性,向精神转化,因此“绝对精神”是世界的始基。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自然观的唯心主义基础,对黑格尔的自然观进行了扬弃。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才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真正物质基础。当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有人类的产生,而精神、意识是人的属性,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而黑格尔把自然界看做是从绝对理念中“异化”出来的派生物,只是相对于理念才有其外在的规定性,这是把自然界在本质上视为一种抽象的、观念性的东西。“只有理念才是永恒存在的,因为理念是自在自为的存在,也就是说,是返回自身的存在。”①马克思针对黑格尔的上述观点,给予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了黑格尔从异化出发,从实体出发,从绝对的和不变的抽象出发。黑格尔的这种绝对理念其实就是上帝的另一种称谓,在这里马克思鲜明的指出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实质。当然,除去唯心主义的形式,黑格尔的自然观也有着合理的内核。
  
  首先,黑格尔的自然观呈现出来的能动性,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的自然观把实体理解为主体、真理是一个整体,对自然界要能动地看它,而不要把它看成是现成的和自古以来就摆在那里的东西,只等着我们去认识它。按照黑格尔的解释,物质世界是创造出来的一种体现,这是具有能动的辩证法思想的。
  
  其次,黑格尔认为一个由众多阶段构成的统一体是整个自然界,这是具有总体的辩证法思想的。“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②黑格尔认为自然哲学有机械论、物理论、有机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机械论。机械论的自然观表面上看很合理,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东西,即忽视了质,所以是最低层次的。第二个阶段是物理论。物理论在《逻辑学》里面相当于化学性,机械性相当于力学性。物理论比较强调事物的质的区别、特殊的运动规律,所以它是高一层次的。第三阶段是有机论。有机论比物理论更高,有机论相当于目的论,植物、动物和人,这些都属于有机体,它遵循的规律是生物学的规律、人类学的规律以及生理方面的规律。有机论的顶端就是发展出人类,人的目的性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性,人从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性发展出人的意识、精神、意志、自由等,而顶点就是人。经过自然界这三个阶段的发展,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在人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一部分自然界,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自然界的自我意识。黑格尔在他的自然观中,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有机整体不断地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和转化。黑格尔认为,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因而,他的自然观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黑格尔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绝对理念的基础之上。
  
  其三,黑格尔指出了要运用辩证的方法考察自然。他认为,人们应将理论和实践的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探索自然。由于黑格尔强调世界的真正本是原绝对精神,绝对精神之外无物存在,所以从本质上看,黑格尔的自然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正像自然界曾经被思维者禁锢于他的这种对他本身来说也是隐秘的和不可思议的形式即绝对观念、思想物中一样,现在,当他把自然界从自身释放出去时,他实际上从自身释放出去的只是这个抽象的自然界。”①因此,“对他来说整个自然界不过是在感性的、外在的形式下重复逻辑的抽象概念而已。”②绝对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就是精神本身之间的关系。绝对精神其实就是上帝的另一种称谓,这是地地道道的的唯心主义。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自然观,马克思视野中的自然界是在人的实践中生成的现实的自然,离开实践,人与自然的统一只能是抽象的统一、思辨的统一。
  
  (三)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自然观
  
  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基础上确立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将其做为人本主义的理论前提。人本主义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显着特征和本性所在,他全面阐释了人本主义的主要内容,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感性的存在。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最高本质是类存在,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应当扬弃宗教异化现象,按自己的本性生活,人应当爱自身,提倡人与人之间普遍的爱。费尔巴哈把自然看作是没有通过人实践加工过的物质实体,与人无关。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是一种与其它的动物没有什么两样的具有纯粹自然性质的类本质的人。马克思既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合理成分,同时又实现了对它的超越。马克思认为自然并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人经过实践改造的。
  
  费尔巴哈批判了思辨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从而得出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结论。在他看来,既然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核心和根本错误是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现在就必须把被颠倒的真理再颠倒过来,当颠倒过来后就得到如下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思维和存在的真正关系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的根据在它自身之中。”
  
  既然神学和思辨哲学都是将人的本质异化的结果,现在就必须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把神学融化为人本学,把人本学认作思辨哲学的真理。费尔巴哈宣称:“我的学说和观点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自然界和人。”②他相信:“新哲学完全地、绝对地、无矛盾地将神学融化于理性之中,因为新哲学不仅象旧哲学那样将神学融化于理性之中,而且将它融化于心情之中,简言之,融化于完整的、现实的人的本质之中。”①“新哲学”即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紧紧地抓住自然和人,反对黑格尔建构世界的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所理解的“自然”,既不是黑格尔所谓的“理念的外化”,也不是斯宾诺莎所谓的“神”,费尔巴哈认为自然是无意识的实体,是非发生的永恒的第一性的实体。也就是说,不是把头脑放在肚子之上,而把肚子放在头脑之上。理由很简单,较高的要以较低的为前提,较低的并不以较高的为前提,最高的东西并不是那最初的东西,而是那最晚、最后、依赖性最大、需要最多、最复杂的东西。费尔巴哈强调,自然的基本特征是感性,“什么是自然界,什么不是自然界,我是取决于感官的。”
  
  由于自然具有可感性质,因而是有形的,其形态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自然界是光,是电,是动物,是植物,是人等等,再不是神秘的、超感性的神学上的东西了。费尔巴哈指出:“倘若我们要把自然界解剖来看,我们又可以说:自然界就是那个本质或那些本质和事物之总和,它们的存在和本质就表现在它们的现象或影响里面,而这些现象或影响,其根据并非在思想、意向和意志之中,而是在天文或宇宙的、力学的、化学的、物理的、生理的或有机的力量或原因之中。”③总起来看,费尔巴哈使自然摆脱从属于精神的附属地位,成为“第一位的实体”.他的自然观中还包含了许多对自然观察的辩证因素,如关于自然自因的思想,关于自然的自己运动、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思想等等,这一切都有别于过去的机械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在自然观对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