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休闲方式的回归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23 共754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信息技术影响下的休闲方式探析 
【第一章】信息技术影响休闲方式的内在机制研究引言 
【2.1 - 2.3】现代休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4】休闲方式含义、类型及发展 
【第三章】信息技术对休闲方式的影响 
【第四章】休闲方式的回归 
【结论/参考文献】信息技术下休闲方式的特征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4章 休闲方式的回归

  前一章就信息技术对休闲方式的负面效应进了分析,本章将讨论我们在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克服信息技术带来的弊端--如何让休闲方式回归。我们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从主体、自由时间、休闲方式的重构三个具体方面入手,克服信息技术对休闲方式产生的负面效应。

  “休闲方式的回归”是什么意思?休闲应以满足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价值理念,但是信息技术影响下的休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违背这一目标和价值,所谓休闲方式的回归是指消除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将休闲带回原有目标和价值理念的轨道上。

  4.1 基本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1.1 休闲与人的生存

  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及实践性特征等理论时涉及到了休闲和人的生存方式的相关内容。“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困扰着世世代代的学者。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是从“实践”开始的,他认为“实践”是认识“人的本质”的关键点。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依靠自然生存的存在物,为了获得生存,人和动物都要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源用于维系自己的生存,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生产”,但是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生产”出自本能,不具有意识性,动物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活动就是动物的所有活动,也只有在生存受到或可能收到威胁的前提下,动物才会“生产”.而人因为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区别于其他动物,构成“人的本质”,人的“生产”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是有自由意识的存在物,人能将自己的意识灌输到自己的生命活动中,我们把这种生命活动称之为实践。当自然不能满足人的需求时,人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进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物质生活,而不是像动物一样只能被动接受。在马克思的观点里实践不仅维持了人的生存,还为人超越动物般生存提供了可能性。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意志和目的融入到自然世界,希望自然世界为人的更好生存而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人努力克服和超越内在矛盾,在自然性和社会性上达到平衡,这正是生命得以发展的基础,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实践构成了人的生存状态,也是“人的本质”的外化表现。

  马克思认为“实践”使人的本质有了两层含义: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而休闲就包含在超自然生命之中。人首先是自然的人,人的生存必须依靠自然的物质供给,这就是自然生命。同时人可以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人在创造性活动中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这就是超自然生命。

  人在超自然生命中体现出一个重要特征--人是自由的存在物,这表现在人能够自由体验和改造世界上。而休闲也总是和“创造性活动”、“自由”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我们通过休闲感受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休闲是我们精神自由存在的外在变现。由此看来马克思的超自然生命和本文论述的休闲在本质上表达同一意思,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指出二者关系,但是并不影响二者同时具有创造性、超越性和自由性的本质特征。

  4.1.2 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历史时期或者某个个人可能对“全面”的要求都不一样,全面发展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只需要理解“全面发展的人是优秀社会产品--是具有一切社会属性的人;是被广泛需求的人;是具有丰富联系的人。”①人是否能够做到全面发展取决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能否作出个性化选择。休闲是否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在于休闲能否保持其个性化特征、帮助人满足社会需求。休闲是人的自由活动,休闲不存在一种固定化、模式化的方式,我们保持休闲个性化能够帮助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人是动物但又高于动物,人既需要生存又需要发展,人对自我的现有状态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构想自己“想成为”的人,并且为这一目标而进行相关休闲活动,这样一来人在社会分工中被所压抑的才能就得以释放,人成为了具有尽可能广泛需求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休闲具有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休闲的出现意味着人从繁重体力劳动中的解脱,也标志着人从对基本生存满足的追求向精神生活满足的追求的转变,同时也是人对自身全面要求的体现。具体而言,休闲对人全面发展的在以下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一、休闲与工作互为补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工作以服务和生产为目的,休闲以体力的恢复和智力的发展为目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共同依存的生命体,生存是发展的前提,而发展是生存的更高形式,人们只有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很好的休闲进而完成人的全面发展。

  在人类历史的很长时期里,休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一切休闲都是为工作服务。但现在休闲和工作共同组成人们的生活,休闲和工作互为目的和手段,形成人们生活的新方式。在未来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肯定比工作对于人的意义更为重要,休闲也因此变得更为重要。可能休闲会像就像杜马哲迪尔预测的那样:“工作是附属的人类行为,而其他一切皆与休闲有关。”①人的成长将成为生活的主要动机,而工作时间因此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以便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寻求人们赖以发展的休闲活动。休闲和工作互为补充,人们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来圆满人生和全面发展。

  二、休闲改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休闲是人从家庭、工作、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的自由选择,是人在满足生存需求后对“成为人”的追求,人在休闲中做到生活和感性的统一、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在休闲中人们释放履行义务的压力和束缚,使生活不止是辛苦和灰色的,而是充满活力和色彩的,进而人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三、休闲带领人们回归自然,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人首先是自然的人,才是社会的人,人生产的过程就是人改造自然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但是人不能一直处于改造自然的状态中,也需要回归自然,否则就背离了人的自然属性,而休闲就是带领人回归自然的途径。原始的休闲单纯为了休息,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现代社会的积极休闲方式使人获得工作中不得获得的身体锻炼。

  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成为工作或技术的奴隶,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所以人们只有回归自然的休闲,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综上所述,休闲的价值在于创造一个意义世界、守护一个精神家园,而不在于物质财富的累积,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和工作压力巨大,真正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休闲方式才是真正有利的休闲方式,我们要在把握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克服信息技术影响下的休闲方式的弊端、促进休闲的回归。

  4.2 休闲方式如何回归

  4.2.1 主体认知错误的修正

  认知也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主体认知是如何产生的?在哲学界一直存在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天赋观念说”,以笛卡尔(RenéDescartes)和柏拉图为代表,这种观点主要认为人类主体的认知是生来就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后来的哲学家认为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理论,所以这一观点成为后来很多学者质疑的对象。第二种观点是“白板论”,这种观点主要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经由洛克(John Locke)最后在培根(RogerBacon)处得以发展。培根认为人们在产生认识前,头脑中其实并非是白板状态,而存在很多的“偏见”和“倾向”,人们如果想要客观的认识事物,必须将其清除达到白板状态。他的这种观点和亚里士多德、洛克的先天的心灵白板理论以有很大的不同。第三种观点是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借鉴康德(Immanuel Kant)、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等人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基础的理论。并进一步指出认知是由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两部分组成的,主体的认知过程是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

  人们在选择休闲方式时主体认知错误表现在“主体认知结构偏颇”和“主体认知能力缺失”两方面。人对休闲的认知是人认识休闲的过程,某些人只看到了信息技术影响下的休闲方式带给人们的便捷和愉悦,而没有认识到负面效应,有的甚至认识到负面效应也不以为然。一提到休闲,人们总是将其同“吃喝玩乐”联系起来。

  认知能力的缺失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人们会对网络成瘾,而青少年社会经验和自制能力弱,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正在构建的过程,网络成瘾者比例更是远高于成年人,这种网络成瘾在医学上被称为“网络成瘾症”,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疾病不仅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神经紊乱、激素分泌失衡,会让人无法摆脱时刻想上网的念头,一旦不能上网整个人就会表现出焦虑、忧郁等症状。

  具体来说,修正主体认知错误应从以下两方面出发:

  一、信息技术双刃剑作用观点的建立

  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双刃剑作用是在 20 世纪初,在此之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兴起是绝对造福人类的。居里夫人(Marie Curie)在一次演讲中的一席话就涉及到科技双刃剑观点,她认为“镭的发现和应用无疑是人类科技上的一次进步,她同时也指出镭是极其危险的,这种极其危险的东西如果落入居心叵测的罪犯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所有人还认为镭的发现和应用是绝对造福于人类的。人类智慧不足以达到只利用镭带来的益处而摒弃伤害的成熟度。”

  ①而后技术双刃剑作用的观点由美国着名学者维纳(Norbert Wiener)正式提出,维纳认为“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造福于人类,但是真正造福期的到来要经历足够长的时间,在人类不善加利用它时它也足以给人类带来毁灭性遭难,并且这种毁灭性遭难的到来不需要经历很长时间。”

  ②同时维纳还认为一项技术究竟发挥正面还是负面效应,并不完全取决于发明和利用这项技术的人,同样也取决于运用这项技术的社会环境,技术的发明者只能选择将这项技术交给社会,但是他对技术所处的社会环境没办法控制和选择,这种社会环境有可能是贝尔森集中营的社会环境、也有可能是向广岛投原子弹的社会环境。历史发展到今天,技术双刃剑作用的观点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现目前学界对于究竟是技术本身还是技术应用有正负效应存在争议,我认为技术本身是中型的,不存在善恶,而是人们在应用技术的后果时存在正负效应的观点较为合理。

  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伟大进步,但是我们看到使用机器生产也不尽然只有推进的一面,不可否认机器具有使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脱、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神奇力量,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机器生产的到来饥饿、过度劳动接踵而至?人类是否应该用道德的败坏来换取技术的成功?我们时代的任何事物似乎都存在同其自身对立的另一面”①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不仅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生产手段,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变化,还引起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同时这些变化将进一步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的变化,从而社会结构和政治体质也将随之而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感受到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便利和快捷时,是否也意识到这些新媒体为我们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意味着信息的泛滥,我们的世界无处不充斥着电视广告、网络广告、宣传信息?这些信息的泛滥正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在享受随手可下载的网络资源的同时,是否质疑过这这信息的真实和有效性,我们的信息是否被污染,是否因为信息被污染而对信息感到不安全感、不确定性、不能有效处理和运用。信息技术也带来了信息病毒和信息犯罪,这些病毒和犯罪正在给网络世界甚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危害。人们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多的借助网络,我们在缩短交流时间拓宽交流范围的同时,各种价值观得到迅速传播,一些传统价值观在网络中产生扭曲,影响人们的正常价值观?这种种正是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负面效应。

  人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休闲时获得了很多,也会失去很多。我们要时刻警惕信息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由于人们的操作和目的不当而因此产生负面效应。只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休闲的双刃剑作用,修正主体的认知错才能促使休闲的回归。

  二、合理休闲观的树立

  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价值观念不同,人类文明形态的转型正是体现在一个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上。工业社会的人们以大量物质财富的累积作为成功的标志,但是信息社会的人们站在前人的高度上需要的是知识和创新,而人本身是知识和创新的根本动力,这就注定了信息社会的价值观以“自我”而非“物质”为中心。

  正是如此,休闲在人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于工业社会休闲那样的重要的独立价值。在现在这样一个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社会时期,我们要努力促成休闲观由“物质成功”向“自我发展”转变。

  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上世纪末开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向信息社会转型,人们的一些表现和行为很好的证明了当时人们休闲价值观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美国的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人们不愿意为了工作而牺牲其他,更愿意选择自由时间多、能够照顾家庭的工作,尽管这些工作升迁得更慢。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发展比较特殊,工业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同步进行,我们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我们要警惕“物质成功”价值观对人们的过度侵蚀,努力促成自我发展休闲价值观的形成。

  4.2.2 自由时间的合理运用

  自由时间是休闲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自由时间就没有休闲。按理说自由时间越多,人们的休闲的休闲时间就越多,但是在自由时间急剧丰富的今天,人们似乎变得更加不自由。

  自由时间的增多并不一定和休闲质量的提高成正比。很多人处在被动休闲的状态,虽然自由时间比较多,但是休闲质量不高。很多人拥有很多自由时间同时又不处在被动休闲中,但是并没有理解何为真正的休闲活动,也未必懂休闲。与之相反,有些人自由时间较少,但是真正将这些时间用于自我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些人虽然很忙碌,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内心世界很满足。所以休闲质量的高低并不在于自由时间的多少,而在于自由时间的合理运用。

  具体而言,促进自由时间的合理运用,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一、防止消费主义的休闲方式侵袭人的自由时间

  消费使得人们的生活得以继续,可以说当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在这个消费社会里,任何东西都跟消费扯上关系,休闲也有被其吞噬之势。人们的物质财富急剧累积,消费被当作是彰显物质财富的标志,而休闲在工作和生活之外是其很好的途径,“有钱人有资格在大片的绿地上打高尔夫,没钱的人也要在游戏机前寻求心理平衡,我们的生活水平不得不被消费所设计。”①消费主义的休闲方式是物质和欲望的体现,而非对人们真实需求的满足。在这种休闲方式的指导下,人们只会感到更加的空虚和不自由,会在追求物质财富的道路上无法自拔,而忽视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时刻防范消费主义的休闲方式侵袭自由时间。

  二、处理好休闲和工作的关系,防止自由时间工作化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对极大的工作、生活和社会压力,人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被看作是当今社会地位象征的物质财富,以取得“标志性”的成功,为此人们努力的工作,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获得时间的深度利用。为了更好地工作,人们将自由时间用于培训和学习,这种培训和学习占据了人们的休闲时间,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忙碌和空虚,自由时间呈现出工作化特点。休闲方式的产业化和标准化是自由时间工作化的另一个表现,人们将工作领域的原则、习惯和方法带入到休闲领域,休闲表现出和工作一样的规范性,人们按既定目标完成休闲,这样的休闲方式看似简洁有效,实则失去了休闲的自由选择的特性,自我发展如果可以计划和标榜那人类的发展历程岂会如此漫长。

  我们要防止自由时间工作化,处理好休闲和工作的关系,不要走回头路,防止休闲再次沦为工作的奴隶。加速度生活不是目的,只是为了赢取更多的现实力量,我们要懂得取舍,只有这样工作和休闲于人类才具有最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2.3 休闲方式的重构

  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意识到休闲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意识到我们不能一有时间就坐到电脑前或者拿起手机?理性休闲呼声越来越高,何为理性休闲?本文将其定义为规范的、主动的、虚实结合的、生态的休闲方式。

  本文所讲的规范的休闲方式,是针对休闲方式现状中所存在的欺诈、色情等不规范现象而提出的,是指无论人们利用何种手段--传统休闲手段或者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休闲活动都必须符合社会基本规范、准则及道德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对人们休闲的最基本要求。有些人认为这种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休闲自由性特征的否定,这种理解明显是错误的,因为绝对的自由等于没有自由,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是绝对自由的,都是在客观必然条件的限制下进行的,一定限制条件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休闲活动也不例外,人们休闲的自由应受到社会基本规范、准则及道德的限制,否则赌博、酗酒、吸毒这类型使特定人群感到“快乐”和“放松”的失范的休闲也会被人们所接受,这种伤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休闲方式是明显不应该在大众利用范围之内的。

  从参与角度上分类,可以将休闲方式分为主动型休闲方式和被动型休闲方式。主动型的休闲方式更加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提倡主动型的休闲方式,反对人们将休闲时间用来睡懒觉、看电视、无所事事。主动型休闲方式包含内容广泛,运动型休闲方式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很多现代人在工作中长期在室内、长期对着电脑,在休闲时间里进行运动型休闲方式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心情的调节,人们走出室内、走到阳光下、走进自然缓解工作中的身心疲劳、恢复体力和智力、强身健体,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虚拟性是信息技术影响下休闲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休闲方式过度依赖会导致现代休闲方式的虚拟化现象。虽然虚拟型休闲方式会带来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人际交往的困难等问题,但是我们并不否认虚拟性所带来的便利和快捷,所以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一味的否定虚拟型休闲方式,同时也不能过度追求虚拟型休闲方式,我们所要提倡的是虚实结合型休闲方式。我们倡导面对面的交流,心连心的沟通,不要用符号化的交流方式代替现实的沟通。

  生态型休闲方式是针对休闲方式的消费主义倾向提出的,是以低消耗为目标,着力建造生态物质环境家园和生态精神家园的一种休闲方式。我们提倡生态型休闲方式不是对休闲消费的一味否定,而是对不合理休闲消费的否定,这种不合理休闲过分强调物质消费和物质享受,歪曲和否定了休闲的本质,也是对休闲消费本质的歪曲,我们提倡在休闲消费中量力而行,最好的状态是达到以最少的物质消耗获取最大的精神休闲,高质量的休闲并非一定通过高消费来实现,我们要学会在休闲中摆脱浮躁与诱惑、判断自我的人生价值、获取精神需要的满足。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