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与策略选择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22 共3809字
标题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发展低碳经济适应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要求,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方式变革、生活方式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的步伐。第二,发展低碳经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整合社会、经济、技术、生产等方面因素,解决供应、生产、消费、回收等环节的社会再生产低碳化问题。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意义,低碳经济的荣辱成败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向,关系到人类社会经济的短期及长期发展结果,关系到组织管理及环境责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否。最后,发展低碳经济适应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道德观、科学发展观。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 能源供给结构单一

  在我国已经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 94%,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5.4%和 0.6%,表现为“多煤、缺油、少气”的能源供给结构特征。我国目前处于“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阶段”,对煤炭的消耗量非常巨大,2005 年全国煤炭产量为 23.5 亿吨,到 2012 年增加到 36.5 亿吨,年均增加 1.9 亿吨。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初步研究预测,到2020 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将达到 48 亿吨左右。巨大的能源需求量致使“高碳”特征非常明显,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会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因此,能源供给结构单一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内仍然是制约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因素。

  (二) 工业经济模式占主导地位

  近四十年来,第二产业在我国 GDP 中的比重一直居于首位,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1978年以来,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变化如表所示,2000 年达到 45.9%,2012 年为 45.3%,略有下降。而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在 GDP 中的比重相对较低,直至 2013 年,第三产业比重才有所提高,达到 46.1%,比第二产业比重高 2.2 个百分点,这也是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因此,我国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再加上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加剧了我国经济的高碳化。

  我国在对低碳技术的掌控和创新方面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很多技术仍停留在初级的模仿阶段,缺乏自处创新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我国对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严重影响发达国家企业技术转让的积极性,也使得原本数量就少的自主创新低碳技术流失严重。

  (四) 低碳观念意识薄弱

  人们虽然对“低碳经济”耳熟能详,但对“低碳生活”却缺乏认识和行动力。新浪网针对 1036 名网民进行了“您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多少”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知道低碳生活方式的人只占22.9%,51.1%的人选择知道一点,而26.1%的人选择了不知道;在“您知道低碳生活方式包括那些方面”的选项中,有27%的人选择了不知道,仅有 16.2%的人选择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不愿改变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而其中很多方式和习惯都是不低碳的,如电视、电脑长时间待机,私家车出行,购物、用餐均使用一次性消耗品等。滞后的生活观念指导着个人不低碳的行为,若不能有效改善低碳思想和观念,那么发展低碳经济便落为纸上谈兵。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选择

  (一)大力发展低碳能源,调整能源合理化结构

  低碳能源是跟随低碳经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一种含碳分子量少或者没有碳分子结构的能源,广义的说这类能源是既节能又减排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氢能等。对于我国的低碳能源发展,应遵循以下战略要点:

  第一,优先发展太阳能。太阳能是由内部氢原子发生聚变而释放出巨大核能产生的能量,它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 22 亿分之一,但每年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量约相当于130 万亿吨煤,其总量属现今世界上可以开发的最大能源。此外,太阳能没有地域限制,无须开采和运输,可以直接开发和利用,且开发利用之时不会污染环境,这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是极其宝贵的。由此,政府部门应尽快对该产业进行整体规划,积极探索创新技术,日趋完善产业链建设。

  第二,稳步推进风能和水能。风能和水能在我国开发利用由来已久,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如我国已建成最大的风能基地---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厂,并且在渤海湾一带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风力产业基地;继三峡水电站之后,藏区综合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工程---拥有国内最高、世界第二高土石坝的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在 2014 年经国家核准也正式开工。因此,我国应在现有自身优势基础上,继续提升技术、加强经济实力、扩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风力这种环保型能源,并继续开发水能资源空间,为我国能源结构合理化推波助澜。

  第三,积极发展核能。核能是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它是一种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核能发电是目前我国利用核能的最普遍形式,发电过程中用到运输和储存都十分方便的铀燃料。但核能话题在国际社会上敏感程度高,如何安全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核能便成为解决我国长期性能源结构不合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加快其它低碳能源开发步伐。目前已知的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等能源都属于清洁能源,开发过程对环境污染影响很小,但由于我国一些技术问题还没有过关,导致其尚未大规模开发利用,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开发利用以上的低碳能源必将成为解决我国能源结构单一性问题的主力军。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重化工产业结构为主,第二产业对 GDP 贡献最大,约占 50%,而能源消耗却占总能耗 70%左右。此外,GDP 增长中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但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业占比颇高,而能源密集度较低的第三产业发展则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降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的比重,提高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产业的比重,而这正是推进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以沿海区域为制高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以环境承载力较强、交通便利的沿海腹地为依托,建立先进的基础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优秀基础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金融和全球性商业服务中心,全面提高生产性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以沿海带动内陆发展,进一步推动建立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水平的区域间产业合作,实现内陆---沿海良性互动机制,提升沿海内陆的产业合作水平,致力于打造新形势下一体化发展的联动机制。推进与日韩等周边国家的产业对接,力争获得先进产业的先进导向技术和加速发展服务业的新契机。

  (三)推进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创新及应用。我国要顺应世界潮流,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开拓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需要建设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扶植低碳技术开发的机遇,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低碳技术的开发投入。

  对于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而言,首先,要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充分利用各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优秀人才,加强对低碳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使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呈现优势互补、协作发展的新局面;其次,企业也可利用低碳技术科研人员入股、专利入股、成果入股等激励措施对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提高自主创新积极性;再次,要保护政策法规环境,保证低碳技术发展的合法性有序进行。

  对于加强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而言,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及时投入充足的资金、人力、物力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确立监管机制,促进低碳技术市场化,确保我国现有技术产权的保护,同时也不影响低碳技术的国际间交流。

  (四)提高公众低碳意识,改变不合理生活方式和习惯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公众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公众的意识观念与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低碳经济的进程。

  首先,应提高社会公众对低碳经济的正确认识。一方面,灌输观念意识要从娃娃抓起,通过养成教育,加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教师对学生公益行为的强调,不仅从思想上,更要从行为上让其深刻感触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倡导社会公众从大众媒体上获取关于环境保护和低碳宣传的知识,并掌握应对的技巧。

  其次,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不合理生活方式和习惯,致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是值得重视的。这就要求人们要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以点滴行动做起,以少聚多,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如出行选择绿色交通方式,减少空气中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多种植绿色植被,少开荒砍树,增加森林碳汇,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电器闲置时,立刻切断电源,防止待机产生的资源浪费,减少空调的使用或适当调节空调温度等减少碳排放。此外,人们要改变各种不合理的便利消费、奢侈消费和面子消费,如自备购物袋,拒绝一次性餐具,使用环保型家电等,抑制不必要、不合理的消费,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何建坤。中国能源革命与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2] 张志新,吴宗杰,薛翘。低碳经济视域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转变研究[J].东岳论丛,2014(1)。

  [3] 赵松岭。国内外低碳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4(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