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低碳生活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内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09 共5672字
论文摘要

  2009 年,哥本哈根会议前夕,中国提出了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05 年下降 40% ~45% 的目标。在国家全力建设低碳社会和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开展高校低碳生活教育,培养大学生生态品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生活教育的提出

  1. 低碳生活教育是低碳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全人类的关注,国际社会加快了温室气体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旨在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1997 年《京都议定书》要求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户的发达国家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2003 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 2007 年“巴厘岛路线图”指出,人类社会应当逐渐过渡到低碳经济模式,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低碳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发展,而是带来了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外交、社会生活等一切方面的一个崭新文明,它要颠覆的不仅仅是高碳经济,而是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可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转变生产方式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转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形成全社会都能支持低碳的软环境。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从大学生群体现状看,高校几千万大学生既是水、电、纸等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重要的节能技术研发群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培养大学生低碳理念和价值观。一方面,保证了大学生能自己带头行动,将低碳生活进行到底; 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大学生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潜能,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开展低碳生活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自发地拥护低碳,抵制高碳行为,切实转变生活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必然举措,也是有效发挥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内容。

  2. 低碳生活教育是现代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道德和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性,那么,要想认识、体验、享有完整的和真正的道德,或者要来培养一个人的健全的德性,就务必得通过主体的实际的道德生活、通过别人无法取代的亲自实践来洞悉道德的真义”。“生活即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能提高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低碳生活理念、低碳生活知识、低碳生活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充分体现高校“以学生为本”工作理念。
  一方面,开辟了高校德育新领域。高校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德育教育内容必须面对现实,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低碳”作为时代热点,大学生关注的重要话题,如果不去适时引导,主动占领这块德育阵地,后果不堪设想。低碳生活教育紧密联系大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代特征,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生活实践是道德教育的较高境界,能够深化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同时也能突破道德教育“重说教,轻体验”的教育瓶颈。把低碳生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往的各环节中,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领悟道德真谛,培养大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的利他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更能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 低碳生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重视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明确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全面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等,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低碳”关乎人类命运之时,开展低碳生活教育,培养学生健全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学生以爱护自然、保护人类自身发展的素质,是增强学生生态素养的必然要求,对于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低碳生活教育的内涵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低碳生活教育内涵应从两个层次来界定: 一个层次是从概念的内容出发,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应该包含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其中,知识和技能是手段也是目标,价值观是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指向。低碳生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主张节能环保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理应成为低碳生活教育内涵的中心。在低碳生活教育过程中,知识和技能又体现为现实载体和具体目标,因此,传播知识和养成行为应为低碳生活教育的核心内容。另一个层次是低碳生活教育本质是什么。
  作为教育的一种低碳生活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德育,从广义的“德育”属性看,低碳生活教育可以等同。从狭义“德育”看,低碳生活教育应该既有从属德育的内容,又有不属于德育的内容,其实质应是德育、养成教育、素质教育相统一。
  但是其与道德教育的共同点是二者都致力于开发主体在道德实践中主动性与自觉性。在此基础上,“低碳生活教育”应界定为: “以培养低碳价值观、形成生态品德,树立正确自然观为目标,以传播低碳理念、普及低碳知识、养成低碳行为为内容,培养群体和个体低碳生活的自主性与自觉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三、低碳生活教育的特征

  1. 低碳生活教育是一种高指向性的活动。低碳生活教育的指向性,主要体现为低碳生活教育的现实针对性,“指向性”要求目标具体化、清晰化。低碳生活教育是在全球变暖危机下,人类社会反省自身生存与发展现状下产生的教育形态,其紧扣“低碳”主题,以“培养低碳行为,养成生态品德”为追求,指向性高,目标集中度高。低碳生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态品德。何谓生态品德,是指个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准,是个体生态价值观的集中反映,也是个体行为方式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具体行为指向上,低碳生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低碳生活方式,是要养成低碳习惯与行为。
  2. 低碳生活教育是一种高实践性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现实生活处处体现为实践特征。低碳生活教育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无论是从教育活动,还是从低碳行为本身来看,其实践性特征显着。低碳生活教育的提出源于实践,是在发展低碳经济、倡导环保理念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育内容与形式。
  低碳生活教育的首要责任就是帮助人们养成低碳行为,从而推动低碳实践运动。低碳生活教育的实践性还体现在教育必须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以富有趣味、富有哲理、富有精神境界的教育活动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参与低碳生活实践、低碳生活实践、低碳探究实践。
  3. 低碳生活教育是一种高系统性的活动。教育对人的影响方式总是以全面系统化的塑造体现的,低碳生活教育这一表征尤为明显。低碳生活教育包含理念传播、知识普及、方法传授等,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既包括知识性教育和行为方式塑造,也包括价值观念影响。开展低碳生活教育的思路是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既要强调知识与观念的重要性,也要强调行为体验的重要性。因为,知识和观念是行为体验的前提和基础,行为体验则是知识和观念的保证与延伸。
  4. 低碳生活教育是一种高自律性的活动。“低碳生活需要建立在适宜的伦理基础之上,没有相应的伦理支持,所谓的低碳生活也只不过是美丽的愿望”。低碳生活意味着人类必须节制过度的欲望,改变不断制造需求、盲目追求新异满足的生活方式,主体的自律性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低碳生活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改变和塑造受教育者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生活方式也受到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社会上层建筑、风俗习惯、主体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生活方式的改变难度较大。生活方式看似仅仅是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但其背后决定性因素确实受主体自身的禀性支配。“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涉及认知、习惯,乃至个性塑造,其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低碳生活既有公共生活部分,也有私人生活部分。在个体公共生活部分中,低碳生活教育只能在理念与道德层面约束,没有纪律性要求和法律规则等强制要求,道德对于个人私生活的约束性相对较弱,对于道德个体“慎独”境界要求较高,这就使得低碳生活教育的自律性要求较高。

  四、低碳生活教育的内容

  1. 低碳生活知识教育主要内容。作为教育内容的“低碳生活”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和知识要求。人类社会对低碳的认识就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早在 1896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累利乌斯就预测: 化石燃料燃烧将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预测在今天得到充分的验证。在 2007 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全球变暖超过了恐怖主义、阿以冲突和伊拉克问题,被认为是未来几年内影响世界的首要问题。据此,在低碳生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开展低碳生活重要性教育,核心是提高学生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方面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低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在反思自我基础上提出的认识和行为,只有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气候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才能培养学生崇尚低碳的使命感。因此,在开展低碳教育过程中,知识教育首当其冲应该重视危机教育,在校园中,要把低碳与危机讲清楚,可以借助多种手段,从课堂讲授、校园文化活动展示、讲座介绍、志愿服务体验等多种途径入手。其次,要开展低碳及其基础理论教育,如低碳、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活、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策等。“低碳”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由低碳引申的概念较为复杂,很多涉及各种领域的知识,多数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因此,开展低碳基础理论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图片展览、播放宣传片等,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无意间获取这些方面的知识,能够较好地促进低碳知识的传播。再次,由于低碳生活是在科技背景下人类的生活方式,因此,在低碳生活教育过程中,还要结合“减碳”原理,开展低碳生活常识教育及低碳生活原则教育,通过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知识普及,教会学生低碳生活技巧与策略,增强学生节能常识等。
  2. 低碳生活行为教育主要内容。低碳生活行为是指受低碳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主要分为低碳饮食起居教育、低碳人伦日用教育、低碳交通出行教育、低碳消费娱乐教育等。低碳生活行为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告诉学生低碳生活行为是什么,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开展低碳生活行为。“消费作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其以‘低碳’为导向的共生型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低碳生活行为教育包括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推广低碳生活的活动,自觉抵制“过度性消费”、“炫耀性消费”、“一次性消费”、“便捷消费”等,坚决抵制资源浪费行为,以学生对于自身的严格要求,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低碳行为。第二,低碳生活教育还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日复一日的重复低碳行为,通过生活中留意与关注“低碳”,让学生把低碳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使其充分意识到低碳就是文明和素养的象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味低碳生活的美好,主要分为生态伦理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教育、低碳审美观教育、低碳情感与态度教育等。
  3. 低碳生活价值观教育主要内容。个体简单的低碳行为只需要社会群体的文化氛围或者社会个体的行为示范等,但是要让学生树立良好“低碳”和生态文明观念,达到内化于心的程度,还要借助于更深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一是在世界观方面,要对自然观等进行深入探讨,进行环境知识的启蒙,使学生真正认识自然,认识到自然界的神秘和奥妙,认识到自然规律的不可违反,认识到自然要素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进而能够全面科学地把握“低碳”社会的精髓。二是在人生观方面,要对生活观念、超前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文化等进行深入探讨。
  让学生体验到工业文明模式下的经济发展的本质不仅是追求物质消费和感官满足,更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我反思与保护,从而让学生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更为深刻地意识到生活的本质。三是在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对于低碳所反映出的全球伦理、国家伦理、代际伦理、科学观、社会发展观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低碳生活教育大背景下,全球伦理教育应告诉学生,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人类必须遵守一定无国界差异性的道德伦理,尤其是当人类自身处理环节与社会发展矛盾之时,势必要审视人类自身的伦理道德要求。在低碳生活教育过程中,全球伦理势必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伦理、代际伦理强调不同国家之间、不同代际之间,应该恪守一定的伦理规则,国与国之间的发展要通过互利共赢来体现,代际之间要兼顾公平,不能竭泽而渔。在低碳生活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与懂得国家发展也要遵守一定的伦理规则,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治理气候问题中的责任划分缘由,也要让学生明白当代人对于后代人也肩负一定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要在教育中培养环境意识、环境关心、环境能力、环境行为、环境价值观,而且要求教育关心人的需求,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未来“合格而负责任的公民”,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国莲. 论低碳时代的实践表征与文明跃迁[J]. 前沿,2010( 24) : 52 ~ 54.
  [2]唐汉卫. 生活: 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11) :172 ~17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72.
  [4]薛妙勤. 低碳生活的伦理基础[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1) :34 ~36.
  [5]任爱红. 低碳时代的到来与大学生消费观念引导[J]. 教育探索,2010( 11) :29 ~30.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