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刘彭芝的德育管理思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09 共830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刘彭芝校长的教育管理理念探究
【第2部分】素质教育下刘彭芝的教育思想探析导论
【第3部分】 刘彭芝的德育管理思想
【第4部分】刘彭芝的教学管理思想
【第5部分】刘彭芝的教师队伍管理思想
【第6部分】刘彭芝素质教育管理观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刘彭芝的德育管理思想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道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首位和重点。刘彭芝认为,“德育是‘根’的教育,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是战略问题、原则问题和方向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得好,是国家和人民之福;学校德育工作做的不好,是国家和人民之祸。”她说:“如果说目前的中学教育存在隐患的话,最大的隐患是德育;如果说中学教育有可能出问题的话,最大的可能是出在德育上。正因为如此,我脑子里想得最多的问题是德育。”[8]刘彭芝高度重视德育管理工作,把德育管理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认为爱与尊重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点,责任意识养成是德育的目的。

  一、爱与尊重教育是德育的核心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刘彭芝倡导爱的教育、尊重的教育,将爱与尊重作为核心教育理念,她提出:“德育要用伟大的爱心融化学生心中冰层,开启学生尘封心智,拓展学生美好人生。爱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9]在做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上,刘彭芝校长认为,“崇德”是校训精神的首要之意,“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10]注重营造爱与尊重的德育氛围,期望把爱融入老师和学生的血液和骨髓,并将这份爱在整个校园传播,并不断扩大这份爱,扩大到每个学生的家庭,扩大到其他学校,直至扩大到整个社会。

  (一)德育管理的起点是爱,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刘彭芝校长深刻践行了先生的教育理念,她对教育事业、对学校、对学生有一种炽热的爱。她认为,德育管理工作的起点是爱,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她说:“作为一名教师,除了给你的学生教授知识以外,还应该给予他更多的关爱,这种关爱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成长有切实作用的。”[11]为此,她把德育活动作为爱的教育的载体,把师德建设作为爱的教育的基础。

  1.德育活动是爱的教育的载体刘彭芝认为,德育活动是爱的教育的载体,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和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挥才智,展示才能,感受自身价值实现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促进学生由知到行,在浓厚的德育氛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她说:“充实谓之大,大谓之美。实践证明,把德育贯彻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使德育如水银泄地,无孔不入,才能潜移默化,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充实之美。”[12]

  具体来说,刘彭芝认为,德育要贯穿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组织 “爱国、爱家、爱校、爱班级、爱同学”各类活动,一要认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研究确定每年 10月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月,教育学生爱国从小事做起,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志愿者服务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要认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抗日战争题材的爱国电影,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等,让学生感受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校的高尚品德;三要认真开展校级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文化节等学生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爱学校的情感;四要认真开展具有时代性的主题班会活动,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爱班级的情感;五要认真开展文学社、天文社、书法社、绘画社、自行车俱乐部、网络俱乐部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自我管理与运营,自我组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与同学相处,学会关爱同学,进行自我思想教育。

  人大附中将爱洒遍整个校园,尊重学生个性,给学生以自由自主,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德育管理工作,探索了一条通过学生活动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2.师德建设是爱的教育的基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为人师表,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时刻感染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师德建设是做好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关键。

  刘彭芝认为,师德建设是爱的教育的基础,她提出:“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13]

  1998 年,刘彭芝推动人大附中开始实施以“师德”为核心的名师工程,将德育工作变成可量化评比的指标,并通过德育评比,激发教师勇于创新、扎实开展德育工作的激情。2001 年至今,每年暑假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就师德建设与爱的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并请有关专家领导作报告,全体教师对师德建设进行讨论,学校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创新德育工作。刘彭芝校长说:“爱是我在教育岗位上进德修业的原动力”,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师德的同时,自身更是率先垂范,她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有浓得化不开的爱。

  人大附中有一个学生叫顾杰,是一个孤儿。高中三年,刘彭芝校长一直关注顾杰,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冬天把自己女儿的被子拿给顾杰,夏天给顾杰买件新衣服,每年都给顾杰过生日,在学习上督促指导,情同母子,毕业时顾杰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每年春节刘彭芝校长都会收到顾杰的贺卡,贺卡的开头对刘彭芝校长的称呼总是“亲爱的刘妈妈”,这个时候,刘彭芝校长总是很容易感动,流下幸福的眼泪,因为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称谓是刘妈妈。[14]

  刘彭芝校长就是这样爱自己的学生,视他们为自己的子女。她强调教师师德建设,培养教师责任感,担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真正从心底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刘彭芝校长做到了对教育事业的大爱、深爱,这不仅为全校教师树立了良好师德的榜样,也使她成为了当代教育家。

  (二)以人为本,尊重是教育的真谛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刘彭芝提出尊重个性的办学理念之一,她说:“尊重是一味良药,问题学生更需要关爱,没有尊重就谈不上以人为本,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根本所在。”[15]“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16]

  刘彭芝指出,尊重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大附中有一个学生小东,从小习惯了听父母的话、老师的话,缺乏自己选择的权利和能力,也没有自己选择的意识,总是将自己真实的爱好和感受深深地压抑在内心最深处,从没有表达过,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直到高考前夕,压抑的潜意识跳出来说话、表达。

  在高三第二学期突发重病,头发竖立、胡言乱语,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复习、参加高考。在了解情况后,刘彭芝校长特批他重读高三,理科转为文科,第二年参加高考,该生以优异成绩被一流大学录取。[17]

  这样的例子在刘彭芝身上并不鲜见,她认为,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要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学生提供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来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的成长。

  刘彭芝校长从大爱出发的尊重,激发了每一个员工成长为特殊技能专家的干劲,点燃了每一名青年教师的成长为教学骨干的激情,充分挖掘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尊重是一味良药,它激活了人大附中人的每一个细胞,是刘彭芝德育管理理念的根本。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点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刘彭芝担任人大附中副校长,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她说:“德育的重点是心育,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了,德育建设才能有的放矢。”[18]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点,主张防患于未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灵教育、人格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一)防患于未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刘彭芝认为,“防患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倡议全校成立一个大的心理研究室,所有领导、员工都是心理咨询人员,每个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将班里学生分工包干,要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一定要研究学生心理,要将孩子们的心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19]主张开设了心理教研室,人大附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开始起步。

  心理教研室开设不久,刘彭芝认为,“对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学培训很有必要”,于是派出 6 位班主任老师参加海淀区中学教师心理教育培训班,学习心理学知识。同时,指导心理教研室的负责人南顺卿老师组织成立学校心理咨询室,由此,人大附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里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心理咨询室很受学生欢迎,对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了很大作用。

  1997 年,刘彭芝担任校长,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极其复杂,必须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开始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招入学校一名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一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在这些专业人才的努力下,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运行更加规范,心理热线和心理信箱也相继建成开通。在刘彭芝校长的主导下,2001 年学校招入第二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2003 年学校引进心理学博士,组建了心理教育研究中心;2004 年学校又引进一名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为研究方向的心理学研究生,同时学校自己培养了一名专修心理咨询的心理学研究生。

  至此,学校已有 5 位心理学专业教师,在当时国内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稀缺的情况下,人大附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中学的前列。在刘彭芝校长的主导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逐步增强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相继成立,并在初中开设了心理健康必修课,高中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有针对性地对新生和毕业生进行专门心理训练,倡导全校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构建大心理研究格局,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人大附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二)发挥教师作用,开展心灵教育

  刘彭芝校长多年从事德育管理工作,不仅要求教师研究心理学知识,自己更是带头学习心理学,研究青春期学生的特殊心理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她认为,“从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角度来看,疾病孕育了健康的意识,烦恼孕育着智慧的种子,如何打开心灵的百宝囊,如何变烦恼为智慧,如何进行心灵的交流、沟通和碰撞是心理教育的核心。”[20]

  她倍加关爱受到挫折、有烦恼、有困惑、有心理障碍或心理创伤的学生,开展心灵的教育。她说:“要通过一定的方式震撼他们的心灵……教育、说服、信任、信服才是最重要的,救人最要紧的是救心。”[21]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灵,轻轻为学生拭去心灵上的灰尘,及时疏导和帮助学生,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刘彭芝校长对学生有着炽热的爱,关爱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重视用心理调适与治疗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对学生的幸福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例如,刘彭芝认为,加强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很重要,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异性交往的正常心态。她积极组织开展“集体舞”比赛、“青春期心理剧”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主题,教师宏观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通过这种自我教育方式开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消除压力,排解情绪,对培养学生战胜困难挫折的能力、增进同学间友谊、塑造学生健康心灵具有良好效果。

  (三)开展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培养每个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永恒的道德教育主题。对此,刘彭芝提出了“人大附中人”的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学生文明形象。提出“四个统一”的要求: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的统一,内心修养与外在形象的统一,思想品德与言行举止的统一,人格风范与风度气质的统一,提出了道德修养的五个基本内涵:崇德、明理、正心、修身、笃行,提出了“人大附中人”的“五自”准则:自律、民主、自尊、自信、自强。[2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