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资源型城市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的理论依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17 共517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陕西神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第2部分】陕西神木城市发展战略探究绪论
【第3部分】 资源型城市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的理论依据
【第4部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5部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第6部分】神木县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
【第7部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一、资源型城市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的理论依据

  (一)资源型城市的相关概念

  1.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靠当地特有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可再生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兴起或发展壮大的城市,并依靠这一主导资源形成该城市的主导产业。

  资源型城市可分为两类:“先矿后城”和“先城后矿”,划分的依据是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例如黑龙江大庆市是由于当地石油资源的发现与开采后形成的;还有城市已经有了后来才发现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城市的发展,例如山西的大同、河北的邯郸等。[1]

  根据资源保证能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科学分类,将资源型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在国务院最新公布的 262 个资源型城市中,其中成长型城市有 31个,例如山西朔州市、新疆哈密市、山东昌乐县等;成熟型城市有 141 个,例如大庆市、辽宁调兵山市、河北曲阳县等;衰退型城市有 67 个,例如辽宁抚顺市、山西霍州市、陕西潼关县等;再生型城市有 23 个,例如河北唐山市、山西孝义市、云南香格里拉县等等。根据按照城市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不同,资源型城市可以划分为矿产资源城市和森林工业城市,其中矿产资源城市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类:能源矿产城市、金属矿产城市和非金属矿产城市。

  本文,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神木县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而逐步发展壮大并逐渐发展成熟的先城后矿式城市,该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便是当地的煤炭资源,以煤炭资源为支撑的第一产业成为衡量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同时也促进了该能源矿产型城市社会经济的长久繁荣。

  2.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我们发现资源型城市除了具有的城市功能和普遍特征外,还有自身独有的特殊性,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概述。本文从经济和社会两个角度,概括了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以资源开发而兴,以资源衰竭而滞。资源型城市对其当地的矿产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凭借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所形成的企业或基地以及在此基础上拉动发展的农业、服务业、加工业等其他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业主过度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忽视资源持续性的经济行为,使得矿产资源总量不断减少,甚至日益枯竭。在此环境下,开采成本的直线上升,使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给全局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出现停滞或倒退。

  城市功能异化,综合竞争力降低。城市功能异化是指资源型城市随着当地矿业及加工业的不断发展,由原来的矿业基地向功能型城市转变。这一过程中,城市功能由单一型,以生产及服务为主且不够健全完善到生产、服务、管理、协调等多功能日益健全,城市定位日渐明确转变。但是由于资源的枯竭,迫使城市转型,城市功能也由为工业服务转变为为各行各业协调为主,而城市转型周期长,成本高,同时加之原本矿业企业中从业人员素质低、技能单一,未能顺利转移到其他行业领域。因此城市的经济实力受其冲击,综合竞争力也随之降低。

  社会矛盾日益突显,失业率增大。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多是在荒原上凭空发展起来的。产业链没有在当地延伸,四周多是人口密度很低的山地和小县城,区位偏僻,交通欠发达,远离市场,很难得到外部投资以及周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外加企业内部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的管理体制,使得企业日益亏损,小城镇经济滑坡,失业人口增多。此外,伴随资源萎缩和科技进步,资源型企业必然要剥离出大量富余人员,势必增加城市社会保障压力,影响社会安定。

  政企分离,政府职能衰弱。资源型城市中政府与企业的目标不尽相同。政府的目标在于完善整体城市功能,服务人民群众,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环境,实现产业多元化,带动城市经济社会有序健康运行;企业目标在于不断强化企业行为,最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不断把企业做大做强,这种模式下,势必造成“企大市小”,与现代意义上的大社会小政府有本质区别。在企业兴城市旺,企业衰城市败的经济格局下,资源企业规模越大,社会职能越健全,财力集中,导致政府财力不及企业,不具备足够的财力物力用于社会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致使城市发展空间受阻,职能衰弱。

  生态环境的恶化,环保治理担子加重。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生态破坏的现象。受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影响,资源在给城市带来了财富和物质资源,又因在长期的开采过程中,一般都存在着过度开发和野蛮开采的倾向,这样一没有合理科学开发利用资源,二没有处理好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的关系,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沉陷,以及“三废”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对其环境问题进行防治,但总体上而言,环保任务依然严重。
  
  (二)基本的理论依据

  1.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是人类在认识一定地域内经济发展问题,解决经济发展问题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新兴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地域经济内外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以及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和区域空间资源演化规律之间相互关系,即行政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分工,寻求区域间空间资源最优配置的最优政策和体系的科学。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在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活动与区域空间有限性这一对立统一矛盾,即一定地域内人类活动与空间资源系统。人类的社会活动与有限空间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是这一系统中的主要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研究这个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解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区域经济发展对空间资源的影响及变化的规律,科学制定合理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从而达到区域空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保证区域经济良好有序运行。研究内容颇多,从区域经济不平衡性角度,主要研究高收入与低收入地区不同梯度空间之间的经济转移发展问题,即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旨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达到地区间的平衡,从经济发展辐射角度看,主要研究经济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高低不同地区间资本、人才、技术等的流动与观念认识传播的问题,即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旨在利用辐射源的有利资源,发展经济水平低的地区;从区域经济增长看,主要研究特地区域中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对周边地区进行扩散带动的问题,即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理论,旨在通过特定区域的极化、扩散把资源、技术扩展到周边地区;从区域经济差异性的角度来看,主要研究各区域间的区位、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的优势,即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旨在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总之,最终目的旨在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