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公共危机和网络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6 共525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控制研究
【第2部分】 公共危机和网络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第3部分】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论监管的必要性
【第4部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第5部分】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论监管的对策
【第6部分】公共危机事件网络公众舆情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一) 公共危机的概念及特征

  1 公共危机的概念

  “危机”(crisis)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语,在此词出现伊始通常用于医学领域,意指动物机能处于生死之间的状态。有着“危机研究的先驱者”美誉之称的查尔斯·赫尔曼(Charles Hermann)在 1972 年出版的《国际危机:从行为研究角度考察》一书中这样解释危机:“危机是威胁到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作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常常向令决策集团惊奇的方向发展”[1].美国的着名心理学家、莱顿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曾对“危机”一词下过这样的定义:“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2].这种对“危机”一词的解释后来普遍被我国学者接受并采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者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对“危机”的概念作了不同的阐释,在此笔者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在此主要讨论公共危机的概念。基于前面两位学者对“危机”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公共危机界定为:对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以及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威胁、损害,需要社会公共管理机构迅速做出正确决策予以应对的紧急事件或紧急状态。

  2 公共危机的特征

  公共危机作为一种有可能随时随地在社会上发生的或自然、或人为造成的威胁,“挑战着我们的想象力,超出了我们所掌控的资源,它们使一个社会系统的核心价值或生活维系功能受到威胁,使社会及其领导者面临考验,他们必须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紧急的情况下采取补救性的行动”[3].正是由于当代社会结构具备着高度精密性和复杂性,才导致了现代社会潜在着高度的脆弱性。公共危机的爆发,将对整个社会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一般来说,公共危机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突发性和紧迫性。公共危机在时间上来讲往往是“不期而至”的,社会公共管理机构和社会大众对公共危机的发生不能够完全预见,或者是完全不能够预见。它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和偶然性,发生之前没有足够的征兆去预见分析,人们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预报。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决定了其紧迫性。公共危机发生时,往往处于信息渠道来源不足、各方沟通协调不畅的状态,决策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协调好各方关系,掌控有效的、可利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高质量的指挥应对,控制公共危机蔓延,从而消除或消弱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后果和影响。

  (2)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公共危机事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左右,因此,往往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发展趋势。有些危机事件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更增加了事件的变动性和演变轨迹、方向的不确定性。因此,人们难以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和后果,也难以找到避免和克服危机的有效方法。

  (3)影响的广泛性。公共危机影响的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一大群人,可能是一个城市,也可能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和人类。有时候,危机直接影响的是事件的发源地,但由于关于事件的信息会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因此,可能引发社会公众的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使对危机的预见在民众中引发“联动效应”,因此,公共危机的发生在地域性上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是具有社会性的。

  (4)巨大的危害性和破坏性。上述三个特点决定了公共危机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财产的巨大损失,引发社会公众心理的恐慌,导致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的紊乱,对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二) 网络舆论的概念及特征

  1 网络舆论的概念

  要界定网络舆论的概念,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舆论。关于舆论,中外学者从政治学、新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给予了不同的解释。美国的着名学者、舆论学的开创人李普曼把“舆论”定义为:“舆论是公众或许多人对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或事件)公开发表出来的意见”[4].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建明认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5].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舆论”称为民意,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7],“是社会上大多数成员与其相关的公共事物或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称”[8].基于上述几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舆论定义为:舆论即为公共或公众的意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人物或事件所形成的群体性的意见。

  对于“网络舆论”的概念,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诠释,这些诠释虽然各式各样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可以归纳概括为三大主流意见:

  一是将“网络舆论”视为网民的各种看法、观念、情感、意见等的集合。如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的曾润喜认为,网络舆论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9].

  二是将“网络舆论”视为一种看法、言论或意见。有学者认为,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关注事件或话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具有倾向性的意见”;是指“以 BBS 论坛、博客、各种社交网站和虚拟社区等为平台而呈现出来的网民对社会上的人和事的看法”[10].

  三是将“网络舆论”视为一种态度。有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内,网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事件、现象、问题所表达的社会政治态度”[11].

  在笔者看来,网络舆论指的是网民自发形成的对于事物的见解的集合,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较少被外界权力所束缚,并且其话语指向往往游离于权利中心之外,但是网络舆论总是更加具备特殊的力量,左右着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制定决策、出台措施等行为。

  2 网络舆论的特征

  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一种形式,既具有舆论所固有的一般性的特质,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网络舆论是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平台的,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使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网络技术的优势,使得网络信息发布迅速,传播速度惊人。一则消息一旦出现在互联网上,就会以惊人的速度,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散。由于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此,任何地域的一个焦点问题,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而让身居不同地域的网民获知并就此互动交流,从而形成一股遍及全国乃至全球的网络舆论的热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