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乡村景观吸引力提升策略分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05 共339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乡村特色景观的营造研究
【第2部分】 乡村景观吸引力提升策略分析绪论
【第3部分】乡村景观设计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
【第4部分】乡村景观发展研究
【第5部分】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
【第6部分】樱桃沟乡村景观规划实践应用
【第7部分】乡村特有景观的建设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1].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求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2].

  1.1.2 现实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的进行农村整治和乡村建设,乡村景观的无序化开发倾向已凸显,在开发的过程中乡村景观的传统美学和生态价值越来越不被受到重视,良性的乡村景观发展正走入困顿,加速的城镇化发展给农业景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山体被挖、湖塘被填等负面现象,对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缺乏应有的保护,已经面临被扼杀的命运;有些地区盲目对景观进行效仿,缺少特色,使人们在生活和游憩时出现了审美疲劳和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使乡村景观质量下降;而我国在乡村景观的理论研究上起步较晚,存在一定的缺乏。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农业进步,乡村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传统的东西已经无法适应大众当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时代在变迁,新的社会发展下,对应的需要新的景观规划来适应,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游憩的要求。人自原始自然进化而来,本性是渴望亲近自然的、回归自然。针对当前社会的诸多变化,对乡村景观的吸引力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提出更合乎时代要求的对策,有助于营造宜居的人居环境。如何增强乡村景观吸引力,提高人们对景观的欣赏兴趣,并在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对乡村景观的保护,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规模经济建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景观的秀丽风光受到威胁,对于生态的改善和提升,应该主要是在乡村。乡村相对城市而言区域较大,并且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而城市的可改善生态的动、植物等条件有限,生态改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乡村景观吸引力的研究需要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美学原理、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作为理论基础,进行乡村景观吸引力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审视地区的乡村景观价值,保护乡村资源,并能给景观建设以有力的理论指导;探讨乡村景观的美学游憩功能及其实现,有助于我们重新认知乡村景观的多重价值。

  提升乡村景观吸引力,促进旅游开发,有效带动当地乡镇的经济发展,为城乡的融合增添动力。乡村景观吸引力的提升是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是占权重最大的因素,也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以美学为基础,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和完整性,充分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和文化旅游价值,使其形成具有多功能吸引力的乡村地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4].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在时感焦虑和重压的生活时,人们更向往一些自然的田园风光,寻求更舒适的环境。近年来,一些大规模的乡村建设使得原本秀丽的风光遭到破坏,和谐的风貌面临消亡。人们对乡村景观的关注度一直在增加,相对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我国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一直处于成长期,但近 20 年以来,专家和学者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研究了土地利用合理化与乡村景观规划二者之间的联系,提出乡村景观规划是促进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深入全面的对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分析。谭良斌等运用"生态飘积理论"从生态角度对传统民居聚落的再生和规划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谢花林等人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今后我国乡村景观规划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刘滨谊、王云才在景观评价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乡村景观评价体系,并对当前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良性建议。钱迪飞从乡村景观的概念入手,从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形态等几个方面的影响来研究传统乡村景观特色的形成,并通过对乡村景观特色形成原因的分析,探索现阶段营造乡村景观特色的努力方向[5].

  徐琴、陈月华等对乡村植物的内涵、特征及应用进行了探讨。国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研究介绍、乡村景观概念与分类体系、景观保护、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景观评价等几个方面的研究[6].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荷兰、捷克、美国等国,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加之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较早的就展开了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与实践,到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世界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随之,一些富有创新的农业模式相继产生。20 世纪 70 年代起,在英国,开始进行对景观特征的评估,并逐渐发展成一套完整的方法与技术。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案例较多,形成了农业生产、农耕景观与自然保护、观光游憩为发展原则,景观的规划方式更是兼顾了景观的保护和发展[7].近年来,美国 Forman 提出了一种理念,特别提出了乡村景观中文化背景和生态价值要相互融合。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等,对农田耕地和传统乡村景观的保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西方乡村景观研究内容主要具有三大特点:重视生态保护研究、从社会和文化的高度对乡村景观规划进行把握、关注景观使用中人的行为[8].

  目前,国内外对于乡村景观吸引力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地吸引力。有些学者着重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成为后来学者对旅游吸引力模型建立的基础。关于景观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国内仅有周廷刚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城市绿地引力的影响因素有绿地景观质量、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现状和交通设施等。其他文献大都侧重于旅游地吸引力影响因素,将景观、人、旅游地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并不多见[9].

  目前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多聚焦在对农业景观生产、经济价值和生态效应利用的研究上,对于乡村景观规划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景观评价研究不多,美学价值和游憩功能关注较少,规划的政策法规、涉及到规划内容中的具体设计手法等微观方面的研究显得略微缺乏。近年来随着环境的破坏,对于景观生态学研究关注度逐渐增加,对景观的营造更重视特色发展。乡村景观的规划是一门具有较强交叉性的学科,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研究背景[10].而国内现有的一些研究更侧重于单一学科的领域,学科间的跨度与沟通较少。对于景观吸引力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对于具体的概念及产生机制缺乏广泛的探讨。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成果不足,对乡村景观吸引力的分析应该纳入到一个更大、更全面的理论框架中进行。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体为乡村景观吸引力,所研究课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宏观研究背景的把握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深入理解基础之上的。

  (1)论文首先结合研究背景,提出本文研究的意义,系统的梳理相关理论基础,分析、整理前人在乡村景观方面的研究,并总结出成功的理念和方法。

  (2)通过分析乡村景观的发展、特性,对比传统乡村景观的规划内容及分析弊端,探索性的解答:乡村景观吸引力的内涵和构成;乡村景观为什么具有吸引力以及产生机制这几方面的问题,构建"拉力-推力-阻力-提升"的乡村景观吸引力产生系统。

  (3)提出乡村景观吸引力提升的策略、理想模式的构建。通过物境、情境和意境的构造,融入园林造景的手法,充分重视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保护和提升,以此四个角度为出发点,综合提升乡村景观的吸引力。由此,构建理想的适宜模式,并提出乡村景观吸引力的评价体系以作为保障措施。基于乡村景观美学,保护景观的地域性和完整性,深挖乡村景观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使其形成完整的具有吸引力的乡村地域[11].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基础理论分析:通过对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等相关基本理论的研究,以及一些学者对于景观吸引力的相关理论分析,得出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乡村景观规划中的一些普遍规律,为乡村景观吸引力的研究用以借鉴和铺垫,提供理论支撑。

  (2)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相结合: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参考国内外成功案例,实地调查比对,系统的进行乡村景观吸引力的研究。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进行归纳总结,意图总结出更有实践性指导意义的结论。将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在具体参与的乡村景观规划案例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