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小流域治理与生态园林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6 共2435字

  第一章 综 述
  
  1.1 引言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自然基础,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口的增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及人类活动不断地扩大化,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导致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及全球的变化,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最大程度的保护生存环境,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人们就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开始关注,认为可持续发展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与发展,还影响着后代人的生存。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类最关注的问题。近几年,人们在创新园林设计与景观设计上也加入了生态环境的问题的元素,将生态保护意识融入到园林景观规划中,进一步加强了园林景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自然和谐,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了具有美学效果的生态景观林,达到了生态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生态环境与园林景观规划的结合创造了一个科学的、自然的、和谐的园林景观生态系统,进一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小流域综合治理就是以局部天然水资源汇集区所形成的独立水文地形单元作为基本实施单元,针对小流域整体发展的实际需求,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全面系统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安排农、林、牧、渔业生产用地及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依据实际需求布设相应工程防护与治理措施等多途径综合手段,在有效改良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促进实现小流域范围内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就一般概念而言,小流域是指范围较小的比较完整而又独立的自然集水区域。对于小流域面积规模的划定,目前尚存在不同的提法。有文献报道(王礼先,2006;李岩等,2008),小流域的面积一般为 1030km2;也有人参照中国水利部的相关规定,将小流域的面积确定为 50km2以下(朱雷等,2009)。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根据实施区域范围内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整体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统筹考虑并设计安排相应的实施内容,最终实现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能力增强、社会事业持续进步的远景目标。结合小流域的自身内在特征以及治理过程的系统性,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完整性和封闭性的重要性,事实上远高于小流域划定范围实际面积的重要性。所以,只要在保持一定可治理面积范围的基础上,任何河流上游局部支流中可形成相应治理效果的相对独立闭合的集水地形单元,均可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主体。

  相关研究认为,小流域治理思想的发展大致可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研究划分为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的防治阶段、流域综合治理阶段以及流域治理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阶段等 3 个发展阶段(赵爱军,2005;赵爱军等 2006;余新晓等,2005)。早期阶段,主要侧重于采取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与经营辅助措施,针对性地防治山区泥石流和山洪引发的灾害,其治理效果有限。中期阶段,开始注重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水文、地质、水利、农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开展了包括侵蚀机理、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等多方面研究,展现出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的定量化和治理措施的综合性。后期阶段,则充分重视起小流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了治理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获取。由此可见,伴随人类认识过程的不断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的整体思路也逐步由单纯的被动性自然灾害防御演变为主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根据小流域的自身性质和基本特征,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势必面临综合性、公益性、长期性、复杂性等方面的主要特点(袁希平和雷廷武,2004)。小流域综合治理所采用的技术模式可大致归并为 3 大类(王国庆等,2008),分别为侧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增强生态调节功能的生态型技术模式、侧重增强小流域不同产品产能和经济发展能力的经济型技术模式、侧重兼顾并努力实现多种效益的综合型技术模式(翁明华,2009;王雷等,2009)。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等方法、工程与生物等手段、针对不同地貌地形和区域特征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查轩等,2000;刘正斌,2002;李岩等 2007)。

  我国的小流域治理思想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取得许多令人鼓舞的可喜成效(刘震,2006;李岩,2008;张新玉等 2011)。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开始了初步探索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已经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进入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新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小流域综合治理进入治理与开发一体化的发展阶段。21 世纪以来,小流域综合治理受到更多方面的普遍关注,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之一。努力追求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实现的目标,基本成为科学指导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共识。根据相关文献(王礼先,1998;赵爱军等,2005;张展羽等 2008),国内外许多地区都取得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例如瑞士莱茵河、维也纳多瑙河、首尔清溪河川、上海苏州河、南昌玉带河、成都沙河、美国甜水河、澳大利亚埃普洛克流域等。

  1.2.2 生态园林研究进展
  
  最早的生态园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原野上的自然景观特征,这时候生态园林与东方的古典园林及西方追求构图美感的传统园林有很大的区别(陈士林,2006;吴幼容等,2011;王明荣等 2011)。生态园林设计起源于欧洲,荷兰生物学家蒂洛和园艺师派克斯建设了一座自然景观园林(阿苏荣,2007)。随后美国的詹逊设计出了模拟植物自然生长、演变的自然景观,又围绕美国中西部典型的大草原风景进行了研究(周晨毅,2007;杨芊芊,2011)。在 20 世纪的 60、70 年代生态园林得到了重视高度(何修俊,2010),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沙漠化都让人们认识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园林绿化进而被人们所关注,人们将风景园林的美学思想融入科学的生态园林建造中,建植以观赏植物群落为主的生态景观园林。近年来,莫斯科在其周围建造了防护林带,建造了园林绿化良好的生态城市(李茂才,2008;冯宜冰等,2010)。

相关标签:园林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