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盐边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构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04 共6618字

  第五章 盐边红格七社绿色景观规划设计构成

  5.1 新农村绿色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根据红格七社的山体坡度较缓、具有山体景观的特征,绿色建筑景观规划以“保护自然生态,延续林盘机理”为理念,重点在于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红格七社的建筑景观定位为集依山、傍水及传统庭院特色于一体的农村新型居民点。在此基础上,基于现有山体结构设计沿山体自然分布的院落,各院落相对聚集为组团并间错散布,形成串联山体的多生态廊道、疏密有致的院落空间,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1.1 整体风貌意向与导控

  如下图所示,为了保持村内建筑原貌,在居住建筑景观的设计上,采取在现有房屋基础上进行改造、刷新的措施,扩宽居住空间和绿地面积。在公共建筑的景观设计方面,将部分房屋改造为公共建筑,并同时在空闲地带增加建设一批公共建筑,通过相对便捷、高效的方法实现建筑改良,形成景观效果。

  由于红格七社的房屋修建较早,目前大部分是夯土材质,层高基本在 1-2 层,外观样式相对比较单一、陈旧,且房屋之间距离稀疏不等,整体景观效果不明显。因此,在改造时重点需要对建筑立面进行整治。居住建筑的样貌尽量保持统一化,以形成整体视觉效果,公共建筑色调、风格尽量多样化,将现有的屋面改造成平坡结合的形式,屋面、墙面用浅色(淡黄色、淡绿色)涂料进行粉刷, 同时配合进行立面改造(立面形式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形式),以形成错落有致的立体化布局结构,材料以传统材料为主,鼓励使用本地化材料(体量小巧、色彩淡雅最佳),符合具有山水田园风光的现代新农村村社的整体风貌定位。

  如上图所示,在对于旧农居的建材处理上,不采取毁坏性拆除方法,而通过“物尽其用”的方式,改变使用方式及功能,如木砖瓦、石雕等旧建材保存良好的鼓励继续使用,用于建造新住宅。对于保存较差的材料,可改变其用途,充分挖掘其剩余价值,有利于减少建筑垃圾和新住宅建材开销,也能够使新村落将原有风貌进行传承。

  5.1.2 环境整治设计

  对于规划保留的现有建筑,以及需要改造的建筑,都需要进行室内外环境整治。环境整治从实用性和美观性两个方面开展,同时兼顾绿色景观及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在住户方面,对每家的屋内进行装饰,厅堂整平墙面并用瓷砖、壁纸等贴面,厕所统一除味、通风,厨房配备油烟外排设施并清理厨余垃圾,对牲口棚等用水泥进行多层筑砌,定期杀菌、冲洗,保证环境卫生。

  在公共环境整治方面,实行垃圾分类和定点固定收集的体系,归入城市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根据建设标准规划公共厕所建设,按照环境卫生相关标准要求厕所洁净。每天由住户负责院落周围的道路清扫、清理,村委会进行公共道路清扫和规整,在夏季提高垃圾收集的频率,并定期维护公共建筑设施。

  5.1.3 典型院落

  结合农村院落的特点,典型户型的设计充分考虑三大因素:

  1、农村住宅的可生长性

  2、农家乐的户型星级需求

  3、户型建造和改造的实际操作性

  在保持农村住宅的可生长性的条件下,将经验区分离。使得扩建经营不影响自住区。自住功能一次到位,经营功能分步到位的建设特点。考虑随着农家乐星级标准要求的提高,单户农户无法独自建高星级标准农家乐,户型的组合可以方便实现共同经营的可能性,避免为提高农家乐星级重复建设。如上图所示,户型设计提供相邻农家乐拼合可能性。共同开发,使得服务面积提高,农家乐星级提高。同时,进行户型的可持续设计,对不同户型的生长模式进行设计。

  5.2 新农村绿色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5.2.1 道路建设基本要求

  第一,在合理的村镇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应保证完整的道路系统,以便为日常的生活、生产提供便利,同时有利于疏导旅游流量。道路建设时首先考虑村内用地的功能性,在村内用地布局的基础上进行道路规划,以现有红格的道路网络系统为核心,将村内居住区、公共设施、农作地带进行有机串联。同时,兼顾红格交通的便利性,从人流疏散、车辆停放等关键点出发考虑,保证旅游功能的实现。此外,不断拓宽道路边界,缩短过境公路的距离,逐步实现与外界完成交通道路的衔接。

  第二,道路建设应满足村镇交通运输的要求。交通运输通畅、安全、经济是运输系统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导流系统的重要功能,因此红格交通运输的重点是实现交能安全、流畅和快捷,因此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村落未来的发展规模以及旅游商业的规模,根据红格的交通运输的特征进行前瞻性的道路系统规划。未来以形成主、次两级的道路系统为总体建设思路,主干路承担对外交通衔接的作用,并对各功能区进行区隔,次级道路保证村内各功能区的畅通。

  第三,道路建设应体现村镇景观和面貌。为了保证绿色景观效果,道路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合理规划道路走向,形成整体的街道景观。在此基础上,开展整体性、综合性的道路环境的绿化工作,根据道路的不同性质、功能、作用,采用恰当的空间尺度、比例和手法,通过对道路的线形。同时,注意满足工程管线布置及其他要求,使道路的规划建设与管线布置相互协调。

  5.2.2 铺装材质

  为了有利于水土保持并提高空间感受效果,在道路、公共地带、院落等区域采用浅色调、渗水效果较好的透水砖进行铺装,设计砖体形成相应的造型,减少建筑用料对自然径流的影响的同时形成景观效果。同时,采用绿化和铺装相结合的渗水地面,能有效解决热岛效应,减少维护费用。在乡间道路上,设计建设一段由卵石、细沙材质筑成的路段,用于旅游观光中为游客提供适宜赤脚行走、感受自然纹理的机会,同时达到按摩足底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或者可以将入村道路打造成“养生步道”“或健康大道”等,在富养地带给游客提供在纯净空气中徒步行锻炼身体的场所。

  道路铺装材质的选择重点考虑休闲娱乐和功能景观功能,追求特色化和院石化。在山路的设计上,考虑在山坡相对较平缓处建造原木登山步道,木质步道围绕山体外围修葺,使用原始的木板、木桩等修建上山道路,不仅就地取材、施工方便、造价低廉,而且能够最大程度保持山林村落原始景观风貌,其他山路则在保持原始土路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改造。在田间、村内也可以建造木栈道,便于游客田间行走,并配合自然绿色景观效果,在道路周围种植色彩效果较强的花卉,形成旅游项目。

  5.3 新农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红格村内包括山体、水流、绿地等多处天然资源,在现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规划红格七社的公共空间氛围村民广场、温泉区、休闲养生设施体验区、停车场等区域,如下图所示。村民广场位于住户聚集区附近,便于村民集会、健身、休闲用途,共规划三处村民广场,在旅游旺季可在活动中心展示农村文化、举办相关活动。温泉区围绕泉眼位置进行打造,相对独立且内部设施、构造完整。停车场在道路两侧、入口处设置,根据旅游规划的车流量进行建造,停车场内设置卫生间、休息区等。休闲养生体验区设计养生步道、氧吧、休闲水景等景观项目。

  在进行功能区设计的基础上,在现有建筑的基础上,利用现有建筑材料进行美化改造,形成记忆空间景观。由于村内部分道路、房屋、桥梁等过于老旧,因此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和景观美化。桥体改造主要以装饰、清洁为主,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使用原有材料、废旧材料等进行改造或增修,传承历史遗迹。对于仍可以利用的旧屋、村舍进行补修、加固,以原有的古朴风格为基础结合现代化的景观设计,无法利用的房屋则可考虑打造成历史景观供游客餐馆,用碎石环绕房屋铺路,或用栅栏、篱笆等进行隔离,并用指示牌加以说明。对于新增修的公共空间,可进行岩土、砖石的铺设,形成雕塑式、造型式的景观设计。

  5.4 新农村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5.4.1 植物景观分区

  以生态农业景观为主体,结合季节增加农作物分布多样性和观赏价值,对面山体结合山体恢复绿化工程打造竹林、果林和四季不同颜色树叶效果。包括稻田景观、竹林景观、果林景观、花卉景观、台地景观、树木景观、山林景观等,如下图所示。在村内农业景观设计中充分使用管道浇水和输水、喷播、喷灌、微灌溉等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统一部署管线避免破坏景观的观赏性,优先使用雨水集水池水源。在保留原始村落风貌的基础上,部分功能区考虑新建观光、度假场所。

  稻田景观主要用于观赏和商业用途,向游客展示农耕文化的同时,打造粮食加工产业链。竹林景观主要定位于休闲观光,同时进行竹笋、竹叶等竹制品加工的展示和销售,未来逐步打造成为竹产业园区。果林景观主要用途包括观光和采摘,种植草莓、石榴等植物。花卉景观主要用于观赏,配合周边环境形成花海、花地等景观,并进行花籽等的出售,以乡土植物种植为主。山林修复景观主要用于水土保护、山体修复,开发植树、种花等项目,鼓励游客参与。

  5.4.2 植物景观种植特色

  在村门入口、出口、空地等处设计几个专门用于植物种植的自由空间区域,由当地村民完成部分植被种植,并预留一部分空间由村民带领游客开展植物种植,同时配备种植工具、水源、植物籽粒等,多以花卉、果树等的种植为主。由于村内地势高度差异,考虑在挡墙、立面等处种植爬藤植物,形成立体化的垂直绿化效果。在公共区域主要以地被和灌木的种植为主,整体形成片状的效果。山体考虑种植乔木、灌木并混合野花种子进行散播、喷播种植,营造天然的景观效果。

  5.5.新农村绿色市政设施规划设计

  5.5.1 给排水

  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主要目的,通过节水产业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使水资源更好的服务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为了解决村庄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在原有水系基础上联通山体水系和山谷水系,并采取局部扩大和水闸控水等手段,保持人居环境水体丰沛。由于红村南侧山石具有抗渗性,可规划用于收集雨水、山泉等,配以储水池和输水管线,用作植被灌溉。

  经过计算,红格七社污水量取平均每日污水量标准为 250 升/人,污水排放系数约为0.85,则村内污水量为 7 吨/天。结合保留水面,规划提出一个可供选择的污水处理方案,即采用生物滤池来进行污水的净化和处理。如上图所示,在靠近水体处设置集中人工湿地,过滤沉淀生活污水,再排入自然水体。在户型设计中,考虑微观雨水收集系统,减少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对市政管网的需求,通过收集自然雨水加工使用。

  5.5.2 沼气

  沼气技术能够将废弃有机物质转化成可利用的二次能源,是相对清洁、环保、科学的新能源产生和利用方式,目前已在我国农村部分地区采用。近年来,随着红格七社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禽畜粪便、树叶桔梗杂草等有机物质逐年增多,为沼气的产生提供了原料。规划以绿色、环保作为出发点,设计将沼气作为解决红格地区能源供应的有效途径。

  沼气的供应和分配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一种是全村集中收集、统一供应,另一种是住户自建自用、统一管理。从理论上,如果红格七社能够实现从全村各个农户处集中收集沼气,然后统一向各个农户分配、供应沼气,并形成自动化、系统化的运作,将是比较理想的方式。但是,这种集中收集、统一供应的模式的难点在于,需要在地区政策层面有明确的制度保障,同时在资金方面有相对充裕的资金投入,并且在技术实现、安全防护等方面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对于红格七社而言,如果采取这种模式,将在具体操作上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包括资金的来源如何有效解决,沼气气量如何在各户的合理化分配,沼渣、沼液的运输和处理的方式及成本,村民的接受程度、使用习惯、付费意愿等。如果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需要由镇政府层面甚至省政府层面进行主导,由专业部门设计系统的包括沼气的产生、供应、分配、污染处理等在内的技术方案,然后先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和尝试,经过考察和试验然后才能规模化的实施,实施的难度大、投入高、时间长。因此,沼气集中产生、统一供应的方式短期内阶段在红村七社并不适合。

  第二种方式是各个农户自建沼气池,并自产沼气、自用沼气,仅由村政府和镇政府对沼气生产和利用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上图为村户沼气自产自用的原理示意。根据规划,红村七社部分房屋为新建,可在房屋新建时同时配套修建沼气池,以便村户沼气可以自产、自用。同时,部分村户住家已经建有沼气池,可在现有基础上加以利用,进行改造、扩容等。可见,目前红格七社沼气的自产、自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并且这种方式投入相对较少、周期相对较短,工程规模也在可控范围内,村镇政府便于管理,因此本规划建议采取该方式。

  采用村户沼气自建、自用的方式,重点需要明确沼气池的建设标准,以便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各村户已建的沼气池存在大小规格不等的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并且,目前大多数沼气池的功能性有限,部分只能对有机物做初步的处理,难以有效利用,因此需要在现有沼气池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处理。具体而言,根据沼气的产生量和用量两方面来确定沼气池的容积,遵循节约资金的原则,按每人平均 1.5 立方米有效容积的建池标准计算,最终确定每户建设沼气池有效容积为 7 立方米,以此为标准对现有住户的沼气池进行扩容、扩建等统一化改造,最终实现各个村户的沼气池在规格、功能等方面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进而进行沼气产生和利用。

  由于目前在全村范围内无燃气管道,在进行沼气池改建的同时需要部署沼气管道。

  为了保证每户沼气生产的便捷性,规划将现有住户的沼气池、牲口棚、厕所等沼气产生和利用的功能性区域圈修在一起,在沼气池改造时将三者通过内外部管线进行连通,使得人畜粪便、农业残留物质等可以自动流入池内进行密闭发酵,节省有机物质运输入池的工作量和时间,并且可以提高产气率,便于有机物的有效管理,也有利于在冬季保持池温。在此基础上,如上图所示,同时在每个住户内配备沼气净化调控装置,配套相应的家用电器,保证沼气的最大化利用。

  5.5.3 太阳能

  太阳能作为再生能源的代表,如果能够有效利用,不仅能够解决红村的基本能源消费问题,促进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还可以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双重目标,同时也有利于乡村文明和村容整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因此是红村七社能源利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8(李日升,2008)。

  由于部分房屋采取新建的方式,因此在红村七社农户户型设计和配套专业设计中,应考虑已农户为单位充分利用盐边地区丰富的太阳能,利用太阳能光热和太阳能光电等系统,降低建筑能耗、实现节能减排,这样不仅能为家庭节省能源开支,为村镇节省能源消耗,也能够提高村民的节能意识。

  在太阳能存储方面,发达国家有很多优秀的范例,如美国设计研发的新型太阳能存储系统,瑞典利用造纸废弃物制造太阳能电池阴极存储太阳能等。目前,我国对于太阳能的储存更多处于理论研究和试验阶段,即使世界范围内对太阳能的规模化储存也仍在进行不断探讨和改进,操作难度较大。

  对于太阳能的存贮主要有物理存储和能量转化两种思路,无论何种存储方式的实现,都需要投入相对较多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或设施设备购买,并且太阳能存储对设备维护管理、使用技术等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红村七社而言,目前阶段主要以太阳能的短期存储和即时利用为主。未来在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政策、资金、人员等相对配套后,可以考虑在村内配备太阳能存储器的措施进行存储,或通过能量转化的方式,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电能等其他便于储存的能源进行储存后利用。

  在太阳能的利用方面,全村进行系统规划,在公共区域配备集光式太阳能发电板、太阳能光电互补路灯等设施设备,对太阳能进行集中采集和利用,并定期派专人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保证太阳能的持续利用。对于村民住户,由村政府组织在屋顶、屋内等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光伏发电板,村户统一安装太阳能利用设备(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配以地热能、沼气能等其他能源形式,解决住户热水使用、采暖、空气调节、照明等日常生活问题,最大化的利用太能能。

  5.5.4 公共服务设施

  鉴于红格村各社环绕红格镇区,将来部分村社将并入红格镇,本着防止重复建设投资的原则,红格村的新的村域规划将尽量减少大规模建设,规划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将与红格镇区共享。

  1、行政办公用地:在各村社改建或新建村委会,村邮站、警务室、财务、新农保、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在村委会内部集中设置;2、教育医疗用地:本次规划各村社不设托幼及中小学;在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各村社增设医疗卫生站一处,建筑面积 60 平米;3、商业服务用地:各村社现均有小型商业设施,以民宅形式出现,基本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所需;由于各村社规模不大,并且临近红格镇区,商业活动氛围小,因此各村社不设集中农贸市场。

  环境卫生设施各村社增设垃圾中转站一处,村子沿道路每隔 200 米设有 1 处垃圾收集站,同时成立清洁队,日产日清,由镇里统一收集处理。

  【本站所有彩图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