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雨水水源的住宅区自然式人工水景建设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04 共5244字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是生命之源,人类历史文明之都是依水而生1(谢荣幸,2011)。水又是园林景观构成的一大要素,水景可以带给人们宁静愉悦的心情、可以调节气候环境、增加居住的舒适度和幸福感(肖珩 2005)。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中对理水手法有一定的研究和记载,辞海、园冶有大量论述理水技术的篇幅。目前,水景是构成居住区景观环境要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水景设计引入居住区园林设计的新理念风行全国,然而我国的这种居住区水景设计理念很多时候是为了迎合商业市场需求,是一种“盲目的跟风、形式美的崇拜”,是房地产开发者利用人们对水的亲近情怀的一个营销策略,导致了水景建设出现诸多问题,甚至沦为一种摆设,不仅影响视觉效果,还导致水质恶化、水体环境产生恶臭,影响生态环境。这些问题在最近几年慢慢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园林行业者的思考。

  1.1.1 居住区人工水景的兴起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对居住环境要求从单纯的使用功能到现在的追求美化、生态等附加功能的转变,所以引起了人们对自然水景的炙热追求。一方面人们经济条件的提高,对居住环境开始重视,对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国家对水资源利用的重视,人工水景的设计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另外一方面居住地产的竞争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增多,外国设计师作品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人工水景的高速发展(孙贝2007,李红雷 2005)。水景观营造从过去的“理水”过渡到“造水”,即从处理、美化景观地块本身存在的水资源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营造人工水景,在运用的角度来说是时代的进步,在生态方面来看却是时代的退步。目前我国对水景设计的研究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加上社会经济下追求利益的思想,使用者、设计师、业主对水景设计的认识心态不同……,造成目前大多数人工水景建成之后运行成本高,成为一件摆设、废弃的垃圾,水资源的浪费和水质的部分污染等。作为园林设计者需要对目前我国水景设计现状作出思考。

  1.1.2 我国水资源的危机

  虽然人类居住的绿地被浩瀚的海水包围住,但是这些是咸水资源,全球的淡水资源人均占有率却不高。通过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估算,我国的淡水资源含量在全世界位列前茅,总量约为 2.8 亿立方米,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却低于世界的人均水平。我国虽然拥有广阔的领土,但是可用的淡水资源却在时间和空间不均匀分布,目前将近有 120 多个严重缺水城市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南方城市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为了缓解部分城市缺水状况。根据我国对城市化建设的政策、城市户口的取消、公平性的教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城市常住人口将会不断膨胀,乡镇不断发展为城市,未来几年之后城市数量将以千计算单位。人口的膨胀导致城市需水量会急剧增加,到时候水环境的污染、水资源的供需问题会变得相当严峻。

  我国很多城市由于水资源的污染、浪费导致可用的地表水的严重不足, 迫使人们不得不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城市地下水位不停下降。一篇发表于 2000 年 7 月 19 日《北京青年报》题为“ 华北地下水漏斗世界最大” 的文章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披露了“ 严重缺水使人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在地下。全国各地机井数量高达数万余眼,尤其是缺水的北方城市最近几年疯狂开采地下水,其中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深层地下水… … 加上城市化导致地面硬化率提高,雨水来不及渗透补充地下水,伴随着地下水漏斗的出现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建筑物开裂、下沉堤岸和河道行洪出现危机,地下出现大量裂缝,海水倒灌 ” (肖珩 2005)。由上可知,合理开发和利用淡水资源是人类生死存亡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然而目前我国的水景设计都是水资源的简单利用,利用形式单一,缺乏对水景设计的综合考虑,大量浪费市政水资源。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尤其是缺水城市,如何有效、合理、生态、环保、经济的利用水资源,值得设计师探讨。

  1.1.3 我国城市雨水资源。

  城市化进程,绿化系统的雨水渗透面减少,产生了大量不透水硬质铺装面,列如道路、广场、房屋等,致使雨水下渗困难,下渗量大大减少,大部分的降水都是在短时间快速汇集然后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导致城市排洪压力增加,最近几年经常在新闻上看见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出现城市内涝现象,造成交通影响、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等影响。如果人工水景设计水源不再利用市政用水而是利用自然降雨,既可以减轻城市淡水资源缺乏的矛盾,又可以收集雨水减少雨水径流,减少城市内涝灾害,补充抽取的地下水资源。

  中央气象台在 2000 年-2012 年的气象报告中指出我国年降雨量在空间上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趋势。其中东南沿海的两广地区(除了广西东部)、福建、江西大部和浙江大部地区年降水量可以达到 2000~3150 毫米;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降雨量相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数值来看下降一半只有 1 000~1 600 毫米;秦岭一带、淮河和辽东半岛年降水量只有 800~1 500 毫米;黄河下游、渭河、海河流域以及东北大兴安岭以东大部分地区不足东南沿海的三分之一为 700 毫米左右;我国三大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降雨量最少(姜涛 201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拥有非常强大和惊人的雨水利用方式,主要通过生态绿地系统的利用方式,绿地系统中的植物通过枝叶、根系直接吸收利用、滞流和保存水份,在雨停之后再通过慢慢的反渗原理补充地下水等,利用量可达到降水量的 40%左右,而城市硬质系统的雨水利用率却非常微小,目前我国开展硬质系统雨水利用研究的城市也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一线大城市。1997 年全国城市雨洪水量为 81 亿立方米,根据住建部的相关规定绿色建筑利用率不少于 10%,就可以 8.1 亿立方米。随着城市面积增加,雨洪水量也随之增加,到 2030年城市雨洪水量达到 207 亿立方米,2050 年 255 亿立方米,按 10%利用率计算,可利用的雨洪水量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从上可以得出,如果需要很大程度缓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的压力,减少城市雨水对江河水系的污染,就必须对雨水加以利用,这不仅仅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缓解城市污染,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这也是贯彻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方针。在人工水景设计中雨水利用潜力巨大,起发挥的生态效益不可估量,在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劣程度增加的今天具有重大的意义。如何根据地区的水资源特点,合理利用雨水资源,保持长时间的低能耗的运营,平衡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持续性发展的关系 这些都对设计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的扩张,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人类可以使用的水资源日益贫乏,但是人们经济条件的提高,追求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向往水景住宅。本文通过对自然式人工水景的研究,分析目前水景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实现可持续性的障碍,试图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研究出新的设计思路。此外,本文根据笔者参与的工程实例在居住区自然式人工水景雨水利用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计、施工建议和相关措施,能对水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雨水资源提供帮助。

  居住区自然式水景的营造囊括了给排水、植物、施工技术、养护等多学科内容,是技术、艺术、环境生态各个方面的和谐统一。本文通过实例介绍水景设计中雨水利用的要点,如何避免各种水景设计问题的出现,以及探讨将雨水引入水景设计的可行性、建成后景观效果、后期的运行成本等等,在实践中对水景设计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从西方到亚洲的日本、新加波、韩国等发达国家对水景设计的理论、实践有很深的研究,理论内容和实践知识都相当成熟和完善的。他们除了追求视觉美感之外,更加注重水景设计的生态功能和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设计、施工、后期维护整个过程。列如罗斯玛。麦克里里、日本的铃木昌道等诸多外国的设计大师对水景观的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将雨水利用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融入景观设计中,实现了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国家在 19 世纪末就开始对“生态学”进行系统化的研究,这种学科主要是对地球上存在的物体包括人、动植物以及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低成本化的高效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进行研究。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论著中提出以及阐述了综合性生态规划的思想(丁自峰 2009);保罗。库帕编写了《新技术庭院》一书将水这种传统的设计要素颠覆并且使文化精髓与高科技产品、生产工艺巧妙的重新组合,营造具有现代时尚特色的水景观,引导景观生态设计科学时代的来临。为了增加地下水回灌,纳绍尔采用了大面积的砂土地种植乡土植物这种方法来进行对曼普渥的两个旧街区进行改造,而温克和格雷戈,在其位于丹佛的办公楼花园内,将雨水收集、存储、净化后用于绿化灌溉营造成为一整套暴露雨水处理系统。这些都是雨水利用引入水景设计的成功案例。国外的水景设计是在保留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赋予水景设计新的内容或视觉冲击力,让水景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水景往往与周围建筑融为一体,更关注水景与建筑的结合程度与自然程度,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从景观美学、自然及城市生态学、社会学、行为心里学等多个学科综合研究水景观,不仅关注景观美学方面的重要性,而且更加注重水景设计过程中 “水”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居住区小空间小环境内部的水景设计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新理念(肖珩 2005)。这些就是西方水景设计师所看重和研究的水景设计要点,也是与国内水景设计形成强烈反差的一面。

  1.3.2 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古代就有着巧夺天工的理水理念和营造技术,但是古代官宦、诗书人家营造寄情的、愉悦氛围的设计手法和传统的设计理念很难适应现代城市公共居住空间的需求。我国对水景研究的著作有《园冶》 、《水景园》余树勋 2002 年编著、 《园林理水艺术》朱钧珍著、 《水景设计》毛培琳等编著的诸多优秀的作品,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先生团队关于生态水景著作及作品案例、园林学者程绪珂提出生态园林建设的核心就是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国内的还有很多著作以图片形式指出设计存在的问题,对在以后的水景设计中避免某些问题出现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水景营造研究多集中在设计手法,没有对水景的其它要素,引入雨水资源的利用、生态因素、人性化设计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对水景设计的生态研究和可持续性问题最近几年才开始重视,但是缺乏对水景设计引入雨水作整体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际雨水利用协会这个组织于 1988 年在亚洲的马尼拉宣布成立,这个组织的建立有利于雨水利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国际化和雨水利用资源的共享化。这个国际组织于 2011 年第一次进入中国,在台湾地区进行,2013 年在中国南京、北京召开,这将大大促进我国雨水利用引入景观设计的发展和重视。雨水作为居住区水景设计水源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多个学术专业、多部门相互配合的综合性很强的工程设计领域。国外发达国家的雨水利用与景观相结合的技术相当成熟,可以说是达到标准化和产业化阶段(姜涛,2013)。但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多是从片面出发,景观专注研究形式美,生态注重研究生态群落,城市给排水关注如何快速排放雨水,减少城市内涝,再加上目前经济为主的社会风气 ,大部分的开发商追求经济利益,关注营销效果,完全忽视了水景设计的后期维护,由此缺少雨水引入水景设计的成功案例。随着人们城市内涝的加剧、水景设计后期营运的问题的广泛关注,对雨水利用引入水景设计的研究会越来越多。

  1.4 研究的素材和方法

  1.4.1 研究的素材

  本文研究的素材来源于实例调查、参与案例营造过程总结和景观公司的设计文件,其中以案例营造过程总结为主。

  1.实例调查

  笔者结合近几年景观公司营造华南地区居住区自然式人工水景的现状,选取了东莞金月湾、金地博登湖、广州溢彩新世界、桂林水印长廊、南宁华林君抵等多个景观实例作为调研对象,总结目前居住区人工水景常见问题。

  2.案例营造过程总结

  笔者所在的景观公司进行水景设计研究多年,有利用雨水资源进行水景设计的成功案例,且积累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自然式人工水景引用雨水资源的设计文件,结合文件、案例分析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梳理,总结利用雨水资源进行水景设计的共性、优点、难点。

  1.4.2 研究的方法

  1 文献参考法

  通过阅读各种专业书籍、专业论文、水景设计和雨水利用案例分析等各种文献资料,了解居住区自然式人工水景的发展现状和雨水利用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

  2 实例操作法

  对工作中参与的多个水景案例进行分析,从概念设计、方案施工、后期营运多角度的探讨自然式人工水景营造的改进措施,总结现场施工经验,提出将雨水利用引入水景设计,并通过案例阐述了结合雨水利用的各个水景构成元素的运用。

  (3)调查法

  对参与过的案例进行参访调查、现场观察,并通过和业主、现场施工的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获取最直观的资料,从开发商、施工方、居住者的多角度探讨将雨水引入水景设计的可行性、建成后景观效果、后期的运行成本,以及今后需要改进的措施。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