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体现人性化的景观设计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23 共5360字

  6.2 重现历史人文的景观设计。

  水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独特的景观特色。作为城市最先发展的地区,城市滨水区不仅具有交通运输、商务贸易等多种经济功能更促进了各国、各地区之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滨水区拥有了最深厚的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底蕴。

  上海的外滩,许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见证了上海风云变迁,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外滩成为上海的地标性景点。江南水乡,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绕人家又呈现给人们另一种意境。人们居住在河道边,大部分的生活用水都取自河道,老年人在水边听戏喝茶,小贩在水边做买卖,孩子们在水边嬉戏玩耍,体现了江南水乡独有的地域风情与人文景观。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历史地段面临着发展威胁,水系景观的文化复兴成为当前解决这类问题的必要途径。

  6.2.1 滨水工业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价值再现。

  城市滨水区的工业废弃地通常是伴随着城市滨水区传统工业的衰退而出现的,这些衰退的工业废弃地见证着一座城市滨水区的经济发展与沧桑巨变,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是历史给予人类的珍贵记忆,其建筑与场地凝聚着经济、文化、历史、产业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城市滨水区的繁荣复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值得现代社会去记忆的建筑与场地绝对不能被一铲了之,对这些废弃地段的重新开发建设已成为尊重城市工业文化、复兴城市历史的必然趋势。

  对城市滨水区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价值再现的几点建议:第一、大量使用乡土植物,保留原有的古树;第二、尽可能的保留船坞、厂房、仓库、水塔、烟囱、机器等遗留下来的构筑物,这些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色人文景观正向人们诉说着该滨水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人、事、物,同时还反映出特定历史社会面貌及工程艺术成就;第三、尽量沿袭工业区原有的步道交通,表达出对城市大工业的理解;第四、充分利用场地中现有的材料,达到废弃物再利用的目的;第五、对原有废弃地的建筑、场地、设备进行艺术上的修改与加工,通过艺术化的手法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景观形式,戏剧化的讲述场地故事,再现工业区的工作和生活情景,揭示其精神文化内涵。

  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堪称是保护工业遗产、复兴工业文化的最成功案例。通过产业转型,五座大型的公园出现在鲁尔工业区,旧的炼钢厂冷却池变成潜水训练基地,十多年间,该区主要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被整合成为着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古老的鲁尔工业区重新散发出新的光彩。

  6.2.2 水系、街道、建筑景观格局保护与更新。

  6.2.2.1 水系历史形态景观格局保护。

  水系的传统形态与格局构成了城市滨水区空间格局的基本骨架,应严格保护其传统形态格局,尊重其历史发展规律。然而,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水系已经遭到了破坏,应尽量采取措施适当的进行有效修复,凸显城市滨水区人文生态景观特质。

  6.2.2.2 街道历史形态景观格局保护。

  街道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生活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聚集地之一。街道历史形态景观格局保护主要考虑临水街道的人性尺度、空间连续性、指向性等要素。

  6.2.2.3 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建筑是构成水系景观的重要要素,人类对其不同功能的需求,决定了临水建筑的不同用途与特色建筑形态。各种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决定了对它们不同的保护与更新措施。

  (1)保存这里的保存指的是一种发展中的保存,主要针对保存较完好并已被列入重点保护的建筑需作出整体的保护,在尊重建筑自身新陈代谢的同时,要求周围的建筑风格向其靠拢。

  (2)修复主要针对那些具有真实性的历史信息建筑但被破坏的建筑。

  (3)重建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根据历史、考古等信息进行全部或部分的复制重建。

  (4)适应性再利用指在保存其历史文化的同时,根据现实需要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利用。

  (5)迁建针对那些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但对周围环境存在矛盾,客观形势不允许在继续存在于当下的环境,而被迫进行迁移或重建。

  此外,建筑的布局形态体现了历史上人类对空间利用的布局方式,在进行历史性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同时,还要注意建筑的布局形态,尤其要保护沿河历史建筑形成的统一的连续性景观。

  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与景观特色,这些特有的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正是良好的人文生态水系景观真正内在的价值。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文生态资源对城市发展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全面剖析城市水文化特色与相关史,保护和延续景观文化,强化城市滨水区人文生态景观的文化元素特征,使景观显示出其特有的地方人文生态特色内涵,增加城市居民的文化归属感。

  当下,用景观设计中的多种手法去重现历史的景象,将景观文化元素置入到这种特殊的人文生态水景观中,正是人文生态景观设计所肩负的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同时,在进行城市水系景观复兴的同时注意与当代新文化的融合,让人们体验到城市水系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创造多文化有机结合的现代滨水城市水系景观文化。

  公园建设初期主要是拆除严重污染的表土和取出严重损坏的管道与制气设备。对被污染的土壤的处理是整个设计的关键所在,表层污染严重的土壤碎屑被清除。但深层的某些有机物却很难清除,建议通过分析土壤中的污染物,引进能消化这些有机物的化学剂,通过生物和化学的作用逐渐清除污染,于是土壤中添加了下水道中的淤泥、草坪修剪下来的草末和其他有机质废物,它们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泥土里的细菌去消化半个多世纪积累的化学污染物。这种方法尽管时间较长,但是却节省了很多费用。

  在公园东北部新建了一组谷仓式建筑来存放旧机器,在其东面坡下为面向湖面的野营区。公园西部有一 15m 高的土山丘,丘顶为一大日晷,是园中最受欢迎的地方,人们可以在此登高远眺城市景观,也是城市中市民放风筝的理想地。

  山坡向湖的一面也是公园夏日纳凉和日光浴的好去处。园中部向南为旧工厂煤气生产流水线,塔与设备的存留是经过较细致的空间分析与设计之后确定的。为了安全,哈格去掉了这些制气塔低矮易攀爬的部分,并规划了防护沟以保证安全。

  历史人文景观即人类历史社会的各种传统文化景观前文多次提到,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发展最早的区域,城市的滨水区域总是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痕迹,所以滨水绿地的规划设计应注重历史人文景观的挖掘[24].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区域的地理历史环境条件,发掘历史传统人文景观资源,同时满足使用功能和观赏要求才能思想内涵较深刻,各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涉及到诸多部门,为了珍视城市中这一宝贵资源,首先必须改变观念,特别是要改变领导和水利部门的观念,必须让他们了解城市滨水景观的价值。滨水绿地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工程实体来处理,而应同时把它作为一个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来对待。其次,应当组织一个由不同专业组成的设计小组,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等。风景规划设计师在其中应发挥关键的协调作用。围绕着创造优美宜人的滨水景观环境这个共同的目标,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合作。

  6.3 体现人性化的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区的设计,应当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环境必须与人的日常生活接近,尺度和设施使人感到亲切,才能吸引和诱发参与者在活动中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潜力,从而更大范围地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通过对滨水空间的形式设计影响市民的生活习惯和塑造良好社会风气。

  公共活动场所的开辟还要本着对自然演化进程的干预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原则,在对滨水区不同地段开发度分类、分级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滨水空间的规模尺度和环境容量,合理确定规划公共空间规模、密度和开发强度,避免决策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区分积极性游憩区和消极性游憩区,保持自然自净能力和人类污染速度的平衡,实现滨水空间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赢。人性化滨水空间设计主要包括提供多元化亲水形式和活动形式,便利的交通系统、完善的功能设施三个方面。

  6.3.1 多元化的活动场所。

  城市滨水区属于公共活动空间,其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不影响生态指标的情况下,根据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结合不同的区位和规模,给市民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形式。如散步林荫步道、健身活动区,绿荫栖息地、儿童娱乐区、娱乐表演区、科普展示区、临水观景区、亲水戏水区等,结合各种活动组织空间,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水开放空间,满足人们各种活动及精神的需要。

  设计过程首先是对周边居民的数量、年龄层次、职业结构进行调研,依据环境心理学原理分析其行为习惯,确定场地活动项目。如老年人喜欢较静态的活动项目,如聊天、下棋、品茶等;年轻人喜欢较动态的项目,如演出、健身、娱乐、戏水等。项目的性质特点不同,空间布局方式和空间规模也不尽相同,也就要求结合不同空间形式设计活动设施,根据活动项目的特点分配活动空间的规模和设计空间布局形式。活动设施本着形式多样,尺度适宜、造型美观的原则,不但具有实用功能,也具有审美价值,同时又是景观造型素材,如凉亭、休闲座椅、健身设施、景观墙、雕塑小品、文化石、观景平台、遮阴栏架等设施。同一种景观元素又可以采用多种题材和多种造型语言,如雕塑里可采用写实性的、抽象性的,动物题材、人物题材等,休闲座椅可以是结构形态也可是体量形态,可以是卡通造型、也可是仿生造型或拓扑形态。武汉的江滩公园在此方面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价值,利用艺术化手段提供多样化的活动休闲场所,使人们在休闲中得带教育,增长知识,促进了文明社区文明的建设。

  6.3.2 多样化的亲水空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的亲水天性与生俱来,水体的灵动,涵养生灵,陶冶着人的情趣与心境,人因亲水而有智慧。亲水不等于临水,临水仅仅是物理、地理的概念,而亲水更多涉及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人们向往水,希望悠闲的沿着河流或湖泊漫步或旅行,在水边休息享受其声其景,或穿过河流达到彼岸,这是一种本能的倾向。场地规划应将满足这些欲望,安排一些运动路线提供一系列的景观,进而提供对湖和水系的视觉探索机会[25].护岸形式的设计是创造亲水性空间的重要手段,其关键在于处理好安全性与亲水性的矛盾。护岸的设计首先应满足防洪的要求,规划前应充分调查洪水周期、淹没范围等防洪资料。除了水际岸线的设计以外,水上设施和水上活动项目也提供多元体验的一种手段。如在水位较浅的水域设置汀布、跳石,在水位较深、面积较大的水域布置索桥、栈道等。

  有些河段还可以设计活动项目,如垂钓、戏水、游泳,漂流等。韩国清溪川改造项目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优秀,通过河道形式的阶梯式处理,给人们开辟一个相对对立的休闲空间。丰富的亲水形式满足了人们亲水的愿望。

  6.3.3 便利的交通设计。

  滨水区交通系统设计从空间上分为外部交通设计和绿地系统内部交通系统设计,从性质上分为步行系统设计和车行系统设计。在外部交通设计时,设计的目标要结合滨水空间的实际状况,把道路交通、公交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加强水体与周边的绿地、服务性设施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

  滨水绿地内部道路系统是构成滨水绿地空间框架的重要手段,是联系绿地与水域、绿地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方式,现代滨水绿地道路的设计就是要创造人性化的道路系统,除了可以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功能和观赏点外,还能提供合乎人性空间尺度、生动多样的时空变换和空间序列[26].

  步行系统是滨水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合理的步行系统。要形成步行区域,滨水散步道串连起各处户外活动空间,同时兼做眺望水上风景的场所。赋予步行空间更加活泼的形式,借助临水护岸和桥梁设设计多层次、立体化的人行网络,使游人可自由地在有高差的不同平面上往返,并获得多层次、多个角度的观水视点。使沿河步道与桥梁良好的组织衔接,保持整体的流畅性。步道设计还可以充分利用地貌特征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诸如临水游览亲水平台、漫水溪石、跨水索道、浮水栈道等,使之和绿地内部节点、休息广场、游览道路保持贯通联系,以增进人际交流和创造个性化活动空间。

  步道的路面设计要遵循方便、舒适、美观的原则。方便原则要求道路线形设计尽量做到方便快捷,增加各活动场所的可达性;舒适原则要求路面局部相对平整,符合游人使用尺度;美观原则是绿地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需注重路面材的选择和图案的装饰,通过这种装饰设计,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和道路景观。

  6.3.4 完善的功能设施。

  滨水空间应根据人们活动的特性合理配置功能设施,如公厕,垃圾筒、饮水点电话亭、候车亭、座椅、书报亭、垃圾筒、灯具、指示牌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参照人流量和场地规模配置,不宜太多,也不能太少。公共设施的种类根据游人的职业、性别、年龄结构而定。公共设施的尺度要符合人机工程原理,照顾到不同年龄群体的不同需求。

  公共设施的造型和布局方式要和周边环境相协调。为了实现视觉风格的统一性,公共设施的布置一般遵循下列原则:环境设施的同一性--采用同一性的环境设施可以强化地域的识别性;环境设施的组合布置--环境设施组合布置的重复往往使街道空间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环境设施的等距布置--以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环境设施的独立布置--强化节点,形成视觉中心。公共设施造型和当地的历史环境向协调,运用典型符号,表现历史文脉,材料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可再生材料。

相关标签:园林设计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