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法律硕士论文

民事审限制度的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16 共204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民事审限制度的缺陷完善
【第2部分】民事审限制度概述
【第3部分】民事审限制度自身局限性与关联因素
【第4部分】民事审限制度实践“乱象”及影响
【第5部分】我国民事审限制度局限性的克服
【第6部分】 民事审限制度的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民事审限制度这项我国特有的诉讼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运行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不小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但是由于它的产生有特定的司法环境和客观条件,同时也具有司法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存在的必要性,一旦轻易废除,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在全面了解该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在实践中存在的种种乱象并挖掘问题根源的基础上,对我国民事审限制度加以完善。一方面从审限制度本身来看,要弥补立法空白,调整法律现阶段规定不合理之处,转变立法的重点,从浓重的职权主义色彩到重视发挥当事人的作用,以及建立配套的责任监督制度。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完善审限制度的配套制度来辅助审限制度更好的运行实施。在提高法官整体素质、规范当事人诉讼行为的同时,我们还要完善审前程序、完善案件管理机制、逐步贯彻落实集中审理原则并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对完善审限制度有一定作用。国家在对民事审限制度制度进行完善之时,就应透过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种种"乱象",重视对该制度本身局限性的研究,除此之外,还要看到其他制度在哪些方面限制了民事审限制度的良好发挥,加强对将来具体立法的预测,以克服法律中本已存在的局限性和修改法律中可能出现的局限性,避免走更多的弯路。当然,研究民事审限制度的局限性,正是为了纠正其局限性,在法律领域内尽可能利用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智慧,扩宽对民事审限制度的认识,寻求克服的方法和途径,以使该法律制度更加完备和完善,以便更好地发挥该制度应有的内涵,实现法治。这是提出这一问题的现实意义之所在。但愿这些建议能为我国民事审限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英]J.A.乔罗威茨著:《民事诉讼程序研究》,吴泽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五卷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苏力著:《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6][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唐德华?_《民事诉讼法立法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8]江伟:《比较民事诉讼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德]茨威格特等:《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27页
  [12][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吕伯涛主编:《司法理念与审判方式改革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14]怀效锋著:《法院与法官》,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5][曰]小岛武司、伊藤真编:《诉讼外纠纷解决法》,丁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张卫平:《转换的逻辑一一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二、论文类:
  
  [1]陈欣:《民事审限制度研究_以一审审限为对象的分析》,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2]冀宗儒:《从英美法官对案件的管理看民事程序的变化》,《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王福华、融天明:《民事审限制度的存与废》,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4期
  [4]唐莹:《民事诉讼审理期限制度分析》,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5]张佳:《民事审限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6]蔡虹、刘加良:《论民事审限制度》,载于《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7]徐昀:"民事诉讼中的'非正式开庭'一一历史叙事与结构分析的进路",王亚新、傅郁林等:《法律程序运作的实证分析〉〉第316-317页。
  [8]吕忠梅:《职业化视野下的法官特质研究》,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
  [9]张邦铺:《论我国一审民事审限的改革与完善种基于实证的分析》,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6期
  [10]肖又贤:《涉外民事案件审理期限的再思考》,载《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1]甘恬:《我国民事一审审限制度研究》四川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12]勇立宇:《论现代司法理念与审判流程管理制度》,载《江南论坛》,2005年第3期。
  [13]岳明静:《审限延长制度的实践审视、价值解析与规范运作》,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14]向前:《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论我国民事一审审限的改革》,载《社科纵横》2013年第9期
  [15]羊海燕:《制度环境、预期和效率一一民事审限制度改革的新视角》,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6]韩波:《审限制度一一"二十周岁"后的挑战》,载《当代法学》2011年第1期
  [17]潘牧天:《普通程序审限制度的缺陷与民事诉权的滥用,载《学术交流》2009年第2期
  [18]张林、王维永:《论审判权运行中延长审限制度之改造》,载《法律适用》2011年第7期
  [19]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管办课题组:《发挥审限管理功能、实现诉讼效率管理科学化》,载《山东审判》2013年第2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