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法律硕士论文

法律援助制度规范的完善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29 共307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北京市法律援助制度实施现状研究
【第2部分】 法律援助制度规范的完善导论
【第3部分】法律援助制度概述
【第4部分】法律援助发展趋势
【第5部分】北京市法律援助机构和人员发展状况
【第6部分】北京市法律援助办案情况
【第7部分】社会各界对法律援助的期待与误解
【第8部分】完善北京市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议
【第9部分】北京地区法律援助状况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1导论

  1.1研究状况概述

  英国法学家波洛克说过:“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自从学习法律,这句话就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在社会发展中,由于历史、个人、家庭各种原因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许多差异,这让人们时常感觉这个世界是不平等、不公正的。近些年由于法制的不断发展,法院慢慢被普通公民的所接受中国人不再厌讼、不再视法院为衙门。法治正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国家生根发芽。

  法律援助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是否公平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准。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作为社会进步,保证公民合法权益,进入公平社会,保护弱者权利的象征。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出现在90年代,其之所以没有出现在建国初期的50年代,也没有出现在我国社会剧烈动荡的70年代时期,而在90年代开始形成、发展是有深刻社会背景的。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有了很大起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日益完整,国家关注和保护人民权利。这一切都为法律援助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国至今50余年才确立了法律援助制度,不得不说这中间的过程非常困难。其深刻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大量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越来越广泛。公民生活与法律关系曰益紧密,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尽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提倡共同富裕,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幵放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公民间的经济收入、财产分配以及地域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经济困难的公民急需得到帮助,不能承担律师费、甚至诉讼费。这将使他们难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那么,宪法“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将很难贯彻执行。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也是我国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所宣传的经济理念。而司法的公正与经济理论却不同,不能让部分先富的公民,因为财富富有而在法律保护中优于普通公民。也不能由于金钱不足而迫使贫困人群放弃法律保护。否则,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如何实现?想到这里,更加坚定了我把论文方向确定为法律援助研究的决心。由于时间、手段有限,所以只能以北京市为调查样本,通过走访、谈话、调查问卷等方式,来探究北京市法律援助制度到底实施的情况如何,是制度设计非常优秀,可以作为样本推行到其他城市,还是不太完善需要改进。

  法律法规在文本上的规定指引人民适用法律,而在一个法律制定之前,包括制定后的修改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论证。学界对于法律制度的探讨从未停止,甚至有许多法学家对于一个法律概念解释的争论都让人觉着津津有味。这就是法律与现实碰撞出的火花。一个法律文本是否能够在社会中加以运用,是否能够真正的管理社会秩序是需要考证的。所以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来支撑文章。希望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揭开法律援助的面纱D通过调研了解以下几个问题:1.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目标;2.法律援助制度在北京的实施状况;3.该制度在我国社会实践中能否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特殊群体、经济困难人群的司法权利的作用;4.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此制度应如何发挥作用的;5.普通公民对我国法律援助状况是否了解,他们是否愿意在特殊时期利用法律援助服务来解决自身面对的问题;6.其他法律法规在制定时以及实施当中,是否与法律援助制度相互影响、相互支撑。

  1.2研究思路与研究过程

  基于以上问题,在北京市某法院立案庭对当事人进行了法律援助实践,为当事人解答法律问题。受理的问题主要有:如何立案、立案之后法官如何处理、案件时效等等。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当事人的诉求也不同。在不断的解答当事人询问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法律援助工作在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虽然法治工作不断的推进,法律法规制度日益的完善,法官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法律专业知识离他们很远,而律师资源的稀缺又造成了很多人不能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性也逐年体现出来。自2003年7月21日《法律援助条例》颁布以来,司法部、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协会、律师以及普通公民都在积极的参与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设中。各大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

  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条件优于一般城市。北京有城市中心区、近远郊区县的划分,有城市也有农村,有平原也有山区。城市环境相对复杂,所以通过对北京市法律援助状况的调查研究,观察北京市内城区和农村法律援助状况的区别。从一个大城市出发,了解其内部状况。对法律援助状况产生一个整体印象,其次,观察法律援助制度与城市的发展程度的关系。北京市司法局,以及各区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近年一直在探索法律援助发展模式的变化,其中,专职律师模式、点援制模式在北京发展较为迅速,通过研究北京市法律援助制度可以探究创新实施的优缺点,以及今后发展状况,以此来分析此种模式是否适合北京,是否适合推行全国其他城市。最后,2009年司法部在全国推行“法律援助十项便民措施”中的“点援制”,近些年来在北京有了长足的发展2,在2009年6月至2010年底的“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活动中,北京部分区县试行了点援制、建立了为点援制提供保障专业援助律师团。另外,由于学校在北京,调研、走访比较方便,便于文章资料收集与写作。

  1.3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

  通过引入文章主题、介绍选题背景、意义以及探究对象,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法律援助制度概述。

  通过引入西方国家先进的制度设计,从而了解法律援助制度的概念、内涵。对法律援助制度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其次从法律援助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受援对象、责任范围等问题出发,进一步论证法律援助制度的内涵。最后对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发展现状做一个简要介绍,了解其在我国的发展程度以及其在北京的发展情尽。

  第三部分法律援助的发展趋势研究。

  通过阅读文献了解国外法律援助状况的起源与发展,对其法律援助最初发展的社会基础进行探究,并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形成发展的社会状况对比,挖掘其相似与不同,得出结论。

  第四部分以北京市法律援助状况为样本,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首先通过调研得到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发展状况数据。考察法律援助中心人员队伍发展情况、办案数量、办案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北京市法律援助机构的人员状况是否能适应北京市这个超大规模城市的法律援助需求。其次,发放问卷,了解各个年龄、从事不同工作的,生活在北京市的市民对北京市法律援助的了解状况、熟悉程度以及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是否会通过法律援助渠道解决等问题。最后,问卷回收后,笔者对有效答卷做了统计,将一些问卷答案绘制成柱状图。对一些重点题加以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总结出市民对法律援助的切身体会。从而了解北京市法律援助制度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

  第五部分完善北京市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议从以上前三部分出发,从制度规范、构建新模式、改进服务方法以及资金支持体系方面进行论述,对法律援助制度提出建议。

  1.4论文创新点

  本文创新点:1、将法律援助制度理论与北京市实践情况相结合。发现两者间的契合点以及不同之处,用理论指导实践,发现北京市法援状况的可取之处以及不足之处。2、通过走访法律援助机构、与律师谈话,在一定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切实了解到法律援助工作在北京发展的程度,以及各方对法律援助状况的看法。3、笔者于2014年第三至第四季度到北京某法院立案庭参加法律援助,为当事人解答法律问题,切身体会到当事人对法律援助的迫切需求。论文基于以上几点,在大量数据支撑的背后发现北京市法律援助制度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