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法律硕士论文

网上诽谤罪与寻衅滋事罪的认定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16 共251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网络空间中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的司法认定
【第2部分】网络空间犯罪概述
【第3部分】网络空间中诽谤罪与寻衅滋事罪及其认定障碍
【第4部分】网络空间中诽谤罪与寻衅滋事罪认定的难点阐释
【第5部分】 网上诽谤罪与寻衅滋事罪的认定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人类活动提供了新的场域,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呈现了独特的生态面貌,尤其是在网络 2.0“互”字开头的时代,网络空间为人类在网络中提供了更多的交互机会,同时也使得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空间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空间。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交互行为通过网络技术在网络空间中得到了投射和重构,网络空间中的主体有可能是现实生活中主体人格的重塑,这些使得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空间相互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影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律的触角便被延伸到了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呈现不同的特性,这样就需要法律的发展在面对迥异于现实生活的空间时,必须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不需要法律完全的重新创制,更多的是基于传统的理论在新的网络空间中进行自我创新。而对网络空间犯罪的刑法规制便是一种实际的应用。在文章中,本文以 2013 年的最高法和最高检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谣言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规定的解释》为背景,从学界备受争议的网络诽谤和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寻衅滋事犯罪中有关“公共场所”和“公共秩序”的界定入手,来分析网络空间犯罪在传统刑法领域中规制的可能性。在文章中,笔者试着以语义分析,从刑法的扩大解释上来探究了传统刑法在双层社会中,延伸进网络空间进行适用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笔者学疏才浅,难免有纰漏之处,还望各位老师能够海涵。


  参考文献:
  
  着作类:
  
  [1] [美]卡普费雷:《谣言》,郑若麟、边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2] [美]雪莉·特寇:《虚拟化身——网络时代的身份认同》,谭天、吴佳真译,远流出版社 1998 年版。
  [3]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
  [4] [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金吾伦、刘钢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5] [英]J·诺顿:《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朱萍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6] [美]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李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7] 代天宇:《网络社会——点与线的生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9 年版。
  [8] 张明仓:《虚拟实践论》,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9]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10]季卫东:《秩序与混沌的临界》,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
  [11]袁峰:《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的政治效应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2]杨正鸣:《网络犯罪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3]万鄂湘:《热点难点案例判解:刑事类网络犯罪》,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
  [14]于志刚、于冲:《网络犯罪的裁判经验与学理思辨——法学格致文库系列》,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 年版。
  [15]于志刚、于冲:《网络犯罪的罪名体系与发展思路》,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 年版。
  [16]徐云峰等:《网络犯罪心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17]于志刚:《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0 年版。
  [18]皮勇:《网络犯罪比较研究——刑法分则比较研究丛书》,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9]袁文宗:《电子商务导论——网络基础篇》,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年版。
  [20]张旭:《犯罪学要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1]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年版。
  
  期刊文献:
  
  [1] 孙海峰:《网络空间的三重内涵》,载于《国际新闻界》2006 年第 12 期。
  [2] 于志刚:《“双层社会”中传统刑法的适用空间——以“两高”<网络诽谤解释>的发布为背景》,载于《法学》2013 年第 10 期。
  [3] 屈群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 现实困境与理想路径》,载于《前沿》2013 年第 16期。
  [4] 何雨,陈丽君:《论网络谣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对策》,载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3 期。
  [5] 邓国锋、唐贵伍:《网络谣言及及其社会影响研究》,载于《求索》2005 年第 10 期。
  [6] 孙万怀,卢恒飞:《刑法应当理性对待网络谣言——对网络造谣司法解释的实证评估》,载于《法学》2013 年第 11 期。
  [7] 张果,董慧:《自由的整合,现实的重构——网络空间中的秩序与活力探究》,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 年第 11 期。
  [8] 曲新久:《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刑法解释》,载于《法制日报》2013 年 9 月 12 日第 7版。
  [9] 于志刚:《关于网络空间中形式管辖权的思考》,载于《中国法学》2003 年第 6 期。
  [10]于志刚:《论传统刑法与虚拟空间的冲突和衔接》,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04 年第1 期。
  [11]于志刚,李怀胜:《网络犯罪危害性的公众认知异化及其反思》,载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5 期。
  [12]于志刚:《网络犯罪与中国刑法应对》,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0 年第 3 期。
  [13]赵秉志,彭新林:《“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范围如何确定——对刑法典第 246 条第 2 款但书规定的理解》,载于《法学评论》2009 年第 5 期。
  [14]曲新久:《惩治网络诽谤的三个刑法问题》,载于《人民检察》2013 年第 9 期。
  [15]张志超:《网络诽谤的构成及认定中的疑难问题》,载于《中国检察官》2008 年第 8期。
  [16]刘高:《网络诽谤的刑法应对——以网络水军切入》,载于《法治论坛》2013 年第 2期。
  [17]赵远:《网络诽谤的刑事责任问题研究》,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 年第 8 期。
  [18]于冲:《网络诽谤刑法处置模式的体系化思考——以网络水军为切入点》,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 年第 3 期。
  [19]于冲:《网络诽谤行为的实证分析与刑法应对——以 10 年来 100 个网络诽谤案例为样本》,载于《法学》2013 年第 7 期。
  [20]于志刚:《网络、网络犯罪的演变与司法解释的关注方向》,载于《法律适用》2013年第 11 期。
  [21]周光全:《为惩治网络诽谤等犯罪提供法律标尺》,载于《人民日报》2013 年 9 月 11日第 4 版。
  [22]张向东:《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寻衅滋事犯罪若干问题探析》,载于《法律适用》2013年第 11 期。
  [23]于志刚:《网络谣言与网络言论自由背道而驰》,载于《光明日报》2013 年 9 月 16日第 2 版。
  [24]卓翔:《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 2004 年博士学位论文。
  [25]夏燕:《网络空间的法理分析》,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 2010 年博士学位论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