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的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19 共5631字
论文摘要

  一、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

  自2003年10月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十年,在这十年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人才流失等问题。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处于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东北地区所拥有的工业优势主要来自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更新的日新月异以及新兴材料、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依旧沿袭传统工业化道路就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难以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通过再工业化实现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再工业化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其主要含义在于:以全面的经济结构调整消除结构性矛盾和机制性矛盾对发展的障碍,实现传统“重化工业”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得传统工业能够重新焕发新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老工业区域发展最基本的支撑要依托于对产业存量的调整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再工业化基于两方面判断,一方面,基于老工业基地的结构刚性,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失去了一部分资源禀赋优势,但还要看到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有比较完善的工业基础设施、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密集的重化工业人力资本,这些因素都构成了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优势不明显,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较沿海地区仍然落后,并且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很难迅速培养新的支撑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淘汰落后的重化工业使高新技术产业代替重化工业成为老工业基地的支柱产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过渡阶段,重化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较大,重化工业属于劳动密集性较高的成熟产业,技术壁垒较小而东北地区拥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也较多,这些条件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工业改组、改造从而使传统重化工业发展为现代化重化工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再工业化不仅仅是要求产业的发展也是对以往工业发展过程中人口增加、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综合治理,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对经济转型造成很大影响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振兴。此外,再工业化的过程中还要鼓励民营企业的参与和投资,调动企业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在有条件的地区树立品牌企业吸引国内国外的工业项目落户东北。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再工业化是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打造传统产业新形象的发展之路,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污染的整治,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集约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提升老工业基地综合竞争能力保持其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发展之路。从现实出发,东北未来工业化道路主要是走现代重化工业之路,在再工业化过程中把现代重化工业做大、做强。在此要重点强调“现代”二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重化工业已经不同于传统的重化工业,它是建立在信息化和高度环保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已经不再具有传统的高污染和高耗能的特点。东北地区发展现代重化工业有两方面优势。第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现代重化工业符合产业演进的内在规律。从产业发展进程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化总体水平还不高,因此要发展现代重化工业以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第二,发展现代重化工业是保持东北地区经济实力的内在需要。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重化工业占整个东北经济总产值中的三分之二。

  但以现有的重化工业产业规模来看,企业实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还要继续推动东北经济区发展现代重化工业保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此外,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发展现代重化工业的良好经济技术基础和区位条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传统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做强重化工业不仅将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能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我们也要看到,由于重化工业的产业链较长并且东北地区重化工业已经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降低工业产品成本从而延长重化工业产业链,形成一个巨大的重化工业产业群,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竞争力。

  二、推进城乡双重工业化

  我国二元制的城乡经济结构是当前全面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东北地区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特征尤为明显。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只有实现城乡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才能够真正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从而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质量。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东北地区通过招商引资培养了一批乡镇企业,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但是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镇化水平较低以及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导致劳动力外流和乡镇企业本身具有弱质性等原因导致东北地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乡镇企业由没有城市的依托缺少企业集聚效应,各企业彼此独立不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乡镇政府往往不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导致大量本地劳动力外流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弱质性的问题一直存在,制约了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吸纳非农产业就业的场所,没有有效的吸收人力资源在当地就业。相反,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给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不利于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此外,东北地区大部分乡镇企业都分布在自然村落或行政村,分布过于分散不具有规模经济不利于实现乡镇企业的转型升级。由于乡镇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推进农村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因此乡镇政府要积极引导当地企业和农民克服“离土不离乡”的传统观念推进农村工业化,以城市为依托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到城市寻找商机开展交流与合作,同时也鼓励一些城市企业到乡镇发展,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实现城乡双重工业化相互协调发展,为农村工业让出传统领域吸引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三、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城市经济大多以国有企业为支撑缺少民营工业来搞活市场经济。近年来东北一些地区逐步放开了对资源开发、开采的限制民营工业有所发展,但民营企业往往规模小、竞争能力弱、科研实力不强,因此要在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完善市场经济环境,鼓励民营工业进行科研开发,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的相关产业,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增加非农产业就业量,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提供劳动力基础和物质基础。目前东北地区的民营工业技术、资金条件还相对薄弱,很多民营企业缺少合作意识和产业集群效应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导致民营工业生产的工业产品质量差、效益低缺少企业竞争力。大量的弱质企业存在是东北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难点,严重制约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此,要着力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培养“自生能力”通过依托以大企业为中心的企业群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大企业、大项目发展区域企业集群实现主导产业扩张战略。

  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由于形成了这样的企业集群,通过各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和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最终成为我国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未来的产业发展重心之一是发展现代重化工业企业集群,因为现代重化工业产业关联度较高、产品链条厂、辐射能力强,但重化工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产品科技含量高,尤其需要集团化、规模化的企业组织形式,需要一定数量的企业要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从现实来看,东北地区拥有一批优势企业的主导产品,生产能力在全国占比很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如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钢铁、煤炭等产业都有一些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作为东北地区经济的支撑,但缺少围绕支柱产业在空间上集聚的企业集群。

  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未来对于支柱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注重企业在区域内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以增强产业总体竞争力。以大企业为核心带动东北地区合作开发重点在于加速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要让优势企业培育与资产存量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规模经济。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分工、产业化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把优势企业培养成东北地区工业经济的利润主体、创新主体和技术主体。

  要让优势产品培育与市场需求结构有机结合,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形象,打造东北地区名牌企业群使经济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国有大企业作为大型工业项目的启动和实施主体要重点以大项目为载体延伸大项目产业链条,带动一批相关中小项目协同发展进而在巩固、提高现有配套协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配套协作。只有企业集群发展起来,才能形成规模经济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近几年,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尤其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土地、水、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凸出。生态环境的形势日益严峻并且正不断地向农村蔓延,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科学规划工业布局,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把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生态问题不仅仅是环境保护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要从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个方面推进经济转型,既要提高工作效益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从环境系统角度来讲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型城市较多,城市的生态建设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城市应该尊重和保持各种自然资源的原有属性,减少人工干预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对于那些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要进行恢复和改造。从经济系统角度来说,生态环境的建设要大量运用节能、环保、低耗和新能源,通过科学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确保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统一。从社会系统角度来讲要保持社会系统的平衡发展、协调发展改善老工业基地的工业结构,不断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和城市发展质量。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的战略抉择,循环经济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因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生产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让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逐步建立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运行机制,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良性循环发展。

  五、全面调整产业结构

  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特殊的发展历史,导致工业结构中的重型工业比例偏大。然而传统的工业化并没有很好的使科技进步融入工业化进程,一些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劳动生产率低下,没有抓住机遇形成产业优势,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经济结构具有很大的弱质性。另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够重视而第三产业能够有利于吸收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东北地区作为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地区没有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落后,限制了东北地区再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的吸收。工业结构的弱质性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弱质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下工夫,既要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又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关键就在于要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培育和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实力。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首先,要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部结构,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培养优势品牌等措施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重点发展结合当地资源、交通的特色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旅游、食品加工等;其次,国有工矿企业也要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垂直分工,吸纳其产业链中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对下岗职工进行就业培训,引导城市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再次,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支柱产业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发展地区“龙头”企业,引进科研机构和外资股份对传统国有资源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现传统工业企业的经济转型。

  同时对于一些关联度较高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政府部门要在资金的投入和研发方面给予大力扶植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整合资金和人力资源培养具有东北特色的名牌企业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

  六、小结

  综上所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关系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全面调整、城乡一体的二重工业化、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思考。

  参考文献:
  〔1〕陈玉梅.东北地区城镇化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4.
  〔2〕刘佳杰,温晓丽.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11):45.
  〔3〕钱勇,于左.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难题与破解[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25.
  〔4〕张维达,王连忠.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2.
  〔5〕刘艳军,李诚固,孙迪.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培育[J].东北亚论坛,2007,(2):32.
  〔6〕陈玉梅,张奎燕.东北地区城镇化的类型、特点及问题[J].城市问题,2009,(4):53.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