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40年来改革开放思想的理论变迁与经济领域实践

来源:东南学术 作者:黄茂兴
发布于:2018-09-20 共13429字

  摘   要: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创造了过去40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奇迹”, 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未来仍将继续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40年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蓬勃开展, 为我国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的理论也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持续演进, 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 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发展方向和理论指引。本文以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实践为例, 深入阐述了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推动扩大开放的实践探索, 从中总结提炼出40年改革开放的重要启示, 希冀能为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 理论演进; 实践探索;
 

40年来改革开放思想的理论变迁与经济领域实践
 

  Abstract: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is a key move that will determine the destiny of contemporary China.It is also a key move that will determine the realization of the“two centenary goals”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has created a“Chinese Miracle”of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40 years and become the source of vita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t will continue to run throughout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he future.40 years of domestic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ve provided a solid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thought.The theor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has been continuously evolvi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practice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thought of socialist reform and opening-u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vid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a new roun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By Taking the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the economic field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deepening reform through extending opening-up and opening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 through deepening reform.It summarize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past 40 years, with an expect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for a new round of deepening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makes due contributions to deepening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an all-round way.

  时代是思想之母, 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应时代而变革, 发时代之先声。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第40个年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40年前, 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后, 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国改革开放迎来了全面深化新征程, 继续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 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因此, 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扞卫改革开放成果,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在实事求是、创新发展中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一、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康庄大道, 使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总书记还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创造了过去40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奇迹”, 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未来仍将继续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一) 改革开放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历史, 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和富有, 一旦它放弃改革创新, 就会走进死胡同。几乎每一次重大社会进步, 都必然伴随着一场重大改革。”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和变革的今天,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坚持改革开放。只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才有机会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获得国际竞争新优势。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表明, 闭关锁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会落后挨打,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 不断解放思想, 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 改革开放是开创当代中国崭新局面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总书记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中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赢得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当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不进则退、背水一战的攻坚期和深水区, 必须更加坚定信心、一鼓作气, 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 改革开放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生活幸福之梦。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而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梦的崇高价值取向。***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改革开放为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 显着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增进人民福祉,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思想的理论演进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来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蓬勃开展, 为我国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实践从未停止, 改革开放思想也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持续演进, 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体系, 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发展方向和理论指引。

  (一) 改革开放思想的提出与形成 (1978—1992年)

  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 由于国内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僵化, 外部缺乏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交往, 致使我国生产力一度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1978年,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1980年,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强调, 改革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制度弊端, 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1) 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逐步形成并快速发展。一是改革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1985年3月, 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 1992年, 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 计划与市场只是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并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分水岭, (2) 进一步解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约束, 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 是全方位、系统化的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逐步完善的过程, 改革是实现这个过程的唯一途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三是改革是发展生产力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四是发挥开放机制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驱动力量。1984年, 邓小平根据历史发展经验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并提出根据我国资源禀赋特点, 提出“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思想, 加快实行对外开放,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五是“三个有利于”是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重要标准。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改革开放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1993—2002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推进, 我国生产力发展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拓展国际市场方面的诉求日益迫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改革开放理论。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提出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 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 发展开放型经济, (5) 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改革开放理论。二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994年江泽民在上海视察时指出:“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标, 稳定是前提。” (6)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7) 三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要求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提供政治动力。四是提出“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思想。“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思想, 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 国内企业在部分产业领域的技术、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1996年7月, 江泽民同志首次明确提出“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思想, 即“要加紧研究国有企业如何有重点有组织地走出去, 做好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这篇大文章”。 (8) “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我国的对外开放理论, 为我国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对外开放战略, 发展更高层次的对外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 改革开放思想的深入发展 (2003—2012年)

  进入新世纪, 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在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改革开放理论, 指引和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坚持把实现科学发展作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着力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统筹兼顾, 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 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 并进一步完善了对外开放制度保障的战略思想和具体安排, 创造公平的法制和市场竞争环境, 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提出“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思想。进入新世纪, 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大, 和相关贸易国家的摩擦也日益增多,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为实现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 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 (2) 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要加强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沟通, 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 (3) 至此, 我国改革开放理论发展进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

  (四) 改革开放思想的当代创新 (2013至今)

  在经历了长期的快速增长后,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呈现出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等发展状态。新时代,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积极应对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挑战, 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不断创新改革开放理论,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下, 我国经济仍存在众多结构性问题, 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15年11月, ***总书记提出, 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7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推动高质量发展,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动态经济政策框架。二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 三是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5年10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5) 四是形成“五位一体”的改革理论, 强调改革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建设美丽中国, 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6) 五是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社会发展理念。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 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2013年秋天, ***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发展倡议, 把世界的机遇变为中国的机遇, 也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 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当今世界, 各种社会政治思潮激烈交锋, 国际社会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和严峻挑战。***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 切实回应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 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1) 2015年9月, ***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 已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方略, 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总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 引领“中国号”巨轮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与开放的辩证关系, 为新时期我国国内改革和参与全球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向引领, 拉开了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基本架构, 开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和新样本。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 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 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进一步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空间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空间。

  三、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实践探索

  40年来, 我国从开办经济特区, 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再到设立自贸试验区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全面改革不断深化,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40年来, 我国通过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 激活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思维和新理念, 以开放、包容、自信、友好的姿态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为全球经济开放联动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展示中国样本。

  (一) 坚持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 提高开放型经济新水平

  1. 以改革强自信, 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我国在贸易金融体制、各类市场主体便利化机制、对标国际高阶贸易标准等方面的改革和尝试, 提高了我国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 增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底气和信心。要将改革的勇气和魄力运用到对外开放中,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 在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制定中发挥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主动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行动方案, 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 既要维护广大国家的利益, 又要拓展我国发展利益, 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2. 以改革促合作, 拓展中国对外开放的大空间大网络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我国过剩产能“走出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奠定基础。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 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和市场对接, 并成为参与更加广泛国际合作的纽带;以G20、APEC、金砖国家等重要国际合作机制为中心, 不断扩大“朋友圈”, 吸收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参与, 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 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 促进对外开放的大空间大网络的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 分享中国对外开放的机遇和经验。

  3. 以改革激创新, 构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和新优势

  改革释放出创新的动力, 促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 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转型, 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从低价竞争向高质量和高技术竞争转变, 在巩固和提升我国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外贸出口自主品牌建设, 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 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推动出口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推进互联网与外贸的紧密融合, 使外贸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

  4. 以改革优布局, 打造陆海联动、东西协调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改革打破了区域壁垒, 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有利于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一是优化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 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 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 中西部地区发挥沿边优势, 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二是优化投资布局, 我国资本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外资“引进来”相结合, 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 引进高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投资;三是优化合作布局。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 共同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

  5. 以改革筑平台, 培育中国对外开放的竞争主体和服务体系

  完善跨国经营和投资的促进平台, 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 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优势和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引导和支持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设立产业集聚区、生产加工基地等, 形成国际化经营的规模优势。积极搭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金融服务平台, 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 发挥丝路基金作用, 为对外开放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6. 以改革增福祉, 确保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对外开放的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志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我国改革开放要立足以人民为中心, 通过改革确保广大人民能共享对外开放的红利,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时在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中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改革开放的事业中, 推动对外开放步入更高层次。

  (二) 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1. 扩大开放促进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市场机制改革

  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 如何更好地培育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而加快市场机制改革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扩大开放就是要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推动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 这必然要求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动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机制改革。因此, 要善于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巧妙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高效配置, 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 扩大开放促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总书记强调, 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 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是促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遵循。在新一轮大开放背景下, 要进一步加快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外商投资环境, 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和速度, 放宽外商投资准入, 不断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投资开放水平, 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规则, 推动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 进一步开放制造业。

  3. 扩大开放促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促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是扩大开放、提升经济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拓展对外贸易, 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这要求一方面要巩固和拓展外贸传统优势, 推进通关机制创新, 提升航运服务功能,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 形成外贸竞争新优势, 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同时, 不断总结和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经验, 做全球贸易新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引领者, 推动国际贸易治理机制不断变革和完善。

  4. 扩大开放促进政府实现职能转变新常态

  为适应扩大开放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的新要求, 政府部门要不断创新行政管理理念和方式, 真正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的转变,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依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行政执法改革,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为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动力、活力和创造力,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府绩效评估考核机制, 加大力度治理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等“衙门顽疾”, 努力构建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

  5. 扩大开放促进加快金融发展方式转变

  扩大开放必然要求要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提升金融业国际竞争力。一方面, 扩大开放产生的“学习效应”有利于国内金融业获取新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 提高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 扩大开放带来的“鲶鱼效应”也将倒逼国内金融业改革与发展。因此, 金融体系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突破直接融资瓶颈, 改善间接融资结构, 打造适应企业“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金融链, 切实做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建设的金融服务。同时, 支持区域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主动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和市场竞争。

  6. 扩大开放促进构建“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 我国经济正在实现从“引进来”为主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 双向开放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实施新时期“走出去”国家战略, 应确立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 提升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提升互联网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 提升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水平, 优先开展先进技术和能源资源等领域合作。

  四、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历史逻辑的重要启示

  ***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到, 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 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纵观40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从农村到城市, 从试点到推广, 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留给了中国人民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为中国乃至世界都带来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一) 改革开放的成功源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成功之路。作为这条道路的开辟者和建设者,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重担, 带领中国人民开辟、实践并全面深化探索这条道路。首先, 改革开放的成功源于中国共产党的蓝图设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从此成为的党的基本路线, 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思想前提, 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 成为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新起点。其次, 改革开放的成功来自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要求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通过改革和发展, 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要求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 为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要求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让改革开放的成果造福广大人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 对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升华, 形成了科学全面系统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思想, 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稳定, 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等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 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负责改革开放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有了更加系统、全面、协同、深入的顶层设计平台, 以应对改革开放新形势新任务。最后, 改革开放的成功依靠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阶段,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领域之广、主体之多、利益之深前所未有, 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前所未有, 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单独承担改革重任, 必须由超越利益群体的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才能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 ***总书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掌舵者、人民的领路人, 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 同心同德, 开拓进取, 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改革开放。

  (二) 改革开放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不竭动力,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开放大门会越开越大。我国40年来的高速发展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首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1978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78.7亿元人民币, 人均生产总值385元。2017年, 国内生产总值已达827122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59660元, 分别是1978年的225倍和155倍。其次,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增长极。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万亿人民币, 之后保持每两年10万亿人民币的增长速度, 增长量相当于加拿大 (1.55万亿美元) 、韩国 (1.38万亿美元) 或俄罗斯 (1.33万亿美元) 201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再次,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 中国已深度融入国际分工合作和贸易秩序之中。201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2164.58亿美元和17403.12亿美元, 占世界比重分别为12.68%和10.16%, 而这些数字在1978年仅为180.99亿美元和199.41亿美元, 分别仅占世界总额比重0.89%和0.96%, 可见经历40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已深度参与到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之中。***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 没有改革开放, 就没有欣欣向荣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更谈不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只有持续扩大改革开放, 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 为在二十一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不竭动力。尤其是在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 我国更要保持战略定力, 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 绝不让贸易战扰乱中国开放发展的大局。

  (三) 改革开放始终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总书记曾经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在改革开放40年间,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切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 改革依靠人民, 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40年间, 我国居民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77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 消费结构也从满足温饱的单一型向注重个性和享受的多层次转变, 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长到2017年的36396元, 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7年的28.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13432元, 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7年的31.2%, 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在2017年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 ***总书记对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给予高度肯定, 他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着改善,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1) 总而言之, 历史充分证明, 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为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福祉, 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因此, 我们应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使改革收到更好的成效, 让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这既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价值取向, 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延续, 也是未来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的必然要求, 它必将激起亿万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 从而转化成为改革道路上的创造力源泉。

  (四) 改革开放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激活改革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使中国迅速富起来、强起来。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新特征、更好的探索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思想创新和体制创新,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直指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聚焦改革发展焦点难点中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在党的十九大上, ***总书记更是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它必将指引我国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因此, 在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提供理论支撑,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保持强大活力。

  注释:

  1 《邓小平文选》 (第2卷) ,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327、333页。
  2 (2) (3) (4) 《邓小平文选》 (第3卷) ,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113、373、142、372页。
  3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人民日报》1993年11月17日。
  4 《江泽民文选》 (第1卷) ,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365页。
  5 《江泽民文选》 (第3卷) ,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534-535页。
  6 陈扬勇:《江泽民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 《党的文献》2009年第1期。
  7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第4650页。
  8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第1055页。
  9 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11月8日) 》,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48页。
  10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第511页。
  11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求是》2015年第23期。
  1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 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第3-5页。
  13 乔兆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 《光明日报》2017年12月17日。
  14 人民网:《求是: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7年9月15日,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7/0915/c117092-29538114.html

原文出处:[1]黄茂兴.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的理论演进与实践探索[J].东南学术,2018(05):83-91+247.
相关标签:对外开放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