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17 共7370字
  2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2.1 时代背景
  
  1978 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二十分之一,美国的三十分之一,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发达国家 40 年左右[35](P94)。邓小平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6](P150)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走向了改革之路,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得以展开。
  
  2.1.1 国内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一直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虽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国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进步和问题其实都和当时中国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方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在刚刚建国的时候,对于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很深入的理解,所以很多时候会更加注重对于各项经济指标数量上的扩张,并没有对增长质量有过多的关注;虽然表面上看有很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实际上却没有经济效益;从产业上来看,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往往更加重视重工业的增长,而对一些基础性的农业和轻工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生产方式上,则是比较注重自力更生的发展方式,对对外开放相对排斥。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当时的经济来说,其发展方向是一种粗放的和内向性的发展方式,这种粗放式的发展其实并没有给我国的城乡居民带来很好的经济实惠。
  
  2.1.2 国际经济环境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处于新一轮的变动时期。首先是美国、加拿大,随后是日本和西欧,相继从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普遍性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经过十多年的艰苦调整,西方发达国家已基本摆脱了“滞胀”,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通货膨胀还不是特别严重,经济增长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时期。各个发展中国家都想抓住机遇,尽快的发展民族经济,并在此过程当中早一步的实现现代化。
  
  这一时期,我们也正面临着对发展战略进行重新选择,并对整个中国经济的经济结构进行一个长期调整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加速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不同发展模式的历程。
  
  2.2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
  
  1978 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结束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深刻的总结了我国在几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所遭遇到的各种挫折,并吸取了历史教训,同时再借鉴了很多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兴衰成败经验,逐步的形成了一套具有很强适应性的经济发展理论。
  
  2.2.1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初步提出
  
  邓小平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端于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的“大包干”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在省委的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引发了人们的争论,一时处于观望状态。1980 年 5 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充分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并指出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社会主义性质。他说:“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高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35](P315)后来党中央又进一步肯定了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加速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引起了强烈反响。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在悄然进行。逐步扩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对外开放也迈出了步伐,1980 年 5 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指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打破将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完全对立的思想束缚,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十二大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决定》还突破了一直以来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点,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概念。自此,以城市为重点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并取得重大进展。所有制结构打破了单一公有制格局,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国有企业改革日益深入,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到 1987 年党的十三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大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大会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说来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至此,邓小平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近了。[37]
  
  2.2.2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基本形成
  
  体现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形成的标志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1992 年 1 月,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称为“南方谈话”.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市场调节比重已经超过了计划调节,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困难,尤其是在国际上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重大事件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的经济体制国改革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沿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行,还是回到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上去,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关键时刻,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次大胆解放思想,在总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方向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8]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间的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认识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观点,从理论上破除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基本制度属性衡量标准的思想束缚,奠定了党的十四大明确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思想基础。
  
  2.3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根本内容以及发展路径等。
  
  2.3.1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经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共同富裕。所谓共同富裕,指的就是我国全体人民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来最终达到人人都可以过上小康生活的水平。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较高的目标,而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能够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逐渐地向着比较高的层次发展的十分缓慢的过程。邓小平之所以把我国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定义为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我国发展终极目标的定义或者判断,而是用一个具有具体形象的概括来描述出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的理想,“社会主义进行经济建设的本质,其实就是更好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尽早的消灭剥削,并消除两极分化严重的态势,最终能够使所有的人民都达到共同富裕。”[39]
  
  第二,实现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方向,它不仅是一个定性的目标,同时也具有定量的特点,也就是说,达到小康社会的标准是有量化的,是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够达到或者超过一定标准线的一个概念化,这样一个目标可以很好地把传统的那种社会理想和目前经济发展市场化的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我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经济的一个亮点,是衡量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
  
  2.3.2 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
  
  邓小平所提出的理论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他在他的经济理论当中提出,只有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才能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社会在不断进步,所以生产力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他在很多场合当中都强调过,社会主义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而这个方向只有在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才能更好的把控。对于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的当代社会主义中国,这一点尤其重要,我们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对象。然后在发展的过程中,学会抓住时机,壮大自己,另外,邓小平也提出,中国在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关键是要先发展壮大自己,那么,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要始终以发展本国的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行,而且无论在任何的发展时期,都要紧紧的抓住这个中心不能放手。对于全国的党政军民来说,需要我们紧密的联合起来,都要一心一意地为我们的国家服务,服从于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样一个大的目标下行动。
  
  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发展,才能使生产力发展的更快,邓小平则认为,在确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有一套能够与之相互匹配的经济体制才可以,那么,在寻找这一套经济体制的时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去分析目前自己存在的问题,正确的判别本国的国情,然后再在这样的基础上,去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原先旧的经济体制,将经过理论分析发展出来的一套新的制度进行实施,从而就可以建立起一套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特色的经济体制,通过这样一套体系的实施,也能够更好的解放全国的生产力,从而各个行业都可以更好地去发展当地的生产力,但是,我们还必须要知道的是,想要更好的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要对经济体制进行不断的改革。在我国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坚持了以邓小平经济理论思想作为指导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思想,而发展生产力的开始就是从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这一改革对我国的经济制度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此以后,我国已经在农村实行了很长时间的集体所有制基本上被废除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现,这种新的制度更加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然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也从农村开始扩展到了城市,不仅在经济制度上,在政治体制以及文化体制方面也都做出了很大程度的改革。于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由于发展生产力的号角已经吹响,所以我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生产力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类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改革的效应不断显现。
  
  2.3.3 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
  
  党的十三大,对于我国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重新全面的分析和定位,认定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当中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各项经济建设指标还没有实现目标,整体的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当前,面临的情况虽然与建国之初有很大进步,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建立起来,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依然很低,整体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能够让人满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不断增长的经济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面对着这样一个非常主要的矛盾,我党必须不能停下步伐,继续带领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不断的进行改革,解放思想,在生产上要不断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尤其是对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也要开始进行改革,对于上层建筑当中可能有一些会不太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那一部分,也要尽快的进行调整和改革,争取能够早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以及科学技术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因此,在会议上提出,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发展过程当中,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仍然是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各行各业都要集中自己的精力去进行新一轮的经济建设。当然了,在这个建设过程到那工作,必须要完全坚持我党的基本路线不变,也就是说,只能有一个中心,而这个中心也只能是经济建设。对于社会发展和改革当中的其他一切任务,都要在服从和依附于这个中心之后进行。
  
  2.4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重要意义
  
  2.4.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邓小平经济思想是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而形成的,是对中国长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的全面总结和概括。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和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为基础的,而且也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进行了解读,比如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有利措施去建设社会主义等。另外,他也重新分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分配关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等,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当中,不乏一些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精辟论述。他在论述的过程当中往往能够大胆的创新,突破了很多传统的观念,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有了新的升华和发展。
  
  我们知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当中所取得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思想成果,同时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坚持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路线,同样,对于当前的中国基本国情来说,我们也必须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和成败。我们对于当前中国基本国情必须要有足够的、清楚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粉碎“四人帮”这二十年间,虽然我们也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但从总体上来说,走了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留下了深刻教训。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于是,在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邓小平不断地提出要解放思想、放下思想包袱,不断地、反复地告诫大家,要进行更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要看准中国的国情,然后仔细分析和研究,提出一套最为适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措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要实现其理论的中国化,从而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2.4.2 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邓小平在他的理论当中,很好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问题,同时对于马克思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了新的认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邓小平在他的潜心研究和实践当中,产生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他在对社会主义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之后,所做出的一次非常大胆的理论创新尝试,在这套理论当中,他肯定了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它所具有的经济关系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人们按劳分配等。
  
  同时,它也指出,我们必须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做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他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所有人们的共同富裕。而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来说,要始终记得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而最终的目标则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而且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也会很长。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成为了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邓小平在他的理论当中同时也提出,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最重要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根本任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确立了必须要以经济建设来做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心路线。理论当中一再强调要高度重视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邓小平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2.4.3 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邓小平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经济必须将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不变。对外开放的实现必须要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合作共赢为基础,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国内市场的实践经验这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对外合作交流,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科技进步,实现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发达,就不可能闭关自守,建国以来长期闭关锁国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上反对中国,反对社会主义。
  
  但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当我们在自身的发展过程当中,获得了更好的国际环境之后,再加上和平与发展越来越成为了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就使得我们必须要尽快考虑对外开放的事情。同时,很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也都告诉我们,对外开放政策在经济层面上来说,可以大大的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能够让我们国家具有更好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国的生产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更快融入到世界经济体当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