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企业的影响:案例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18 共6074字
    第5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企业发展的影响:案例分析
  
  上一章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的效应从宏观层面进行了机制的梳理与实证检验。而事实上,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之所以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最直接的原因即在于有利可图,因而,从这一微观层面,我们可以更直接的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的效应。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主要在于获取技术、带动出口以及稳定资源供给,因而以下将从这三个角度选取案例进行分析。
  
  5.1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获取
  
  2001 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壮大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其中,以技术寻求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主要呈现两大方式,一是到发达国家兼并或收购科技型公司,二是在海外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设立研发机构。其中,并购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从 2000 年到 2011 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形成的交易总额从 17.76亿美元急剧上升至 429 亿美元,无论是并购案例数还是交易金额数的迅猛增长都令人叹为观止。另外,如今并购主体不再是国企“独霸天下”,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海外并购的参与比例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2002 年以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以自然资源为主,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矿产等领域。而 2000 年尤其是入世之后,中国海外并购的行业分布越来越广泛,涉及到能源、汽车、电信、电子设备、机械设备等。这也反映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两大目的:资源获取与技术获取,其中,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在早期占据了主要地位,而近年来,更多的企业开始转向高新科技行业。据统计,2010 年中国企业参与的海外并购案例中,前三位行业分别是能源、制造业及 IT,IT 技术行业作为高新科技的代表受到了明显的关注。并且中国海外并购的重心越来越偏向发达和成熟的市场。
  
  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试图通过海外并购提升技术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技术并购。
  
  技术并购是以获取目标方技术资源为目标的并购活动,技术并购后收购方获得了目标方的控制权,可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对目标方的技术资源重新整合,是技术转移的最彻底形式。1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并购吸收海外技术资源并进而转化为公司内部资源。
  
  典型的海外并购案例有很多,这里选取联想并购 IBM PC、TCL 并购汤姆逊电视业务和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资产的案例,对被并购方进行分析:
  
  (1)IBM 的全球能力包括服务、软件、硬件系统、研发及相关融资支持。在过去的 80 多年里,全球经济与科技均在不断发展进步,而 IBM 在信息产业始终掌握着超前的技术,且其产品与管理特色也起着行业引领作用。IBM 在信息处理方面具有满足各行各业全方位需求的能力。鉴于 IBM 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和数据库方面的努力,专注于给企业提供高效的管理和开发方法,被着名 IT 杂志“SD Times”列入 2013 SD Times 100,位于“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开发工具”分类中的第三位,“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分类中的第四位。
  
  (2)法国汤姆逊公司是全球第四大消费类电子生产商。其主要业务主要包括内容及网络、消费产品、零部件和专利许可。该公司将专利许可作为其主要业务之一,自公司成立至今 100 多年来,旗下产品数量高达 6000 多个,并通过这些产品的研发获得了 36000 多项专利权。汤姆逊作为世界上拥有专利权最多的公司之一,其在互动电视技术上处于领头羊的地位,并且擅长全球视听产品和数码处理技术。
  
  (3)在液晶产业,韩国无论在技术上和生产规模上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截至 2005 年 3 月底,韩国两大液晶厂商--三星电子和 LG.Philips LCD 已经占据了全球电视机液晶屏生成制造 50%的市场。而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拥有液晶技术与产业运营经验。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家被并购的海外公司在各自行业都拥有着世界上领先的核心技术。而我们可以分别回顾并购之前中国该行业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截至 2003 年,中国主要进行的信息通讯技术业务包括计算机、显示器、微机等,多为硬件设施,软件及相关专业服务几乎未涉及,并且绝大多数企业是作为纯粹的生产制造商参与其中。2004 年,联想收购 IBM 的 PC 业务的举措,从表面看,仅仅是使联想能够快速地进驻国外的 PC 市场。实际上,这次并购最大的意义在于, IBM 除了转让其笔记本业务外,将为联想提供软件方面专业的信息支持与服务。这无疑是为国内软件及服务行业填补了空白,使中国企业开始直接地接触到这方面的技术,并且带有较强的主动性,而在此之前,这样的机会可以说绝无仅有或者代价极为昂贵。而在联想的年度报告里,在并购之后的两年里,公司大量增加研发费用,意味着联想在试图将 IBM 的技术学为己用并进行自主研发。时至今日,联想在国外市场一直占据着不小的份额,且其在海外建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包括总部也设立在国外,以便于获取更多新技术的前沿信息。
  
  (2)2003 年,以液晶电视为代表的高端彩电开始占据国内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而国内企业拥有的技术仅能支持中低端彩电产品的生产,且这些技术大部分靠向国外企业购买技术许可证的资格来获得。此时,日本、韩国等国际品牌有着更先进的技术和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这对国内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04年,TCL 与汤姆森对双方的彩电和 DVD 行业进行重组,建立了 TCL 汤姆逊电子公司(TTE)。此次合作涉及到专利方面的内容为:TTE 获得汤姆逊的彩电和 DVD 业务以及其在欧洲、北美、新加坡等地的研发中心。后者所蕴含的价值在当时十分巨大,作为 TTE 的两大股东之一,TCL 可以接触到海外的研发机构,而不需要花费高昂的费用购买国外可能即将淘汰的技术。值得注意的是,被纳入合同的技术屈指可数,而汤姆森已申请的 34000 余项彩电专利均不包括在其中。事实上,TCL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所获得的 CRT(阴极射线管)技术在当时已不再是最新的技术,这意味着高端技术仍然掌握在被并购方手里。而自并购之后,TCL 推出新产品的时机多次落后于竞争对手。
  
  (3)在京东方并购拥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之前,国内没有一家 TFT-LCD厂商掌握有这方面的核心技术。京东方在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时,不仅收购了 HYDIS 的三条完整 TFT-LCD 生产线的生产设备、构筑物、厂房和其他固定资产,而且收购了 HYDIS 的各项 TFT-LCD 技术、专利、工艺和其全球 TFT-LCD 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从源头上获取到核心技术,从而能够参与到高层次的竞争中。
  
  以上案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而我们需要发现,技术层面的知识转移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方面,其成功与否关系着并购的成败。总的来说,若中国以技术获取为目标进行并购,其被并购方确实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如果能够并购成功,从个别案例来看,在技术获取上是具有正效应的,虽然可能并不显着。
  
  5.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出口
  
  克鲁格曼所倡导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世界,贸易和投资由源于聚集效应的外部经济和源于内部能力的内部经济所驱动。所谓外部经济就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1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寻求和占有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同样也是中国企业跨国发展最普遍的动机之一。据统计,2006 年,中国贸易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等市场依赖性行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占 70%,同时,中国跨国企业以规避贸易壁垒为目的的海外投资占 36%.这类海外投资企业早期多为市场寻求型企业,之后一部分也转为技术寻求型,以下分别选取海尔集团和苏宁电商进行分析。
  
  (1)海尔是典型的为开拓海外市场、规避贸易壁垒及实施全球品牌战略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1996 年 2 月,海尔以设备和技术作为投资,在印尼雅加达建立合资企业海尔-莎保罗(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控股 51%,实现了首次跨国经营。1997 年 6 月,菲律宾海尔 LKG 电器有限公司成立;1997 年 8月,马来西亚海尔工业(亚细亚)有限公司成立。 1999 年 4 月,海尔投资 4000万美元在南卡莱罗纳州建立海尔工业园,此外,还在纽约、洛杉矶以及波士顿建立多个研发中心。2002 年,海尔与泰国微星电子集团(DISTAR)合资成立了海尔家电(泰国)有限公司;2006 年,海尔又与泰国另外三家公司合资成立了海尔电器(泰国)有限公司。目前,海尔已分别在北美、欧共体、中东等市场发展了 30 多个海尔专营点,5500 多个经销点。
  
  随着海尔海外投资的扩张,海尔的出口贸易额也在逐年上升,下图 5-1 为海尔 2002 年-2013 年出口额及其营业收入:可以发现,海尔的出口贸易额和总营收均基本保持逐年上升态势,2008 年和 2009 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出现了下降,总营收的增长速度也出现了减缓,但 2010 年又恢复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海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了出口,增加了国内外营收,海尔在进行海外投资的同时也积极的向多元化经营发展,其业务除了传统的冰箱、洗水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业务,还增加了通信、药业、物流、生物工程、家居集成、餐饮业、旅游、烟酒糖茶等各种业务,这些公司在海尔集团内部进行复杂的关联交易,而且彼此参股。而其真正的盈利还是集中在家电业务上,其他业务少有盈余。海尔本意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出口,树立品牌,进而改变产品结构-多元化,但无疑它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成功。此外,尽管海尔的营业收入额很高,且每年都在增加,但净收入并没有跟上期发展规模,现金流、资金链存在一定的问题。
  
  (2)2013 年末,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斥资 500万美元,在美国加州硅谷成立了首个海外研究院,标志着这家从传统零售起家的公司在向互联网科技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迈出了一大步。而在此之前,苏宁于 2009年完成认购日本 LAOX 株式会社定向发行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年底,又收购香港 Citicall Retail Management Limited(以下简称“CRM”)资产及业务,以此途径进入香港市场。
  
  下表 5-2 为苏宁 2008-2013 年的国内外各地区营业收入表: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苏宁进行海外投资之后的 4 年里,其在香港和日本的营业收入增速迅猛,即苏宁的出口因此有了显着的增加。苏宁作为电商,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主要采取的是收购国外已经成熟的业务链,这确实有利于快速的进入该国市场,但上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在香港和日本的营业收入在一开始的1-2 年是急速增长的,但之后就趋于平缓,即能抢占的市场份额有限,而且这市场份额主要是依托于所购买的业务链,成长性不高,要继续扩张只能依赖于公司其他方面的努力,这是单纯的购买海外业务所难以解决的。
  
  此外,上文中提到的参与技术并购的联想集团,其从 1996 年开始,联想电脑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联想考虑到国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发现在海外寻找新的增长点是并行之举。而收购 IBM 的成熟 PC 业务可以使其快速进入国外市场。事实上,在收购了 IBM 之后,联想公司的发展更为迅速,并于 2011年跃居世界电脑销售量第 2 位,年营业额 296 亿美元,并在目前 PC 业务规模基础上增长 4 倍。联想之所以收购 IBM,一方面是由于技术获取的需要,这是最核心的,但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扩展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事实上,联想集团2008 年-2014 年的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 60%左右,海外市场成为了联想集团的主要市场。
  
  5.3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资源寻求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仅靠自身资源无法满足国内生产和发展的需求,而纯粹靠进口所受的限制过多,且经常受到汇率变动及进口来源国政策变动等影响。因而,中国选择通过对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如拉美和非洲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以弥补中国这方面的不足。以下以石油为例对中国进行探讨。
  
  1993 年起,中国自产原油已无法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进口额开始超过出口额,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此后,中国国内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与此对应,各行业对原油及石油加工品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其净进口额呈直线上升趋势。数据显示,截至 2003 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额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目前,中国原油的进口量已经超出国内生产量许多,其对外依存度已高达 50%,且还在持续升高。
  
  中国自身的石油供给已远远不能满足其生产发展的需求,而能源以及其他资源对一国来说是其国民经济的命脉,过度依赖国外进口意味着将部分经济的稳定与安全置于控制范围以外,其潜在风险令人无法忽视。为保障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必须稳定能源供给,中国各大石油公司在政府的支持和自身需求的驱使下开始在海外开展油气合作,将国外资源化为己用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自主权与控制权。
  
  截至 2009 年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已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81个油气项目,其中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亚-俄罗斯、美洲、中东和亚太五个区域。从剩余可采储量来看还能够提供较多的石油,是中国海外资源的主要基础。其建成的四大油气通道也基本投入使用,且预计输送量相当可观。此外,中石油拥有超过 500 支海外工程队伍,遍布全球各地,在技术与服务上具有独立性,表明中国在技术层面的对外依存度的降低。
  
  近年来,中石油各项业务的作业产量和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09 年,其原1中国对外进口原油总量的 37%.尽管中石油的贸易是在全球范围展开,其原油及各加工品是输送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毫无疑问,中国一直是其主要贸易目的地之一。这代表中国的石油净进口来源方不再仅仅是国外的企业,越来越多像中石油一样的公司为中国的石油进口做出了贡献。
  
  此外,中石油 2011 年通过跨国管道和海上通道进口原油 7000 万吨、天然气171 亿立方米。这对整个中国来说增加了其石油进口的渠道,分散了能源安全风险。同时,中石油分别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建设了油气运营中心,以此作为国际原油中转站,将全球贸易性原油进行合理配置,即调节了全球供需平衡,也为国内原油的进口提供了保障。
  
  据统计,自中国各大石油公司在海外进行石油投资以来,18 年内的累计作业产量达到了 6.2 亿吨石油,其中权益产量占 3.2 亿吨,相当于贡献了 6 个大庆油田的年产量,这部分对中国的石油进口意义最大,代表了中国在海外石油资源的所有量。
  
  由图可以发现,随着中石油不断扩展海外石油的对外直接投资,其海外原油产量占我国进口总额的比重是持续上升且相对稳定的,尽管我们不能确定这些产量一定是供应给了国内,但一定程度上,我们控制了石油乃至其他海外投资资源的供给。我们可以认为,由于我国企业在石油产地国拥有一定的权益产量,因而该地原油产量的部分增长很可能来到中国市场。这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而导致的大量能源紧缺,使其发展可持续。
  
  此外,中国进行能源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时,其选取的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均相对较低,与其相比,中国的技术和机器设备更为成熟且适用,因而在投资过程中也带动了相关机器成品、中间品以及技术服务的出口。而中国在向这些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也将国内该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部分地转移到了当地,从而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企业为了获取技术、带动出口以及稳定资源供给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上的案例大多为成功案例,反映出了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正效应,结果可能并不显着,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经验。
相关标签:案例分析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