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针灸推拿论文

顽固性呃逆患者使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01 共2581字
摘要

  人体的嗝神经与膈肌、中枢神经等,一旦受到某种特殊刺激的话,则极容易造成膈肌单侧或双侧的痉挛,这种痉挛呈阵发性,其持续时间若超出 48h,则可以认定为顽固性膈肌痉挛[1].本文笔者选取资料呃逆发病均超过 24 小时。西医通常使用麻醉、兴奋剂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其不良反应多,疾病却不能根除。本次试验采用中医穴位针灸的方式对顽固性呃逆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实验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取医院于 2014 年 2 月到 2015 年 3 月所收治的患有顽固性呃逆的患者共 15 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8 例,实验组 8 例。

  对照组患者男5 例,女3 例,患者年龄在44 岁到7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58. 36 ±6. 57) 岁。

  实验组患者男6 例,女2 例,患者年龄在46 岁到8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59. 57 ±7. 55) 岁。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内科学》中关于呃逆的标准进行诊断; 纳入标准: 呃逆发作时间超过 48h 的患者; 正常生活收到影响的患者; 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肝肾疾病的患者; 精神状况不稳定的患者; 怀孕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2].

  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实验开始前,由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首先进行深呼气,屏气一定时间后将气缓缓吐出,使此一过程重复多次。并由医生用指腹对患者颈动脉窦进行轻柔按摩。同时给予患者 654 -2 针剂( 通用名称: 山莨菪碱注射液; 规格: 10mg/1ml; 厂家:

  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9mg,以针灸手法在双侧足三里穴与中脘穴进针,得气后每穴缓注 3mg,每日 1 次。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辩证针灸治疗。使患者以坐位进行针灸,首先对膈俞穴双侧进行针刺并轻度捻转,时间为1min.然后使患者以卧位对其内关穴、中脘穴以及足三里、翳风、公孙等主穴进行针灸,对攒竹穴仅使用针刺而不灸。患者若有便秘症状,则针刺巨虚穴。治疗中,配穴选用: 太冲、膈俞、上脘、天枢、以及天突、内庭、气海、太冲。配穴均可加灸。

  本次治疗中,刺针选择华鸿 28G 针,常规消毒后,以 3 到 5 滴血的出血量进行点刺,刺针得气后,进行捻转,时间为 1min.并使患者通过腹式呼吸进行配合。灸法选用麦粒灸,材料为艾绒,以万花油黏着,以线香点燃。每穴 5 壮,以患者感受为标准决定灸法时间。

  1. 3 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中的表现,以及治疗后效果进行观察记录。痊愈: 患者呃逆表现消失,且消失 24h 后无复发迹象; 有效: 患者呃逆表现有所改善,改善后 24h 无复发迹象,打嗝程度轻微; 无效: 患者呃逆表现无变化[3].

  1. 4 统计学方法。

  通过 SPSS17. 0 软件对本次临床观察的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 x珋 ± s) 表示,使用 t 检验分析计量数据,计数资料以率( %) 为单位,比较采用 X2检验,若 P < 0. 05,则说明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使用吸气后屏气法与颈动脉窦压迫法的同时给予患者654 - 2 针剂,其治疗有效率为 50% ,患者痊愈者占 75% .而实验组患者在基础疗法上进行穴位针灸治疗,其有效率高达 100%,痊愈患者占87. 50%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对照组疗效不佳,中医针灸治疗效果相对比较有优势,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1:

  3. 讨论。

  呃逆在民间被称为打嗝,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通常情况下呃逆不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然而,一旦呃逆持续发作,且其持续时间超过48h,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并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西医认为,呃逆的发病原因与膈肌痉挛有关,临床上一些胃肠神经官能症都会了引发呃逆,其中常见的有脑血管疾、尿毒症以及胃炎与胃扩张等。西药主要依靠对患者体内电解质平衡状况进行调节,或者使用肌松药与抗抑郁药对患者治疗,然而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肝脾不和,则容易引发呃逆。所以对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应使用疏肝理气的方法[4].对患者中脘部位进行取穴,调整患者气血,纾解患者肝郁,理顺患者肠胃,从而使患者呃逆现象得到消除。另外,体针的取穴主要有足三里、三阴交以及膈俞等,其中中脘穴与足三里对胃经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膈俞穴针灸能够调理患者气血,并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同时还具有合营养血的功效。

  本次实验采用中医针灸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辩证治疗。通过观察发现导致患者出现呃逆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下述几种,分别是胃气夹膈气上逆、脾肾阳虚、胃阴不足等,另外患者饮食不当,情志不知也会产生呃逆。故而本次试验对足三里、公孙、中脘以及翳风等主穴进行针灸,其中翳风穴作为治疗呃逆的经验穴位,可通过对三焦之气的疏通,来缓解膈神经以及迷走神经的痉挛情况。而为了达到和胃降逆的效果,故而对中脘穴进行针灸。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虚,升清降浊的功能,对其针灸能够有效的缓解膈肌痉挛症状,同时,对于胃、心、胸部的疾病,都可以针灸内关穴与公孙穴来治疗。患者如若脾肾阳虚,则需要对膈俞、气海与膻中穴进行补针,而患者如果情志不畅较为严重的话,则需要对其内庭、太冲等穴位行泻法针灸。

  穿刺过程中,需要注意刺针手法的灵活性,对穴位进行刺激则需通过缓慢捻推的方式进行,下针时,防止出现狠插或者提拉的情况。患者接受针灸前,需要对其身体状况做好调理,并充分安抚患者,防止由于精神过度紧张而影响针灸效果。本次实验中,接受针灸的患者选择卧位,方便选穴取穴。

  本次实验中,对照组仅进行基础治疗,其治疗有效率为 75%,患者中50% 获得痊愈,而实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其治疗有效率为 100%,获得痊愈的患者占 87. 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综上所述,在顽固性呃逆的治疗中,使用穴位针灸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痛苦程度,促进患者康复速度,并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中适宜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毛磊 .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7( 63) :3152 -3153.

  [2] 员珊,王珩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 2) :115 -116.

  [3] 杨侬娟 . 44 例顽固性呃逆的中医针灸治疗临床分析[J]. 健康导报: 医学版,2014,11( 3) :52 -52.

  [4] 汤国娟,叶玲 . 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 61 例临床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3,7( 45) :525 -52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