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原理论文-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23 共8619字
  论文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同时我们要理解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内涵,需全面把握其适用的范围和限制条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必须从其本的理论条件范围内去坚持和发展。
 
  论文关键字: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评价。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但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就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二)西方社会的批判与误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以后,不断地有很多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误解并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西方经济学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
 
  1、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个“不必要的弯路”,主张以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分析和效用分析代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萨谬尔森还提出:劳动价值分析仅仅使用于物物交换的简单经济,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价值的分析已经不适用了,因为,这时土地和资本都将参与收入分配,价值和价格不成比例。因此,必须抛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了;
 
  2、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教授扬?斯蒂德曼坚持在联合生产条件下,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会造成负劳动价值和负剩余价值的价值不一致的情形,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联合生产中的价值决定问题,所以,必须抛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3、以英国经济学家乔弗?霍奇森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并不是价值的唯一来源,各种生产要素都是价值的来源,不能把价值仅仅归结于劳动,特别是在自动化部门,劳动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只起到极其次要的作用,不能根据劳动来确定商品价值;(三)我国的主流观点。
 
  当前,我国理论界在学习、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探索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3种主流观点: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论证的是商品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规律,我国当前仍处在商品社会阶段,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完全适用于今天,它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劳动划分、劳动阶层划分、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马克思早已做出了明确回答或已经预见了其发展趋势;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源于对150年前的资本主义的分析,而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又要根据新的实际,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革命的”、“批判的”理论,不等于也不能替代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我们有必要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设的”劳动价值论。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逻辑紧密、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1、价值实体,也就是劳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二因素理论指的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学说中,马克思强调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属性。
 
  2、价值量的尺度,就是劳动时间。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指出:“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化找里面。”既然商品具有价值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那么它的价值量就只能有体现或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于是便产生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等计量单位。
 
  3、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等几个发展阶段。马克思详尽的研究了价值形式怎样从简单形式到扩大形式,又到一般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的逻辑过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本质。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研究的方法是运用抽象方法、科学的叙述方法的起点上经过科学的抽象以后的起点,而不是没有经过抽象的“实在”和“具体”.在这里,他指出,揭示价值本质必须运用抽象方法。劳动价值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厦的基石和理论体系的起点,当然是科学抽象的产物。
 
  (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1、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两种形态,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
 
  2、抽象劳动内在的属性是生产商品过程中人类脑力或体力的支出(人类的一般劳动),其外在的属性则是生产商品创造价值的劳动,其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则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经济特征。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状态下,劳动产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时代,也就是生产一个使用物品耗费的劳动表现为该物的“对象的”属性,即它的价值的时代,才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
 
  3、抽象劳动内化为商品的价值,外化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述:“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这种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平等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正是以抽象劳动为内核。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内涵。
 
  (一)理论科学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从根本上论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谁创造了社会剩余劳动和谁占有了社会剩余劳动的理论。提出了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生产资料不创造价值,只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物质条件,价值是从社会角度对单个商品生产者所作出的评价,是单个商品生产者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转化形式,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价值的创造、实现和分配分别发生在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
 
  (二)理论发展性。
 
  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根据当时实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揭示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基本矛盾。从恩格斯到列宁的对垄断价格和价值规律的新作用作了创新性的研究,再到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价值规律作用问题的论述,都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新的挑战,因此必须扩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在坚持的基础上继承、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现实批判性。
 
  马克思之所以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剩余价值理论,主要是为了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如何利用资本来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秘密,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以此来唤醒、鼓动、武装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拿起批判的武器,起来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埋葬资本主义。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相比,当今运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植人了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因素,但却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当前我国在经济领域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资本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对待资本文明仍然需要有批判的眼光,努力减少其负面作用,防止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各种社会异化现象: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加剧;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沦为经济动物,少数人无节制地追求财富,更多的人只是维持动物式的个人生存;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形成社会上每个人同其他人的分离和格格不人,彼此作为异己者相互对立;科学技术的异化,科技进步反而使得人的生命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造成人类不断地丧失“精神家园”和“生态家园”.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现实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它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我们也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仍是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宝。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也揭示了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带有一般性的规律。因此,对于我们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面临的情况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面临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结合新时期新形势下实践运用,作出客观正确的回答。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使劳动的方式和内容、劳动结构、社会分工、价值的形成及其向价格的转化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来与时俱进地看待马克思主义,要努力把握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注重研究客观实际,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二)对于扩大劳动者范围,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添更多生力军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五一劳动奖章”一直是公有制单位劳动者的“专利”.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工作的人不是“劳动者”,但他们没有资格参与中国劳动者最高荣誉评选却是事实。时代在发展,我国的“劳动者”结构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比例已经大大增加,而且仍在大幅度增加着。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并以依法纳税的方式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因此,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界定劳动者的涵义,将新社会阶层人员也认定为劳动者,这对于鼓励新社会阶层人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增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设生力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于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发展科技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生产劳动由过去的体力劳动为主逐步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也趋向白领化、知识化、技能化。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评价科技工作的贡献,即要考虑它作为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更要考虑它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应根据这两方面的贡献给予较高的报酬。因此科学认识科技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为社会主义科技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对于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产业。它包括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社会服务等行业,是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劳务的需求。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刻揭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为我们科学地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五)有利于巩固以经济公正为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剥削劳动的事实,认为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而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提出了在公有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来尊重劳动、鼓励劳动。任何社会形态的主流价值根基都应该确立“劳动优先”的价值取向,让劳动者在整个社会中享有其创造的财富。“劳动优先”的价值取向不仅能够增强劳动者的凝聚力,更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
 
  (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理论源泉。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经受住了理论与实践的洗礼,它的科学性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丧失。
 
  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在计量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时,并不是以劳动量的自然的、绝对的尺度即时间作为标准,而是必须采用价值形式,即劳动时间仍然是商品的内在尺度。
 
  3、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这二重性仍然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的,价值规律同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生的变化,不仅不会影响劳动价值论的应用,而且还为劳动价值论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崇高的历史地位,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但任何先进的科学理论,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科学的理论,必须结合新情况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永不枯竭的理论之源。
 
  (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晶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超额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因此,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在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的作用下,必然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并按高于个别价值或按高于个别价值但低于社会价值的价格销售商品,企业因此就会获得超额价值。其结果,不仅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而且也增大了全社会的价值总量,即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影响和制约着收入分配制度。
 
  劳动价值论不是收入分配制度的直接依据,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但价值分配的对象就是劳动所创造整理的价值,价值生产是进行价值分配的前提,价值规模的大小、数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收入的分配方式和水平。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因此,收入分配制度的确立,理应以维护创造价值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凸显价值创造者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应有位置。劳动者不仅有权凭借劳动力所有权获得必要的产品,而且还有权参与剩余产品的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须始终以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整体利益为核心。
 
  3、宏观经济调控是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的有计划按比例生产是商品价值得以实现的条件,商品必须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才能实现其价值。尽管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所反映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不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仍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仍然起作用。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会出现失灵现象。政府必须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运用财政、货币等手段对国民经济从总量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和引导,以期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有计划按比例生产,合理调整利益格局,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八)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创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基石。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特质在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并没有改变,其主要表现:
 
  1、马克思关于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源泉及价值量的决定等问题的论述,为创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的价值理论。
 
  2、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和货币起源及本质的分析,是从经济制度演变发展中揭示人们相互经济关系运动的变化,价值以及价值形式,交换以及货币等,只是人们的经济关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特定的方式。这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逻辑主线。
 
  3、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唯一源泉的思想,确立了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是劳动者生存与发展正义诉求的理论表现,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维护能够最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公平、正义、合理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奠定了基础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原创理论的科学性,而且更在于随着时代的变化对其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创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要在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使传统政治经济学转化为能够正确反映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可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是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厦的科学基石。
 
  五、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限制。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对象限制。
 
  理论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应答。研究对象包括对象之间的范围、内在的关系和逻辑可能性空间。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将其称之为“问题框架”,它指由一系列问题结合起来构成的特定的问题结构或问题体系。经济理论只不过是用来说明和解释某一研究对象的简单或理想化的“模型”.不同的经济理论也就构成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回答。所以必须梳理价值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深层结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内在联系,就构成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或“问题框架”.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概念”限制。
 
  1、价值是社会关系范畴,而不是物自身的不变的“实体”范畴或“属性”范畴。马克思明确反对把价值看作是绝对东西,看作物的属性的作法。
 
  2、价值是社会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或私人劳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环节而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移。劳动交换和劳动社会化是价值的本质。
 
  3、价值是衡量社会劳动的尺度,只是财富的一种形式,而不是财富本身。
 
  4、价值既是一种矛盾关系,又是解决矛盾的中介手段。商品生产中包含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价值产生的内在根源。商品在物物交换过程遇到的困难是这些矛盾的直观表现。
 
  5、劳动力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特殊形式,与商品价值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脱离劳动力价值论这一特殊形式,所以根本无法理解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利润的实质,无法解释剩余价值对于价值规律的反常或背离。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方向限制。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商品交换的理论,不能作为财富分配的惟一的理论依据。因为物质财富分配的具体方式有不同的制约条件。
 
  2、,资本、土地以及机器设备等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价值的概念。如果把“价值等同于物质财富或使用价值”,这里毫无疑问,自然资源、自然工具、人造工具都是人在劳动中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的辅助条件,是财富的源泉。
 
  3、科技、知识、信息等脑力劳动要素、劳动产品及恼力劳动本身创造价值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创造和增进财富的决定性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巨大的无形资源,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结束语。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提出完成的。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真理性不断的被实践所检验。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如何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深入值得研讨的现实意义。但是马克思虽然十分了解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的作用,但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劳动的分析,基本上舍弃了国际市场的作用。时代飞速发展,我们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化促使生产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大大增强。我们必须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张燕喜石霞著[4]《资本论》(选编本)。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编选。
  [5]《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张雷声著。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