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在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上的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05 共532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策略探析
【第一章】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困境研究绪论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在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上的意义
【第三章】农民工人力资本状况对市民化的影响
【第四章】农民工人力资本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方案研究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在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上的意义
  
  伴随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学家们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和论述越来越多。大体上可以从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与西方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两个方面来进行梳理。
  
  (一)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
  
  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论述过人力资本问题,但是在他的着作中有大量关于人力资本方面的思想和观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不同于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着作中关于人力资本思想的阐述目的和方法与西方经济学家大不一样。然而,作为理论研究,如果撇开理论背后的立场问题的话,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的许多思想和观点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第一, 马克思对于劳动力价值的认识和人力资本有相通之处。马克思将劳动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①。由于这个定义和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对于人力资本的定义相似,我国一些学者将马克思论述的“劳动力”和舒尔茨等人定义的“人力资本”等同,②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简单的等同,认为马克思的人力资本理论并不存在③,还有学者认为对劳动者所进行的任何投资都是内含在劳动者体内的,所谓的“人力资本”概念在劳动过程之外并不存在。④本文认为不能简单地从定义的角度将两者等同,可以从两者的本质特征发现相似之处。首先,马克思强调劳动力在创造价值中的决定性作用,他指出,“当劳动通过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的运动的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
  
  这与西方经济学家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一致。其次,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提到,“劳动力只有在它会把生产资料当作资本来保存,把自身的价值当作资本再生产出来,并且以无酬劳动提供追加资本的源泉的情况下,才能够卖出去。”
  
  这里,马克思其实也提到了劳动力由于自身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而具有资本增殖的意义,在论述机器和大工业时也提到了这一点,马克思指出:“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智力转化为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是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完成的。”
  
  因为劳动力在生产出维持自身生存所需价值的同时,还能够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只是增殖的部分被资本家所拿走了。但是同时,马克思反对简单地将劳动力与资本等同,他指出,“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财产(它将不断自行更新,自行再生产),而不是他的资本。劳动力是他为了生存而能够不断出卖和必须不断出卖的惟一商品,它只有到了买者即资本家手中,才作为资本(可变资本)起作用。”这是因为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分析方法不同所致。
  
  第二, 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的思想说明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在这里,复杂劳动“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取决于一般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这种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以及和它有关的其他一切科学的发展,又和物质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在生产中能够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同时马克思也认为复杂劳动能够创造出比社会平均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比社会的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对象化为较多地价值。”
  
  第三,马克思关于劳动力自由支配的论述蕴含着人力资本产权的思想。“劳动力占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劳动者。”“他必须始终让买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内暂时支配他的劳动力,消费他的劳动力,就是说,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①这些论述蕴含了人力资本产权中的所有权、支配权思想。
  
  第四, 马克思关于教育培训的论述,对于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在分析机器和大工业时提到,一方面“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另一方面“大工业在它的资本主义形式上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专业”②;工人要适应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就要使自身实现多方面的发展,即“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③。否则,大工业就会 “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④。所以工人只有接受教育培训才能避免被解雇的风险,马克思多次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更是指出“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⑥同时,马克思在论述工资的国民差异时,提到决定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因素中就包括“工人的教育费用”、“劳动的外延量和内涵量”⑦。 马克思还提到教育费用和劳动复杂程度密切相关的问题,“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
  
  (二)西方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
  
  1.早期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本思想
  
  在早期的经济学家中,亚当·斯密的思想中透露着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
  
  在其名着《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不但承认了劳动者自身有用才能的凝结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也认识到技能知识能够创造财富,而技能知识要靠教育、边干边学等方式来获取。随后,萨伊在批判继承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位一体”公式,萨伊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的,并且按照他们各自创造价值的大小,分别获得工资、利息和地租。萨伊通过否定剥削本质来为资产阶级辩护的同时,也极力肯定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此后,约翰·穆勒提出通过教育能够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从而增加国民财富。马歇尔在其着作中指出了在生产中,人的创造才能可以对物质产生替代作用,进而强调了要加强对人本身的投资。
  
  然而,早期经济学家对于人力资本的思想不是一贯和系统的,论述也比较零散。真正系统提出人力资本思想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而后贝克尔、明塞尔又从不同角度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构建起了人力资本的理论大厦。本文将简要地梳理这三位经济学家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
  
  2.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20 世纪 50 年代,舒尔茨在对美国农业经济问题的长期研究中发现,促进美国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物质方面的投入,而是农业劳动力自身能力的提高。他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本书研究的中心论点,是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①在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舒尔茨发表了《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他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明确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以及这种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的提升带来的财富的增加要远远高于物质资本所带来的,他指出“改进穷人的福利之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②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要靠教育、健康、在职培训和劳动力迁移等方面的投入才能够获得,并且特别强调了教育对于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
  
  3.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贝克尔长期致力于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人类行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进行了细化,为个体提升人力资本的意义、所需费用的多少以及如何支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贝克尔指出一切投资活动,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投资活动的收益率都是相等的,即人力资本的投资的边际收入等于投资的边际成本。在人力资本的提升方面,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是贝克尔理论着述中贯彻始终的主线。贝克尔强调了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作用,其中着重剖析了在职培训的方式、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贝克尔还将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在解释企业为什么愿意牺牲即期收入而进行培训时,他指出:“培训会降低现期收入,并提高现期支出,但是,如果它可以大幅度提高未来的收益,或者大幅度降低未来的支出,企业就乐于提供这种培训。”
  
  4.明塞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明塞尔针对 20 世纪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的个人收入差距缩小的情况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接受教育、通过在职培训以及工作中经验的积累所造成人力资本提升的结果。明塞尔重点研究了人力资本对于提高工资水平、职位的升迁和职业的流动、失业的影响,他认为人力资本较高的人相对人力资本较低的人在三个方面具有优势,即“更高的工资、更高的收入和职业升级机会与更大的就业稳定性”②。他还建立了人力资本的收益率模型,说明了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越大,他的年收入就越高。此外,他还分析了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
  
  (三)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意义
  
  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起步时所产生的,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这对于我们一个追赶型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到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方面,人力资本理论至少在四个方面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指导。
  
  首先,人力资本理论为提升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提升其市民化的预期。农民工要实现向市民的转变,最大的障碍就是定居城市的经济能力不足,在农村时,住房消费可以忽略,关于食物、娱乐方面的消费都要比城市低得多;在城市务工时,开支要比在农村高,但是不需要考虑买房问题。然而,一旦要在城市实现永久性定居成为市民时,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等方面的支出则是高昂的。人力资本理论为农民工提升自身经济能力指明了方向。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可以提高其在受雇公司的工作地位和工资待遇,侯风云的研究发现,接受培训与不接受培训对外出打工收入的影响要超过25.36%;③罗锋,黄丽的研究也发现,参加 30 天以上的培训项目会使新生代农民工的非农劳动报酬上涨 11.2%;工作经验每增加 1 年,新生代农民工非农劳动报酬会上涨 8.9%.①此外,接受培训后的农民工回乡的可能性也会降低,这也有利于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
  
  其次,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对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具有指导性作用。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②当前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着人力资本收益权失灵的问题。人力资本收益权指一个人通过提升自身人力资本能够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存在着的户籍制度分割、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外在因素制约,造成农民工通过教育培训来提升人力资本所获得的收益远低于其付出的努力。这就启示我们今后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要注意解决这些外在约束问题,使农民工提升人力资本的努力能够通过公平的市场交易而获益。
  
  再次,按照舒尔茨的论述,劳动力迁移流动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但是劳动力流动效率又依赖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农民工只有通过持续地提升其自身价值而进行的迁移,才能够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迁移,实现市民化。
  
  从短期看,外出就业相对于其它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有更高的收益率,农民工刚从农村来到城市工作所获得的工资收入或经商收入显然要高于其务农收入。
  
  但是如果不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提升技能素质,而是频繁地通过在不同行业、地区、企业间实现的流动的话,将是低水平的人力资本投资,明塞尔就指出,“经常性的流动者在长期中的挣得比那些非流动者更少”,③因为频繁的工作变换会使得由工作经验积累所形成的人力资本量降低。④这对于当前农民工受培训少却频繁跳槽换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提升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市民化所需能力的形成。人力资本的提升不仅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收入,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阿玛蒂亚·森提到,即使一个人从教育培训等方面不能使收入提升,也会“在阅读、交流、辩论方面,在以更知情的方式做出选择方面,在得到别人更认真的对待方面”获益。⑤而城市则需要生活在里面的人们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王竹林、范维从人力资本能力观出发,结合农民工职业、地域、身份转移的过程性特点,将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划分为三大方面:随环境变化而进行职业转换的能力;城市生存和生活能力;城市融合能力。①人力资本的提升则能够增强一个人在这三方面的能力。同时,城市的管理者也会根据这三个方面,通过户籍、就业市场、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别政策,来甄选出适合城市定居的农民工,例如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实行的农民工落户政策,都把农民工的落户与其所接受的培训、获得的技能资格证书等挂钩。城市的市民也会对农民工是否具有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来判断他们的素质,从而决定是否接纳他们,这也决定了农民工在获得城市户口等外在条件后能否与城市原居民和谐相处、真正地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