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国防教育论文

大学生对黄岩岛事件、钓鱼岛争端的认知调查及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22 共4440字
论文摘要

  进入21世纪,海洋作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和资源宝库,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愈益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利益博弈的新舞台。海洋权益维护与争夺的斗争与较量日趋激烈。中国要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就必须在青少年中培养和加强海洋观念,重视海洋管理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然而,近年来中国的海洋权益却不断遭到严重挑战:岛屿主权被侵占,海洋资源被掠夺,航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2012年以来的中菲黄岩岛事件和中日钓鱼岛争端使中国的海权问题日益严峻。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海权意识将直接关系到海权维护的成败和海洋强国的崛起。为了了解他们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知和关心程度,笔者特意在北京市部分大学生中做了一次深入调研。此次调研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073份,回收有效问卷936份,开展课堂讨论2次,90名大学生参与讨论。调研结果基本反映了大学生对海权问题的认知现状以及高校海权问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海权问题的总体认知

  如前所述,中国的海洋权益正面临愈益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黄岩岛事件和钓鱼岛争端发生后,如何加强海权建设、有效维护海洋权益已经成为中国迫在眉睫的战略课题。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如何呢?

  在对大学生与海权问题的关系进行调查时,有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与海权问题息息相关,3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与海权问题没有多大关系,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与海权问题毫无关系。关于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如何这一问题,57%的学生认为“逐渐增强”,28%的学生认为“逐渐减弱”,15%的学生认为“和以前一样,没有什么变化”。调查结果一方面折射出当前海权争端纷繁复杂、争夺激烈,已引起了大学生们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学生海权意识日渐增强,具有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关于海权问题的基本知识,课堂讨论发现大学生存在严重的知识缺陷。比如,大多数学生对领海基线、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对于沿海国在这些海域中的权利和义务更是一无所知。再比如,虽然大学生对钓鱼岛争端较为关注,但是对于中国保钓人士为什么要勇登钓鱼岛,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海权知识背景,却没有多少学生能准确回答。问卷调查也印证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对当代中国人的海权意识进行评价时,有76%的学生认为中国人有海权意识,但是相关知识储备和行动力不足。因此,高校应结合中国日益严峻的海权问题,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海权问题的相关知识,在强化大学生海权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海权知识教育。

  围绕着中国海权的维护,调查问卷设计了一组相关问题。在对目前中国海权问题的真正威胁进行调查时,49%的学生选择了“某些国家担心并遏制中国成为强大的国家”,28%的学生选择了“中国自身重视程度不够”,23%的学生选择了“与中国存在海洋划界争议的国家”。可见,大多数学生是从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视角观察当今世界海权较量与博弈的,反映了大学生对西方国家威胁中国海权、阻滞中国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忧虑。关于中国维护海权的现状,18%的学生表示“满意”,8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大学生的态度既反映了对中国海洋权益遭受严重侵犯的客观事实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他们对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殷切期待和愿望。

  关于维护中国海权最重要的方法,39%的学生选择了“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海洋战略”,31%的学生选择了“建立强大的海军,‘拳头硬了好说话’”,26%的学生选择了“对侵害中国海权的行为,态度应更加强硬”,5%的学生选择了“确保管辖水域内的海洋资源不被掠夺”。应该看到,尽管大学生们的观点和看法并不统一,但大学生们的意见分歧却反映了其积极参与、勇于进取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意识,而且在客观上也为专业研究者和相关政府部门从中发现问题、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某种参考和依据,因而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二、大学生对黄岩岛事件、钓鱼岛争端的具体认知

  中菲黄岩岛事件和中日钓鱼岛争端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权争端日趋激烈、复杂的集中体现。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军舰企图抓扣在黄岩岛附近作业的中国渔民,遭到中国海监船的制止,随后双方发生对峙。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的“国有化”,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这两个事件对中菲、中日关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并在国际社会引发了高度关注,那么大学生是否了解和关注这些事件呢?

  他们又是如何认知并思考的呢?

  1.关于黄岩岛事件的具体认知

  大学生虽然对黄岩岛事件颇为关注,但对黄岩岛的地理位置和黄岩岛事件的来龙去脉却不甚了解。调查结果显示,有51%的学生认为黄岩岛“属于南沙群岛”,27%的学生“不知道”,10%的学生选择西沙群岛,仅有12%的学生正确选择了中沙群岛。对于黄岩岛事件的起因,68%的学生选择了“领土争端”,24%的学生选择了“渔民捕鱼”,8%的学生选择了“贸易摩擦”,可见,多数学生虽然抓住了黄岩岛事件的本质,但对于黄岩岛事件出现的具体原因并不了解。

  对于中国政府处理黄岩岛事件的政策措施,65%的学生认为“过于忍让”,34%的学生认为“得当”,1%的学生选择了“过于强硬”。而对中国捍卫黄岩岛主权的方式,39%的学生认为应该是“外交谈判”,25%的学生认为应采取“军事手段”,24%的学生选择了“经济制裁”,12%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国际法庭”解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并不满意政府在黄岩岛事件上的政策措施,对于应对黄岩岛事件的方式方法,大学生们的观点和看法复杂多元,难以形成一致意见。

  2.关于钓鱼岛争端的具体认知

  与对黄岩岛事件的认知相类似,大学生对钓鱼岛争端的相关知识也缺乏理性的了解和认知。在对钓鱼岛归属中国的可追溯历史进行调查时,有45%的学生选择了明朝,27%的学生选择了宋朝,18%的学生选择了汉朝,10%的学生选择了清朝。尽管比例较高的学生正确选择了明朝,但仍然有高达55%的学生不清楚钓鱼岛归属中国的正确历史年代。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渊源,表示“非常了解”的学生只占9%,“了解一点”的占87%,另外有4%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对于钓鱼岛的战略意义和价值,仅有15%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80%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5%的学生则表示“完全不了解”。

  同样相类似的还有大学生对中国政府处理钓鱼岛争端政策措施的态度以及关于钓鱼岛争端解决方式的多样化观点和意见。对于中国政府处理钓鱼岛争端的方法,54%的学生认为“一般”,3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13%的学生表示“满意”,还有1%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对于解决钓鱼岛争端的方式,44%的学生认为应该通过“外交谈判”,31%的学生选择了“军事手段”,10%的学生认为应该“抵制日货”,另有1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和分析,至少有两个发现值得关注,一是虽然大学生对中国海权问题高度关注并持有独立见解,但具体而系统的海权知识却较为缺乏。二是大学生并不完全认同中国政府处理海权问题的政策措施,对如何应对海权问题无法达成共识。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海权知识和中国海权战略(或政策)教育,增进大学生对中国海权政策措施的具体认知和理解,努力赢得大学生对中国海权外交的拥护和支持。

  三、建议与对策

  一般而言,大学生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接受海权问题教育,毫无疑问高校应该是大学生海权问题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权问题教育应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且应该从教育内容到教育途径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机制。应当如何加强高校海权问题的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教育观念:树立大学生海权问题教育的战略地位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维护中国海权、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海权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和命运。高校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重新审视教育对于海权维护的重要意义,将教育视为国家综合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海权竞争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高度,切实重视对大学生的海权问题教育。

  2.教育内容:搭建大学生海权问题教育的内容体系

  (1)海洋领土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海洋国土对国家强盛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国际法对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有关规定以及中国海洋领土被侵犯的严峻现实。

  (2)海洋安全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临海国家国防的一般内容,认识到中国近代海权意识落后导致中国蒙受屈辱以及中国现阶段海防的主要任务。(3)海洋经济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了解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以及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和发展战略。(4)海洋外交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海洋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认识到现阶段国际海权争端的复杂形势以及现阶段中国海洋外交的政策目标、具体内容和实现方略。

  3.教育途径:构建大学生海权问题教育的有效机制

  大学生海权问题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性、战略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高校要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高度,着力构建大学生海权问题教育的长效机制。第一,渗透于“两课”教学。“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结合“两课”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将海权问题教育渗透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海权问题的基本常识和最新进展,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历史回顾与现实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第二,渗透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海权问题教育不但应贯彻于“两课”课堂教学,而且还应该将其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以拓展和深化。

  为此,高校应结合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等特点,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其进行海权问题教育。比如,组织班级间或院系间的辩论会,聘请有声望的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编辑维护海权的宣传册,举办图片展览和宣传板报,播放相关教育影片以及鼓励大学生参加其自发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等。第三,渗透于大学生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中。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应将大学生军训和国防教育视为对其进行海权问题教育的一个开端和切入点,要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海权问题教育,使刚入学的大学生对海权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以后系统的海权问题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2]***:《***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载《人民日报》,2013年8月1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