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中“比”字句的偏误分析

时间:2014-11-10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4428字
论文摘要

  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比如民族学生在学习“比”字句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误的情况。然而“学习者的偏误是很有意义的,这些偏误向研究者提供了语言习得的可研究性,揭示了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程序”。

  一、汉语教学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汉语教学,是指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它的对象是中国少数民族学生。对他们而言,他们有自己的本族语,汉语又是他们的族际通用语,不能说是外语,只能说是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简称汉语教学。

  二、偏误分析理论介绍

  (一)偏误分析的定义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观察、分析和分类,从而了解学习者本身的语言习得障碍,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二)偏误分析的产生

  从上世纪 60 年代末到现在,很多研究者认为偏误分析主要涉及来自母语干扰的语际分析、来自目的语干扰的语内分析、交际中的社会语言环境、心理及认知策略,以及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

  (三)偏误分析的步骤

  偏误分析理论学者各抒己见,笔者认为 Cor-der 的偏误分析的步骤最为合理,其分析步骤分为:

  ⒈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⒉学习者偏误的鉴别;⒊学习者偏误的描写;⒋学习者偏误的评价。

  (四)偏误分析的意义

  偏误分析能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有助于对中介语的研究。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中介语获得的心理过程方面的信息,提供有用的线索来帮助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利用各种策略来简化学习任务和完成交际活动的。

  三、“比”字句的偏误分析

  笔者通过对我校民族学生的作业、作文等语料的研究,发现民族学生习得汉语时常出现的错误句型是“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有”字句、“是”字句、存现句、连动句、兼语句、双宾语句、“是……的”等。在这些句型中,“比”字句的出错频率相比“是……的”句型不是很高,但是“比”字偏误句所占的比例非常高。

  (一)“比”字句的偏误类型

  一般来说,现代汉语“比”字句都表示“谓词赋予两个同类事物在某一共同属性上呈现量级差异”,典型的“比”字句还有差比的语义特征。

  从语义上看,“比”字句包含六个成分:比较主体、比较客体、比较点、比较词“比”字、比较属性和比较量差。在这六个成分中,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统称为比较项,比较属性和比较量差组成比较结论项。因此,本文将从“比”字句的比较项“A”与“B”、结论项“C”以及比较点三个方面对“比”字句的偏误类型进行考察(例句来自民族学生作业、作文等语料)。

  1. 较项“A”与“B”的偏误

  1. 1 遗漏

  比较项“A”中心语的遗漏。例 1 艾力比巴特的个子高。这个例句中的比较点为“个子”,而“艾力”与“巴特的个子”没有可比性,因此不能将比较项“A”中的“个子”遗漏。

  比较项“B”中助词“的”的遗漏。例 2 红色的衣服比蓝色好看。在这个例句中,两个比较项分别为“红色的衣服”和“蓝色”,一个表示物体,一个表示色彩,并不是在某一共同属性上呈现量级差异,因此没有可比性。应该在比较项“蓝色”后面加上结构助词“的”。

  1. 2 错序。例 3 放假回家的时候,我发现它比以前现在胖得多。这个例句中的错序主要发生在比较项与比较标志“比”之间。例句中的“现在”应该放在“比”的前面。

  1. 3 比较项“A”与“B”的搭配偏误。例 4 因为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能比艾山经过的多。

  这个例句中“比”字句的比较项“A”与“B”存在着搭配的偏误。“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艾山经过的”都不存在共同的属性,是不具有相比性的两个事物,因此不能用“比”字句。

  2. 结论项“C”的偏误

  2. 1 遗漏

  例 5 近些年来,我也觉得古丽的收入比不买热木收入。

  例 6 研究表明被动吸烟比主动吸烟危害,所以谁也不应该让别人被动吸烟。

  上述例句都缺少谓语中心语,导致遗漏比较结果的情况发生。因此例 5 和例 6 中可依次加上谓语中心语“高”、“大”,这样句子的语义和结构就完整了。

  2. 2 误用

  谓语中心语的误用。例 7 在我小时候,父母经常跟我说“做有理的人比学校的成绩重要的”。在这里应将“重要的”“的”字去掉,因为句子缺少一个谓语中心语。

  副词误用,如:

  例 8 比如在农村也是“代沟”问题也很严重,尤其是这几年内爸妈对孩子们的教育花的钱比过去非常多。

  例 9 我取得成绩比一些同学最高。

  例10 虽然艾山的个子比较朋友们都矮,但是他每天让朋友们集合在他家院子里开始玩。

  例8 的“非常”可以改为“还”或“更”;例9 中的“最”应改为“更”;例 10 中的“较”应去掉。因为“比”字句结论项“C”中的副词只能是一少部分相对程度副词,如“更”、“还”等,绝对程度副词“很、非常”等是不能进入到“比”字句中的。

  补语的误用。例 11 我比艾则孜胖得很。

  例 12 我们家比别的巴特家穷得很。

  例 13 我到农村买东西的时候才发现,农村的商品比城市的有点儿贵。

  例句 11、12 中的“得很”应改为“得多”,因为这说明两个比较主体之间的差异。例 13 中的“有点儿”改为“一些”,将“一些”放在“贵”的后面更恰当。

  2. 3 错序

  结论项 C 的错位。例 14 艾山早回家比阿里木。例句中的“早回家”应移到“比阿里木”之后。补语错序。例 15 我同学的考试成绩比我高 10 分多。

  例 16 姐姐比哥哥二岁小。

  例句 15、16 中的错误均属于数量补语的错序,数量短语应放在形容词后面作补语,而不应该放在形容词前面。因此,例句中的“10 分”应放在“多”之后,并且去掉“高”;“二岁”放在“小”之后。

  3.“比”字的偏误

  3. 1 不该用“比”字而误用,如:

  例 17 今年玉石的价格比去年的二倍。

  例 18 近来,艾力是负责一个单位的 MHK 考试的工作,从考试成绩上,我们发现拿到三级甲等的比拿到三级乙等的是有差别的。

  例 19 南疆比北疆的南边,气温高。

  例句 17 中的“比”应改为“是”;例句 18 中的“比”应改为“与、和”等连词;例句19 中的“比”应改为介词“在”。

  (2)“比”字的赘余。例 20 现在农村发展很快,变的很清洁,而且比青年的犯罪也少了。

  上述例句中并没有表达对两种不同事物特性进行比较的含义,所以要将“比”字句去掉。

  (3)“比”字的遗漏。例 21 我觉得瘦一点胖一点好。

  例 22 演讲时,我觉得我演讲的古丽好。

  例句 21 中应在“点”后加上“比”;例句 22 中要在“演讲的”之后加“比”。

  (二)“比”字句偏误原因

  刘询的《第二语言教学概论》及周小兵先生的《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中阐述了偏误原因分析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从第二语言习得角度看,只有了解偏误来源,才能真正把握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Selinker(1974)的 5 项中介语中所反映的学习策略,这些策略也可以当做产生偏误的渊源。第一是母语负迁移,第二是泛用语言规则,第三是教学误导,第四是学习者自己采用了不适合语言习得的策略,第五是所用的语言交流策略不得体。

  本文主要结合 Selinker 的理论以及参考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民族学生在学习“比”字句时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负迁移、目的语的语法规则泛化、回避难点、教学顺序安排不当以及教学误导。

  1. 负迁移

  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通常会产生语言迁移的现象。所谓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

  迁移类型有可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一般来说,负迁移的现象多发生在学习者学习的初期阶段。通过对语料分析,我们发现民族学生在学习“比”字句的时候,受母语的影响,出现了负迁移的现象。如民族学生通常在“比”字句的前面加上“很”等程度副词,出现这样的偏误是因为民族学生的语言系统中也存在副词修饰形容词的情况。

  2. 目的语语法规则的泛化

  从事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者都知道,受母语的影响,习惯性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例如民族学生在学习形容词时,知道了汉语形容词的语法特点之一是在形容词前面可以加上程度副词“很”之后,在学习以形容词的“比”字句的谓语中心语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加上程度副词“很、非常、太、十分”等。我们在研究民族学生的语料时就发现了大量的错误例子,如例 23 我们的作业比他的很多。

  例 24 艾力比亚森十分熟悉和田。

  “很、非常、太、十分”等是绝对程度副词,而像这类绝对程度副词是不能出现在“比”字句中的,否则为错句,只有个别相对程度副词能出现在“比”字句中,如:“还、更、越发”。

  3. 回避重难点

  对民族学生有关“比”字句的语料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偏误,如:

  例 25 进几年来,大家也觉得有些运动员的收入比一般的商人收入。

  例 26 抽烟者比不抽烟者吐痰。

  例27 研究表明被动吸烟比主动吸烟危害,因此谁也不应该让别人被动吸烟。

  这三个例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谓语中心语残缺,正确的应是“比一般的商人收入高”、“比不抽烟者吐痰多”、“主动吸烟危害大”。这典型的对实词运用的回避现象。“比”字是“比”字句形式上的标志,一个完整的“比”字句一定要有比较词“比”的存在。然而在民族学生的“比”字句语料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对介词“比”运用的回避情况。

  例 28 父母是启蒙老师,没有什么老师更重要。

  这例句中缺少比较词“比”,民族学生知道应该运用“比”字句来表达事物的程度或是数量上的差异,但不知道“比”字应放在何处,所以就出现了对这一难点的回避。正确的是“没有什么比老师更重要”。

  4. 教学顺序混乱

  由于“比”字句的比较项、结论项的成分比较复杂,因此“比”字句包含的句型很多。在遇到“比”字句时,有的教师一味地照搬教材对“比”字句的设计进行教学而忽略“比”字句教学应有一定顺序的规律。例如有的老师在教授“A 比 BC(形容词)”后立刻讲授“A 比 B +‘还/更’+ C(形容词)”,虽然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两种句型,但是却不明白这两种句型在语义和语用上有什么区别,这就会造成民族学生乱用形容词前加“还/更”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有些句型的语义和语用条件比较复杂,使用时有一定的语境条件限制。所以,在对“比”字句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不考虑教学顺序的问题,原则上要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教学,先教授民族学生容易接受不易发生偏误的句式进行教学。

  5. 教学误导

  在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即是策划者又是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技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比如有的教师在讲解“比”字句时,将精力过多地放在“比”字句各成分的语法规则讲解上及语法描写,从而忽略语义和语用的条件限制。因此,有的民族学生在“比”字句的学习时会造出很多符合语法规则但不符合语义和语用的例子,如“写字比苹果还多”、“妹妹比我大三岁”等。还有个别教师在教授“比”字句时只是进行机械的练习,而缺乏语言环境的交际练习,这就导致民族学生难以灵活运用“比”字句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珣.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2]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斌.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胡斌彬. 现代汉语“比”字句研究[D]. 2005 年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游舒.“比”字句结论项的结构及度量考察[D].2002 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7]管志斌. 现代汉语“比”字句的句式语义特征[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8]周小兵.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M]. 北京语言出版社,2007.
  [9]温晓虹. 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张海燕、刘荣.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极其对策[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 (5).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