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度

时间:2014-11-10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4180字
论文摘要

  一、引 言

  目的论从引进中国到发展落根已近 20 年,不少中国学者借鉴它对中国现有的翻译现象或翻译作品进行解释或批评,成为翻译批评研究的新视角.然而,译界也有人对目的论的适用范围提出争议.在批评的声音中颇具代表性的是: 这种理论对文学翻译不起作用,因为文学作品和它们的译着没有目的可言[1].

  另一方面,支持目的论适用于文学翻译的学者们也在此领域进行不懈的探讨.陈刚[2]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其题材和体裁为何,都是作者创作行为的结果,而行为总是以某种目的为指导的,所以就文学翻译( 如诗歌翻译) 而言,功能派理论是可以用来指导解决翻译中的困惑或难题的.

  也许,对目的论运用于文学翻译研究的全盘接受及全盘否定都有些极端化倾向.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种特殊类型,目的论对其翻译的运用同样值得研究.本文先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现状做一描述性分析研究,继以重点讨论并阐明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运用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以期引起广大翻译理论研究者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者的兴趣与重视,使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相宜并行.

  二、儿童文学翻译及研究现状

  外国儿童文学自从晚清正式译介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几个阶段的翻译目的与策略的变迁.首先是新知识分子进行文学改革的手段,后来成为教育儿童的工具,最后才重视文本的自身功能及特殊读者群,回归儿童文学本身的文学审美价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翻译.今天,儿童文学的翻译蓬勃发展,表明儿童及其阅读需要受到重视.然而,这种翻译热潮的背后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复译本泛滥,且翻译粗糙,质量低劣[3].其次,一些颇受小读者欢迎的经典名着来到中国却引不起儿童的兴趣; 再次,流行的儿童作品掺杂着一些不安全的意识,缺少文学价值,例如让儿童痴迷的一些日本动画.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诸多因素,其中不乏翻译主体的动机、目的和翻译策略有失恰当等因素.

  目前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除集中于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史及个别儿童文学翻译家,还借助一些翻译理论及文学文化理论等进行研究.目的论作为当今世界颇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自然也被"拿来"指导儿童文学翻译,分析翻译现象.然而,儿童文学因其不同于大众文学的文本特殊性及读者的相对固定和稳定性,在运用目的论进行翻译研究时,更要关注理论的适用范围及指导方法.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功能主义目的论在多大程度上、在哪些方面能够有效地解释和指导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从而进一步规范翻译质量,对儿童负责.

  三、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度

  1. 目的论

  Skopos 源于希腊语,意为目的( purpose) ,翻译功能主义目的论( Skopostheory) 认为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翻译领域中存在三个可能的目的: 译者的一般目的( 谋生) 、译文文本的目的( 如指导读者) 和采取某种翻译策略或方法的特殊目的( 如字面翻译是为展示原语言的结构特性) .目的论中的"目的"通常指第二种.目的论认为翻译的三个原则: 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及目的原则中,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而它们都服从于目的原则.

  2. 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的适用度

  功能派理论采用的是从心理世界的维度,即从译者的翻译目的入手考察翻译行为.他们将翻译理解为目的行为,即行为者( 译者) 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或一种理想的状态,受目的原则的导引,在不同的行为可能性之间做出行为决定.目的往往与手段的选择密不可分.功能派从译者( 行为者)的翻译目的出发,找出比较适用于不同文化社群的翻译惯例,建立了目的/功能的翻译方法和评价标准,概括起来就是"目的决定手段".该派理论跳出传统学者对语言层面的对等与不对等的纠缠旋涡,颠覆了"文本中心论",无疑成为翻译批评研究的新视角.在此意义上,目的论可以直接"拿来"对儿童文学同一源语文本的多译本进行分析描述,通过考察每种译本产生的历史背景、翻译目的、译本特征及社会功能,阐释译本的文化地位.也可用于对特定历史时段的儿童文学翻译现象的探讨,以译者、译文文本以及译文读者群为导向,着重探讨译本与政治、历史、经济和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各种客观因素对译者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的影响,译文对译入语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文化规范的作用,以及儿童读者对译本的接受情况等.如对特定历史时段的翻译作品( 晚清时期、五四时期、抗战时期等) 和译者( 鲁迅、周作人、茅盾等) 的研究,以目的论为指导的描述性研究方法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目前在儿童文学翻译领域中使用较广.

  3. 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质量评估的不适用

  翻译批评和翻译质量评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为并列而非包含关系.前者重在描述,后者重在判定.翻译质量评估是在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标准指导下,对译文的效度和信度的衡定[5].目的论认为,如果译作是充分实现了目的的话,那么译作就是好的[6].但并没有讲清楚翻译到底怎样才算是充分实现了目标[7].有学者指出,按照目的论的逻辑,译者对翻译目的的具体形态起决定作用,译者是为翻译制定标准的人,同时又是完成这个标准的人[8].这样就等于自说自话,是对译文质量评估实践的无作为.另一方面,目的论派学者认为,"好"的翻译就是比较能实现功能的或者"符合目的"的翻译,因此将翻译标准建立在译者的意图和预期的译本功能之上,把主体的翻译动机和目的作为衡量翻译质量的首要标准.在儿童文学翻译质量评估中,当"目的决定手段"成了批评者"公平评价"各种译文的根据时,会导致以下问题: 其一,在某些文本的翻译中,译文文本担负的预期功能( aim) 与其实际功能 ( function) 可能产生矛盾,即翻译行为者采取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阻碍了其翻译目的的实现.例如,有些翻译者在选择翻译儿童文学文本时,目的是让译文文本充当教育儿童的手段或工具,因而语言风格充满说教训诫意味,缺乏童趣,译文文本得不到小读者的欣然接受,结果让文本担负的教育儿童的目的很大程度上被抹杀.其二,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翻译者由于各种目的对原文进行的改编有可能会抹杀原文本的文学价值.例如,晚清时期翻译儿童文学的目的在于"铸造未来国民",在翻译选材中以启蒙、教化和激励儿童奋发图强为主,对儿童是否能够接受并未过多考虑; 而以"改译、增删原着"为主的"豪杰式"翻译方法,也使作品的儿童性和艺术审美价值近乎流失.这样的翻译纵使在某种程度上被作为工具实现了其在当时译入语社会中的社会价值,但作品无法满足小读者的审美需求,对我国当代的儿童文学创作来说,也无任何借鉴之处,何谈为高质量的儿童文学翻译? 其三,当翻译目的与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一致时,目的论被释意为"目的决定方法",但是当翻译目的与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冲突时,目的论就会被释意为"结果决定手段",那么将会产生无限制的译文出现,势必会给翻译质量评价带来危险倾向.其四,由于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在时刻影响着翻译界,"功利性"的翻译目的也会引起翻译质量的下降,这也许就是导致前文中提到的儿童文学译本重复泛滥且质量低下的一个隐含因素.

  总之,目的论因其夸大了翻译中的主观因素,忽略了文本客观因素及儿童文学的特定读者,可能使译者沦为庸俗的功利主义者或使译文丧失文本本身具有的确定性和文学价值,最终导致儿童文学翻译质量下降及质量评价标准的混乱,所以不宜用作翻译质量评估的标准.

  4. 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指导的运用原则

  文学的模糊性使文学语言意义具有不确定性[9],译者在翻译中根据自己的审美理解来再现原语的形象、情感,确定原文所包含的意义,在矛盾的对立中求和谐,其翻译活动本身就是再创造.但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这种成人间的意义重构法实则忽略了原作者、译者与译作特殊读者( 儿童) 之间的对话,译者的越俎代庖,可能导致对原作与译作读者的不忠.儿童文学应该是一种透明的翻译,译者应该尽量隐身.

  任何翻译原则的讨论都不能脱离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与读者对象孤立地进行.所以在儿童文学作者意图相对明确及读者相对固定的前提下,翻译策略应该由翻译目的与文本类型、文体相结合而确定.首先,优质的儿童文学是为娱乐儿童,促进其健康发展而作.因此优秀的译文必须在此翻译目的指导下进行,体现"儿童本位观".

  译者要时刻意识到特殊目标读者,考虑儿童的情感需要和理解能力.其次,儿童文学的文体与语言具有自身特征,为"随意体"语体形式,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10].儿童文学译者要恰当把握儿童文学中的语体和童趣等十分微妙的问题.要迎合儿童的审美期待,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拓展孩子的想象.例 如: 描 述 天 气 时,气 象 台 会 用"晴"、"雨"; 成人文学里会用"风和日丽"、"雷电交加";而"暖洋洋的太阳"、"蓝蓝的天空"、"雷公公在发脾气"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更合适.另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儿童文学翻译同样要面临文化因素的归化异化处理.虽然现在异化派的呼声很高,但翻译原则的确定终究不能脱离文本类型及读者接受.纵使译者的目的在于突出"原文之异",但从儿童文学特定读者的思维、心理、接受特点和审美能力来看,翻译应以归化策略为主.

  四、结 语

  当代儿童文学翻译现状与翻译目的和策略相关.我们对于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也不能直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使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发挥最大效能.首先要明确"翻译质量评估"与"翻译批评"是两个概念.目的论虽然可以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新视角,但它只能充当一种描述和解释力量,不宜作为译文质量评估标准; 其次,在指导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时,目的论必须与文本类型相结合,所以目的论在用于指导儿童文学翻译时,一切其他翻译目的都要让位于"为儿童翻译"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陈 刚,胡维佳. 功能翻译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 ---兼析《红楼梦》咏蟹诗译文及语言学派批评[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2) :43 -45.

  [3]孙世权,石春让. 儿童文学翻译、出版的怪现状[J]. 编辑之友,2012,( 12) :23 -25.

  [4]何三宁. 并列还是从属: 翻译质量评估与翻译批评之关系[J]. 南昌大学学报,2009,( 4) :129 -132.

  [5]刘 平,周方珠. 翻译质量的层次分析评估---以《螽斯》英译本为例[J]. 合肥学院学报,2014,( 2) :63 -69.

  [6]Vermineer,Hand J. 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M].Heidelberg: TEXTconTEXT,1996.

  [7]House,J.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M]. Tubingen: Cunter Narr Verlag,1997.

  [8]Pym,A. 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M]. London:Routledge,2009.

  [9]周方珠. 文学翻译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

  [10]徐德荣. 儿童文学翻译邹议[J]. 中国翻译,2004,( 6) :33 - 36.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