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日语论文

中日两国词汇中“鬼”文化比较分析

来源:新西部 作者:刘樱
发布于:2020-04-01 共3007字

  摘    要: 本文叙述了中日两国“鬼”的起源及发展,概述了中日两国“鬼”的形象及特点。分别从中日两国“鬼”形象特点和词汇表达上分析比较两国“鬼”文化的不同。共同点:在现代中日词汇中,多使用其引申义;中日“鬼”相关的词汇均带有褒贬语意色彩。差异点:中日词汇中有关“鬼”的词汇不同主要表现在词性不同;中日词汇中“鬼”的形象不同。

  关键词: 中日; 鬼文化; 差异研究;

  中日同属东方文化圈,但因两国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本土文化差异等,中日两国“鬼”文化在形象特点和词汇上均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一、中日两国“鬼”的起源及发展

  1、中国“鬼”的起源及发展

  据考古研究,中国的“鬼”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难以理解,他们认为自然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于是出现了崇拜自然的神灵信仰。除此之外,人们对于梦这种生理现象也不理解,为何死了的人在梦里会活过来,为何梦里动植物都能对白,等等,于是,人们认为万物都是有灵魂的,只是活人和死人的灵魂不同而已,为了区别这两个灵魂,便把活人的灵魂称为“灵魂”,而把死人的灵魂称为“鬼”。[1]最初的“鬼”由此产生。

  中国鬼文化产生于先秦时期,这在先秦的文学作品《春秋》《楚辞》《左传》《山海经》中均有体现。春秋战国时期,“鬼”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最早的鬼报恩的故事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的结草报恩的故事;而最早的鬼复仇的故事出现在《墨子·明鬼》中;另外,在《吕氏春秋·慎行记》中有黎丘鬼害人的故事。[2]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影响,鬼的种类增多,出现了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唐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个时期出现的鬼形象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出现了人鬼恋等故事。到了明清时期,鬼形象和现在的鬼基本相同。

  2、日本“鬼”的起源及发展

  日本的“鬼”最早出现在上古时代,在《古事记》中有关于鬼故事的描写。古代日本同中国一样,生产力低下,人们依赖于自然,人们认为自然是神圣的,具有超能力的,是不可战胜的,于是最初日本的“鬼”指的是自然鬼,高平鸣海在《鬼》一书中就指出:自然鬼是日本鬼的源流。

  中古时代,佛教和道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对日本的鬼产生了一定影响,日本鬼也出现了牛头马面、饿死鬼等。日本鬼的种类增多,形象多变,几乎多为吃人的鬼,给人以害怕之感。且鬼形象不同于中国多以妖怪的形象出现,比如一只眼睛,红头发,口喷火焰等。中世,日本战乱不断,社会不稳定,这个时期出现的鬼也不相同,典型的有红叶鬼。红叶是日本典型的女鬼,它头上长角,眼睛像日月一样放光,嘴咧到耳根。[3]到了近世,鬼的种类逐渐缩小,基本和现代的鬼相同。
 

中日两国词汇中“鬼”文化比较分析
 

  二、中日两国“鬼”的形象及特点

  1、中国的“鬼”

  《中国风俗辞典》认为:鬼是指万物的精灵。《辞海》中对“鬼”字有一个释义为:迷信者认为人死之后精灵不灭,称之为鬼;《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鬼”的其中之一释义也为:迷信的人指人死后的灵魂。可见,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鬼是指人死后的阴魂。在中国人心中鬼的形象一般呈现出以下特点:(1)鬼是飘忽不定,阴森恐怖的,给人以害怕之感。尤其是做了坏事的人特别怕鬼,所以中文里有“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俗语;(2)中国的鬼种类多,有好坏之分,有报恩的善鬼,也有报仇的恶鬼,有害人的鬼还有捉弄人的鬼;(3)中国的鬼魂以同生前人性显现或者不显现出来;(4)中国的“鬼”多出现在晚上和深夜,白天不出现;(5)鬼或鬼魂都具有超能力,比如说可以隔着门进出,可以悬浮于上空,可以隐身等;(6)鬼的性格既独立,又有人情。如《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就是一个心地善良,爱上宁采臣的女鬼。

  2、日本的“鬼”

  日本不同于中国,日本的鬼多是以妖怪的形象出现。长相奇特怪异、丑陋狰狞,性格残暴。日本的鬼也呈现出了以下特点:(1)鬼多以妖怪的形式出现,且吃人,给人恐怖、害怕之感;(2)日本几乎都是恶鬼,没有善鬼;(3)日本的鬼不仅夜晚出现,白天也出现;(4)现代日本人已经不再怕鬼,甚至喜欢鬼,很多动漫和影视作品中的鬼都以可爱的形象出现,不再给人恐怖的感觉。现代日本的鬼已然成为了日本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5)具有超能力,可以幻化,具有预言能力等。

  二、中日两国词汇中“鬼”文化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鬼的形象和特征对各国人民现代生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两国词汇上均有体现。中日两国虽同属东方文化圈,但鬼文化在两国的文化体系中的发展却不尽相同。两国语言中都有汉字“鬼”,可是对“鬼”字却有不同释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鬼”字既可做名词还可以做形容词使用,具体释义如下:

  (1)<名>迷信的人指人死后的灵魂;~魂/牛~蛇神

  (2)<名>骂人的话;大烟~/吸血~

  (3)<形>躲躲闪闪;不光明;~头~脑/~~祟祟

  (4)<名>不可告人的打算或勾当;捣~有术/心里有~

  (5)<形>恶劣的;令人讨厌的;~天气/~地方

  (6)<形>机灵(多指小孩儿或动物)

  (7)<名>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4]

  在汉语中,有关鬼的词语很多,包括成语、俗语、惯用语等,既有褒义也有贬义。如:“鬼斧神工”就是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好像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鬼哭狼嚎”就是形容哭的声音很大,很凄厉;“鬼使神差”是指迷信的人认为某些凑巧的事情是有鬼神暗中指使的;汉语中还经常用“鬼门关”来比喻凶险的地方,“心怀鬼胎”来指不可告人的念头等。

  在日语中“鬼”字不同于汉语,既可以做名词使用,还可以做接头词使用。在《新日汉词典》中对“鬼”字做了如下释义:

  <名>(1)鬼。魔鬼。鬼怪。妖魔。

  (2)凶猛(残酷)的人。

  (3)专心致志。

  (4)鬼魂。亡灵。鬼。

  (5)(捉迷藏游戏中)蒙眼捉人者。老瞎。

  (6)(转)债主

  <接头>(1)勇猛的。

  (2)可怕的。凶猛的。残暴的。厉害的。

  (3)大的

  (4)鬼形的[5]

  像汉语一样,日语中也有很多与鬼相关的成语、俗语、

  谚语、惯用语等。如:「鬼の空念仏」表示的是猫哭耗子假慈悲之意;「鬼の居ぬ间に洗濯」表示的是阎王不在,小鬼翻天或是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之意;「鬼も十八番茶も出花」是粗茶咋泡也芳香之意来比喻丑女妙龄也好看;「鬼が出るか蛇が出るか」用鬼、蛇来比喻吉凶莫测;「鬼に金棒」用鬼来比喻如虎添翼之意。

  1、相同点

  中日两国与“鬼”相关的词汇都较多,比较后发现有以下相同点:

  (1)在现代中日词汇中,虽保留了其基本含义,但使用的较少,多使用其引申义。

  (2)中日“鬼”相关的词汇均带有褒贬语意色彩。如:中文中,“机灵鬼”“鬼斧神工”等带有褒义色彩,“吸血鬼”“鬼天气”“心怀鬼胎”等带有贬义色彩;日文中,「鬼に金棒」(如虎添翼)、「鬼の首を取ったよう」(如获至宝)等均带有褒义色彩,「饿鬼大将」(淘气鬼、孩子王)「鬼课长」(严厉的科长)等均带有贬义色彩。

  2、差异点

  (1)中日词汇中有关“鬼”的词汇不同主要表现在词性不同。中文里“鬼”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形容词;而日语里“鬼”字是做名词和接头词使用。

  (2)中日词汇中“鬼”形象不同。中国的鬼喜欢捉弄人,所以有“鬼把戏”“捣蛋鬼”等词汇,而日本的鬼喜欢吃人,所以有「鬼一口」(出自伊势物语「鬼はや一口に食ひてけり」)。

  参考文献

  [1]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汉民族的鬼神信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2] 王鑫.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之探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
  [3] 高平鸣海.鬼[M].日本:新纪元社,1999.
  [4] 李双.中日“鬼”文化之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3.

  注释

  1[1]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汉民族的鬼神信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2[2]王鑫.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之探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78.
  3[3]李双.中日“鬼”文化之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4]《现代汉语词典》P311.
  5[5]《新日汉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P311.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原文出处:刘樱.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J].新西部,2020(06):114-115.
相关标签:词汇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