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作文教学论文

中学作文教学个性化发展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14 共3522字

  中学作文教学,历来被视为“老大难”.其效率偏于低下的状况,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学界和众多学生及广大家长。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笔者在力求广泛了解的基础上,长期关注着一位理科成绩属于所在学校前列而作文能力却明显较低的学生,基本把握了该学生从高一到高三毕业的完整作文训练过程。深入分析这一例证,笔者认为其颇具典型性,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重大问题,或曰中学作文教学的症结,那就是针对施教对象进行体现个性化特点的训练指导严重短缺。

  该学生几年前升入一所省属重点高中时,中考作文成绩介于二类文与三类文之间,分数折合百分制为 78 分。从高一至高三,尽管该学生其他各科成绩都有明显提高且日趋稳定,但作文却总是徘徊在 70 分至 80 分之间,未有提高。据其介绍,每次作文自己都尽量记住老师布置文题时所提要求,但写完后,心中总觉有些茫然,不知是否符合老师要求。看了批语,也不知道老师指出的毛病具体在哪儿,如何去修改,怎样在以后作文时注意避免。

  这位学生的话可谓切中肯綮。这里摘录几段该生高中阶段老师对他所写作文的评语(系完整引录):

  1.中心不够突出,结构上也不够清晰。语句还算通顺。(类似评语多次出现)2.应该多来点抒情、描写的语句,才能使作文富有文采。(半命题作文:我和我的 _____,要求加入一个人物)3.本次作文有了一些进步,望今后继续努力。

  这样的评语,对于相当部分的学生来说,恐怕都有似曾相识之感。鉴于其颇具广泛性,这里不妨逐条点评一下---1“.中心不够突出,结构不够清晰”,确实是许多学生作文中的通病,但怎样恰当地指出来,让学生知道如何修改,却是一个彰显施教者作文指导能力和评改功夫的关键点。中心怎样才能突出,结构安排怎样才能清晰,并非这样笼统指出毛病就可以使学生明确的,而是需要老师切实结合作文内容,画龙点睛般地具体点出来,要言不烦却又切中肯綮,力求使学生顿悟其失,随即加以修正,并能在以后的作文实践中有意识地避免,其作文能力自然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了。面对这样的评语,学生心中茫然无数是在所难免的了。

  2.讲究文采,这是对学生作文的一种高层次要求,自然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我们一些年轻的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抒情、描写的语句格外垂青,常是只要看到就密圈胖点予以嘉许,毫不吝惜溢美之辞,却很少去考虑这种种表达方式是否切合内容的需要。久而久之,相当部分的学生一动笔就拉开创作的架势,使作文能力培养日趋文学化。而学生们对语体的感悟能力自然也就仅局限于文艺语体以致畸形化了。这对以后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实用语言能力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恐怕有些中学语文教学同行们没有想到这一点吧!至于具体到这则评语而言,应针对半命题中的“题眼”(即“和”)明确点出什么地方可以来点抒情、什么地方应当展开描写,才能使作文者看后心中有数而不致茫然,这样空泛地提出要求,实际上恐怕没有什么成效。

  3.不管对什么样的作文,只要学生认真写出来了,老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在评语中体现这一点,特别值得肯定。

  问题在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日积月累而成,不可能一次作文就能显现出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诸方面的突进,因之,施教者针对学生的每一点长进,切实地给予肯定,让学生明确进步之处,并能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将进步之处逐渐巩固下来,作文能力自然也就逐渐得以提高了。笼而统之地表扬一下,其切实的积极作用恐怕是相当有限的。

  以上笔者力求从宏观、微观结合的角度,评述了应该说有一定典型性的作文评语。撰写作文评语,是直接针对学生的具体习作,最应该体现个性化。而上述所引评语,明显缺乏这一点。认真细致地评改学生的每篇作文,最能检验施教者评点文章(学生的作文也是文章,尽管很稚嫩)的能力,而且没有如同教学参考书那样的“拐棍”可以“依靠”,如果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切实负责的话,那么对每个学生的每篇作文是需要在通盘了解和考虑的基础上再作出点评的。这里讲的“通盘了解和考虑”,是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把握,即习作者在作文方面的长处和不足是什么,落实到所批改的作文上应着重指出哪一项不足,而切忌面面俱到,至于笼统空泛更不待说了。笔者曾考察过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科学而严谨的做法,即从学生的具体写作能力状况出发,每篇作文重点抓住一个问题,紧盯不放,督促修改,循序渐进地逐步落实各项基础写作要求(参见《应用写作》2006 年第 11 期所载拙文《修改---一个被严重忽视的作文训练环节》)。遗憾的是,这种卓有成效的做法尚远未在中学语文教师中蔚成风气。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接受调查的初中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不感兴趣的占 64.52%,不重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占 87.5%,作文评讲不及时的占 59%,没有写作教学计划及设计的占 33.71%(参见《应用写作》2012 年第八期郝泽茂《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及思考》)。而中学语文教师不乏有识之士对此进行审视及至反思,认为造成“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低效行为及不作为现象”的原因是“技术主义至上,作文指导思想偏失正途”“教师本身欠缺写作功底”“作文教学策略不当,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把作文教学当做阅读教学的附庸”(参见《应用写作》2010年第三期冯齐林《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低效行为及不作为现象探析---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和思考》)等。“不作为”应该是一种很严重的提法,而持论者又是身处其中的教师,以“振聋发聩”评之而不为过也。

  笔者认为,上面所述种种状况及原因,其根本之点在于教师“主体意识”缺失。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当然亦是作文教学中的主体,而体现在这种教学与训练中的“主体”,其状况是纷繁复杂的。作为教学“主导”一方的教师,必须熟悉“主体”中每个个体的基本情况,让作文指导体现“个性化”.单纯强调“共性”,致使“共性”与“个性”成为两张皮,是难以收到切实提高每个学生作文能力的成效的。“共性”应寓于“个性”之中。这样的写作指导与训练,类似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如果我们将对手比作学生进行的作文训练与写作的话,则体现共性的是比赛前教练制定的整体战略安排,这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必须遵循和体现的,而教练对运动员的临场战术指导则充分体现个性,是针对每个运动员的实际比赛状况所进行的具体指导,将共性融于个性之中。如果这时仍只大而化之地强调基本战略原则等,那无异于说废话了。而进行中学作文教学,要想有效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的作文能力,就必须切实地进行如同上述对运动员进行临场具体战术点拨、细致到每个球的得失那样的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指导。这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是较普遍缺失的。这恐怕是前述“不作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吧。

  从“表达”方面讲,中学作文教学与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作文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更切实地体现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呢?笔者认为,首要一点是施教者应坚持亲身参与具体写作实践,即写好“下水作文”.只有这样去做,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学生作文的甘苦,才能在诸如中心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层次的安排、语言的组织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切合学生的实际,而不是泛泛而谈,大而空地去要求。当然,这种写作并非简单地从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出发去写“范文”,而是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争取真正融入学生的写作实践中。这就很像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儿童时蹲下身去交流,平视而非俯视。有了这样的实践,教师再去指导每个学生的作文,就会有具体的体会、感受可谈,指导也就容易收到明显的效果了。其次,作为作文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还应切实督促修改。好文章往往是改出来的,学生的作文亦然。从相当的意义上讲,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在每次作文都进行反复斟酌、修改的不断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巩固提高的。中学作文教学的效果之所以不尽理想,乃至成为“老大难”,忽视修改这一重要写作环节是很直接的一个原因。前所谈及的重视作文修改的例子,实在值得学习、借鉴。第三,适当利用“面批”以配合讲评。“面批”,直接针对一个个学生及其作文,指导上体现“个性化”是自然而然的。当然,运用这种批改方式也需要事先充分准备,认真设计,确定针对“这一个”学生及其当次作文,应重点指出哪方面的问题,怎样进行修改等,最好是每次“面批”能讲明、讲透一个重要问题,切忌面面俱到,或者随意而为,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以上所谈三点,第一点是具有根基性的,没有这一点,其余两点往往难以收到切中肯綮的成效。

  客观地讲,尽管这样的训练与指导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但这又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教学任务,必须付出使观者为之动容的辛苦与精力。当笔者行文至此时,心中油然生出对倾注心血细心指导学生的语文教学同行的尊敬与礼赞。我们相信,中学作文课堂上全面突出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每次写作实践都能得到切实的指导之日,就是中学作文教学开始获得大面积丰收之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