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兰亭集序》中生死观思想的现实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04 共2154字
论文摘要

  永和九年,王羲之以会计内史的身份主持了大规模的文人集会,并以此为契机,留下了千古美文《兰亭集序》。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流露出对死的恐惧和生的焦虑。不管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总会有两种体验:欣于所欲,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生活中总有些美好的事物,让人产生生之留恋,但是人总是要死的,作者由两件痛事“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
  “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道是主宰万物的,不随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变。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士大夫们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放荡不羁,及时行乐,蹉跎一声。后文“一死生”“齐彭殇”出自庄子《齐物论》,原话是:“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王羲之反对清谈, 尖锐提出了“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王羲之深受佛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传统所谓“三不朽”,王羲之也想在“立功”上有所建树,因此一直都颇想有所建树以施展济世安民的政治抱负。他曾诏拜右将军,积极地提出治国措施,如纳谏求贤、限制豪强等,但终没有被采用,悲愤政治的黑暗之际,于永和十一年毅然辞。但论操守见识和议论口才,整个东晋时期没有几个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但王羲之终不能立于时代之外,道家怡养生年、顺其自然,清静无为、力求“守生”的思想以及不务实际、一切达观、消极玩世的玄学清谈风气对王羲之也有或深或浅的影响。他也有些许出世思想,不愿意被人使唤,因此“功名成就,无一可言”。 辞官之后,王羲之跟浙东的一些朋友一起,结伴游山玩水,捉鹰钓鱼,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似乎和陶渊明有几分相似之处。
  虽文章中也不乏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低沉的调子,但正是对死亡悲观感慨和生的焦虑体现了王羲之对至古以来人的生存困境的关照。王羲之在这篇《兰亭集序》所表现出的生之焦虑源于对死亡意识和整个人类悲剧性命运的敏感,唐王勃《滕王阁序》、宋苏轼《赤壁赋》等这些大家、大文章都异曲同工地表现了生死这一人类难以回避的哲学命题。
  尤其是快节奏的今天,人沉浸于物质的追求中,似乎没有一秒钟驻足的看天、看地、看自己的时间。一个命题就出现了:
  人人都该生如夏花之绚烂吗?历史发展到今天,理想在现实中能找到立足之地吗?王羲之的眼光之高远、胸怀之宽广在此处也便得到了彰显,古往今来,这篇文章慰藉了无数空怀壮志、无处施展的仁人志士,可能以后会慰藉更多的生灵,使他们在死亡的恐惧中看到生的意义、在生的焦虑中看到生之美。生命是短暂的,但庆幸的是一生中还是有很多安康的晨昏,正如当代诗人邹荻帆在《秋歌》中所写到的“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留下一个暖暖,一切都留下了”。即使是今天这个时代,应该也不乏王羲之的知音,每一次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总会讶于情感的惊人相似。
  短短的几十行字,却代表了生死命题的深度和高度,穿越古今、可知遇见了不可知的未来人类生命的悲剧性。《兰亭集序》超越了那个时代,即使在当代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首先,其全文夹叙夹议、情与景浑然一体,结构严谨、语言自然洒脱,读来如信手拈来、酣畅淋漓。在文学式微的二十一世纪,它的确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章。当下的文章尤其是诗歌,诗人数不胜数,但却缺乏好的诗歌,问题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深层意味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富有文采,又兼备情理,的确是当代学文者可以潜心学习的一篇美文。其次,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对生的焦虑和当代人“若合一契”。当代人尤其是 80 后所承受的压力(包括来自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催生出一代亚健康的人群。虽是相隔一千多年,但生的焦虑似乎比魏晋时期有增无减,这便催生出更多关于对生和死的思考,这样,更多的读者便能在对文章的解读中,感受到一种共鸣。人类的命运或许从一开始就是注定悲剧性的,但王羲之在文章中对生死的陈述中,揭示了生命源于死亡意识的一种悲怆的美丽。
  王羲之关于生死的观点使生活在喧嚣和焦虑中的读者在共鸣中获得一种对生更深的理解,同时,王羲之的人格魅力对二十一世纪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人来说也是精神的导师。
  王羲之超越了那个时代,在崇尚骈俪文风的魏晋,他以清新质朴、澄澈通透的笔调写出了《兰亭集序》;在玄学、清谈之风盛行之际,以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关照和思考,实现了对儒家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王羲之超越了他自己,理想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时候,他远离庙堂,游山玩水,写字赋文。
  饱经沧桑而多困惑与矛盾的灵魂终于在山水之间寻到一丝恬静,“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绝禄退隐成就了他的传世美文——《兰亭集序》。在人如蚁、肉身沉的二十一世纪,他的旷达和超脱,激励那些苦闷焦虑的心灵去调节自己、重新发现自己。人不可以决定自己生的长度,但总可以决定生的深度。像王羲之那样做自己愿意做的事,甘心情愿地对待一切人、一切事,生命的意义便会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 喻革良 . 王羲之与《兰亭序》[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杨仁恺 . 试论魏晋书风及王氏父子的风貌 [A]. 第五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C].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2002.
  [3] 宗白华 . 论《世语》与晋人之美 [M]. 上海 : 上海出版社 ,1996.
  [4] 房玄龄 . 晋书 · 王羲之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