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影响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30 共550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引言 第一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二章】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影响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4.1】完善阅读教学各步骤:让阅读课堂有效起来
【4.2 4.3】分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习有效起来
【结论/参考文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3 影响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实际的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学过程、教师、学生这三大方面组成,接下来,我们从这三大方面入手,分析影响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归因。

  3.1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制约。

  教学过程的本质即是交往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的学生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1]和它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3.1.1 教学目标的设定过于泛化。

  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指导性的重要地位。其泛化首先体现在"太空".义务阶段的语文新课标中要求教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中,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语文能力、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爱国主义等培养。其中语文能力(默读等)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祖国文字的热爱等)的培养目标是比较宏观的,且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始终。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文本实际,来把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调整。

  由于其难以把握工程量较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对此进行整理,本身对教学目标就不大明确,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容易走向空、大的误区。

  其次,体现在"太泛",也就是不明确。一方面本身用来描述教学目标的概念就比较模糊,难以捉摸,教师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没有对预期学习成果进行可观察的表述。这种空泛的教学目标让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标准,缺乏正确引导的教学就像漂浮在迷雾中的小船,找不到方向。教师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具体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在教学中可能"一把抓",毫无重心,甚至有可能抓错了重心,从一开始就在进行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教师在对默读目标表述经常只是单纯的一句"初步掌握默读的方法",那么具体什么是"初步",学生要有什么样的具体表现才算是"初步掌握"呢?是不是学生了解了默读的方法就可以了?还是学生知道默读的概念?亦或是两者都是?教师带着疑惑进行教学,可能选择了不适切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课后,没有具体可观测的检验性标准,教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效果不大明确。

  3.1.2 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随意性。

  教学内容脱离原有的教学实际,是现在阅读教学的常见问题。在多元解读不断升温的今天,这个问题变得尤为突出。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对文本的解读存在随意性。相对于小学其他学科,小学语文阅读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作为母语,学生也或多或少有所接触,据此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独创性"就刻意忽视小学语文课堂基本的字词等教学,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追求对文本"独到"解读,想要"教别人没有教过的点",教师对阅读文本的这种"漫天"解读,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埋下了随意性的隐患。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随机生成的生成型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随意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肯定和重视,语文新课标中,对小学阶段的阅读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小学语文教师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看法",甚至不论学生提出观点适宜与否,抛弃自己既定的教学内容,把学生课堂随机提出的一些"独特的新观点"当成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受到了鼓舞,更加卖力的追求"新颖",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也就更大了。

  随意的教学内容也就造就了随意的课堂,不但课堂教学很容易偏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课堂变得散漫无组织,这大大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二年级下册第五课《泉水》是通过泉水流向大海的过程中对他人的帮助来突出无私奉献的主题。笔者在对其教案的收集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把水的特征当成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这种教学内容的选择虽然"独到",但大大偏离了教学目标,硬是把一堂好好的语文阅读课上成了一堂自然科学课。

  3.1.3 教学方法的运用趋于形式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内容和学生链接的桥梁。形式化,也就是形式主义,即重现象而不重本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中,只单纯的追求"形似",而忽略了其它更为本质的内容。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发出过同样的感慨:"我也是这样教的,为什么效果就是没有他好?"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有意识的去模仿名师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但这些优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断磨合而产生的,要能彻底的领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本质掌握的不够透彻,又急于求成,只看到了表面的效果,如教学步骤是否一样,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二是教师片面的追求课堂表面的"活跃",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各种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堆砌在课堂里。现如今,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是对教师课堂进行评课的一个重要标准,加之小学语文的阅读学习和中学阶段相比,没有中高考的压力,教学的内容多为基础性的语文知识,教师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方法的调整上。部分教师为了展现自己的教学能力,便把各种教学方法简单的堆在课堂中,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着丰富多彩、形式多变,实际上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不必要的花俏上,甚至有可能把一堂完整的课生生的拆得七零八落,如此大张旗鼓的"喧宾夺主",不但容易分散原本就容易分散的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还使得整个教学没有重心。

  3.1.4 阅读教学的评价缺乏针对性。

  传统课堂里教师的绝对权威受到了大量的批判,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成了一种具有多重角色的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朋友"等。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小学语文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害怕自己无意的言语或举动会打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不利于对他们对祖国文字的情感的培养,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小学语文教师更倾向于以引导和鼓励性为主的,缺乏针对性和实际的指导意义。像"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这种观点也可以考虑"等基本上成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口头禅,这样的话虽然照顾到了学生的情绪,但在机械的重复中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导致学生一回答问题,教师也不考虑回答是否合理就先表扬了再说,表扬之后觉得自己已经对学生的回答有了"反馈"了,就不再深入思考和对学生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这种近乎敷衍的鼓励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深入思考,即不客观,也缺乏针对性。教师没有深入思考学生的反馈,很容易脱离学情;学生得不到有针对性的评价,也就很难准确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学习效果就很难保证。

  3.2 学生学习方面的制约。

  3.2.1 学生学习障碍的调试失当。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学习上的障碍,这些障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的任何活动都会受到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在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这些方面的影响。就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来说,影响阅读学习的主要障碍,是语文基础知识水平不高,即字词、字音、阅读方法等水平不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其语文阅读的学习。甚至某些因素会在学生学习中被无限放大,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最终指向,如果学生不能及时的调试这些障碍,将会大大制约阅读学习的效果。

  3.2.2 学生缺乏合理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1],它对学生的学习有激活、指向和强化的功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合理的学习动机会激活和强化不良的学习行为,从而制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2]

  据此可以推断,我国的小学生一般是 6-12 岁,根据奥苏泊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划分,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获得长者赞许和同伴接纳)最为突出,儿童后期,附属内驱力开始减弱,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逐渐增强。也就是说,我国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主要受到附属内驱力,即教师、家长和同伴的影响。这种外部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缺乏缺乏内部的、稳定的的学习动机。其次,阅读的学习包括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学生很难找到合理的学习动机,甚至会受到不良的影响,选择不合理的学习动机,这些都给小学阅读的学习带来制约。

  3.3 教师本身综合素养方面的制约。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人员"[3],教师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专门人员,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媒介。可以说,教师专业素质的良好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对教师的选拔标准较低,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而制约教学有效性的现象显得尤为突出。教育部司法局把教师的综合素养分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4]这三方面,下面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来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3.3.1 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

  语文教师是专门从师语文教育的专门人员,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除了要具备普通的文化知识外,还要具备和阅读教学的相关学科知识及教育学方面知识。我们常说教师和学生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如果教师这个"桶"里本身就没有"水",又该如何为学生这个"杯子"添水呢?教师是学生在课堂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如果教师本身就不能体会阅读文本所承载的知识和信息,那么又如何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呢?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尤为突出。小学语文是学生系统的接触和学习祖国文字的第一步,语文知识又是我国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小学语文教师是否具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直接影响到其阅读的教学,甚至对小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及其他学科学习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匮乏,一是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学不到应学的语文知识;二是,如果学生发现教师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会对教师的学习信任降低,影响学习效果;三是,如果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时选择用一些看似合理却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解释敷衍衍了事,而学生却把教师的这种敷衍(尤其是价值观方面的)当成真理去奉行(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崇拜性)的话,那么它影响的就不仅仅是教学效果那么简单了。

  江西人比较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发音时 z、c、s 和 zh、ch、sh 不分,很多学者都从方言的特点入手来研究这个问题,但是却忽略了小学生的普通话主要是从小学语文教师那里习得这一点。小学语文课堂是以阅读文本为依托,向学生讲授语文知识的,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单单是讲解文本,更多的是讲授阅读文本所承载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本身发音就不标准,学生很快有样学样,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这不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还会给学生带来终身的遗憾。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淡化方言,也不是单纯的加强训练,而是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随着小学教师选拔的日趋严格,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也也来越扎实,学生的普通话也越来越标准,可谓"一代更比一代强",很多社会工作者看到的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热爱者,我看到的却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带来的良好教学效果。

  3.3.2 教师的专业能力不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力,包括与学生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现代技术运用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很多语文教师"才高八斗",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主要是专业能力上的问题。延续之前"桶"和"杯"的理论,"桶"里有没有水。是专业知识的问题;"桶"里有水,如何把桶里的水准确无误保质保量的倒入杯之中,是专业能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含:言语的表达、课堂的组织、与学生的关系处理。

  相较于小学其他学科,小学语文阅读的学习,更加侧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主要是靠组织言语来引导和告知,不善于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受到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和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有所不同,主要是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学习任务,课堂学习的组织和安排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如果缺乏管理,放任自由,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再次,不善于处理自己和学生的关系,甚至和学生交恶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氛围将会紧张和尴尬,学生不配合甚至厌学、教师带着情绪进入课堂等都是制约教学有效性的潜在因素。

  3.3.3 教师的专业态度缺失。

  教师的专业态度是指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教师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师德和师情,师德是指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职业道德,师情是指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教师的专业态度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情绪,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良的专业态度制约着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学习动机是附属内驱力,即对教师和家长认同和赞许的期盼。加之,小学阶段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小,社会关系简单,主要的社会关系是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相对于初中、高中等其他更高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态度的缺失不但会影响教师本身教学水平的发挥,还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消极情绪,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甚至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制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