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语文诵读教学的作用及诵读指导(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21 共6840字
题目:语文诵读教学的作用及诵读指导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一、概念诠释

  二、语文诵读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三、诵读教学的作用

  1、培植母语情结,陶冶思想情操;

  2、积累精品语言,奠定语文基础;

  3、积淀人文功底,张扬个性品质;

  4、落实整体认读,提高综合素养;

  5、传统与现代有效整合,语文教学回归本体.

  四、如何进行诵读指导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内 容 提 要

  诵读教学,古已有之.

  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一种明智而主要的教学手段.今天的诵读教学应该注意理性的分析,强调在对文章的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诵读.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诵读教学能培植母语情结,陶冶思想情操;能积累精品语言,奠定语文基础;能积淀人文功底,张扬个性品质;能落实整体认读,提高综合素养;是传统与现代有效整合,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

  指导诵读可从语文教材入手, 精选诵读内容,增加背诵的容量.从教师入手,加强教师的诵读示范,强化诵读的指导和督促.从学生入手,通过诵读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提倡大语文教育.

  诵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也是学习语文的一扇重要的窗口,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在诵读教学不尽如人意的今天,提出这一话题,希望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添加新鲜的营养和血液,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诵读的作用与指导

  诵读教学,古已有之.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⑴但现如今,许多语文老师忽视了对诵读的教学指导,学生也慢慢地淡忘了诵读对自己语文学习上的巨大作用,课堂上少了那声情并茂的诵读声,校园里很少听到那琅琅的读书声.惟愿本篇论文能给语文教育工作者些许启示.

  --题记

  一、概念诠释

  何谓诵读?

  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是语文学习中的记忆力体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进行长期适度训练.

  二、语文诵读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诵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一种明智而主要的教学手段.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从蒙学教育到经学教育都特别重视讽诵,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地感受、品味文章.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学者学习语文都经历了熟读、熟记乃至苦读苦记的历程,记忆力也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唐代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如此"兀兀以穷年".⑵白居易达到了苦读苦记的程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⑶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文章的文气的整体把握,侧重于对文义的直觉体悟,这反映了朴素的整体观和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但没有"分析"作为中介,不能全面地把握各个侧面、部分、层次之间的联系.因而总体认识必然是模糊、残缺和肤浅的.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要〉前言》中指出:"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论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⑷我们今天所提的诵读,不是要求对每篇课文都吟唱,吟唱式的诵读已经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现在的课文文字较多且长短不一,形式也有别于古文(当然课文中的古诗词赋等除外).但现代文又同样可以诵读.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要〉前言》中就很明确地指出:"白话一样可以吟诵,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言,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功夫,使听者移情动容."⑸又指出:"要亲切地体会白话文与文言文种种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⑹这两位教育界前辈是很推崇诵读教学的.

  我们在这里沿用传统的提法:诵读.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衔接,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我们今天所提的一般意义上的朗读教学.它应当有别于传统诵读教学那种不求理解(或者说是通过反复吟诵来进行理解),一味讽诵的方式,也有别于今天不讲诵读技巧、不追求品味的朗读,它应该有自己的更广阔的含义和存在方式.诵读教学应该注意理性的分析,强调在对文章的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诵读.可以说今天的诵读既仿古道而又反古道而行之,去其弊端,取其精华,是辩证的,这是历史的进步.《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有些课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⑺

  可见,诵读是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诵读教学的作用

  诵读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笔者认为诵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植母语情结,陶冶思想情操;

  我们的语言文字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情感.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实践来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炽热感情,唤醒溶解在学生血脉中的母语文化,在学生心灵上建构起牢不可破、永不遗忘的母语情结.这是最基础、最直接、最容易接受的思想教育.

  2、积累精品语言,奠定语文基础;

  诵读教学所选录的诗文大多应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短制,是经历代淘洗后的精品.语言经典,情感丰厚,意蕴深远,语言更讲究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更讲究起承转合,因而更宜于诵读.积累下来,终身受益.

  3、积淀人文功底,张扬个性品质;

  我们的诗文语言规范,有强烈的人文意识,本身就是一个个最富于个性化的言语现象.诵读过程也是一个展示个性的活动过程,而且,可以真正地体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想.语文教师在持久的诵读教学过程中,相当于重新上了一次大学.

  4、落实整体认读,提高综合素养;

  语言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它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正音正字,整体识字,大量识字,有效识字;可以训练句读,体察语气,梳理层次,感悟语言,感悟艺术形象,领会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特色,体会意境意蕴.诵读可以出声显韵、表情传神、唤起联想想象、感受领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更利于渗透吸收,培养语感能力,提高鉴赏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诵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强了,他们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作用于说话上,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

  5、传统与现代有效整合,语文教学回归本体.

  是研究语言还是学习语言,是讲堂还是学堂,是教书还是育人,是因道废文还是因文生道,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将颠倒了的语文教学规律再倒过来.使语文教学回归本体.

  上述证明,诵读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我们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将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转化成有声色、溢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去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进入最佳的吸收知识的心理状态.

  四、如何进行诵读指导

  教育部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中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⑻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⑼

  那么,如何让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⑽《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课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⑾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所以如何找到切人点,完成诵读教学任务,就显得更为突出.笔者认为应提倡诵读教学的创新.首先应该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创新,也就是课堂的创新.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诵读方法,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教师积极参与诵读过程,以自己成功的诵读来激发学生的内在的诵读潜能.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这样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沉闷的课堂,学生学语文的方式丰富起来,诵读的兴趣提高了,整个课堂充满了琅琅的悦耳的读书声,在诵读中语文的生命和活力也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应注意的是,深入理解课文,是诵读的首要条件.诵读能力的发展,关键在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诵读能力一般表现为重音、停顿、速度和语调等方面的运用技能.叶圣陶先生说:"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 ⑿"吟诵一篇文章,无非依据对于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这三类语调而已."⒀诚如斯言,诵读是读者置身于作者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话,应用声音语调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挥读物的感染教育作用.因此,重音、停顿、速度和语调等声音技巧不是超然于读物之外的技巧,它的运用受制于读物的思想感情,是由读物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学生能读准重音、停顿,恰当地运用语调、速度,首先是对读物内容准确感知和正确理解的结果.

  笔者将指导方法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语文教材入手,精选诵读内容,增加背诵的容量.精选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文章,如《春》、《济南的冬天》等;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的文章,如《安塞腰鼓》、《海燕》等;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如《谈生命》、《那树》等.通过注意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放宽眼界,最终解决学生诵读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另外,笔者认为课本中收录的文言文都是较好的朗读材料,对于培养语感有很大帮助.

  第二,从教师入手,加强教师的诵读示范,强化诵读的指导和督促.聆听出色的诵读,犹如听一首优美的歌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诵读基本功,有熟练的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教师的诵读示范对学生影响很大.声情并茂的诵读能给学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发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从中寻找蕴涵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诵读的欲望,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获得美的熏陶.从而解决在诵读教学中缺乏科学的指导,缺乏系统有序,不合乎教学规律的教学问题.如在教学文质兼美的文章时,笔者往往由读入手,采用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通过读来整体感知内容,鼓励学生形成个性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品读,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实诵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我们可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下面举两例进行说明.

  例一: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 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对"课型"的最为简单的解释是: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

  所以,朗读课型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朗读,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等.这种课型适用于诗歌、文言文教学,也适用于精短的散文教学.

  请见《口技》"朗读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例二:将朗读作为一种点拨手法来设计.

  即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精细地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既简化教师的讲析,又增加思维训练的力度.

  如《白杨礼赞》下面这一段的朗读教学设计: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师: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二个层次.

  同学们朗读.教师点拨:第一个层次是写白杨的形态之美,第二个层次是写白杨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

  师:段中的第一层次有总说与分说,请同学们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一个节拍的停顿.同学们朗读全段,体会段中更为细腻的层次.

  师: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重音.自由朗读,细细品味.

  师: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激情.个别诵读,反复尝试.

  师:这段文字中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形象与性格,请同学们试将它们朗读出来.同学们读出: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师:你们看,大家在朗读之中就读好了课文,读懂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回味一下,看这样的朗读过程对自己有怎样的帮助.(同学们动情地朗读.)

  第三,从学生入手,通过诵读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新裁,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为加强诵读教学,我们可以对他们加强口头训练,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结合节假日开展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辩论会、故事会等,课前五分钟是长期对学生进行此项训练的最好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鼓励学生加强诵读训练,在多样化语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调动学生对诵读的兴趣,才能解决诵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第四,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目前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的外延涉及到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听歌曲、赏音乐,甚至茶余饭后、道听途说、标语广告都包括在内,我们提倡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汉语,多读、多记规范的精当的书面语言,通过诵读准确、生动、鲜明的精彩诗文,并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读入手,带动说写,养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录音磁带,给学生以借鉴的标准.这套磁带由着名的播音员录制而成,语音规范,声情并茂,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理解课文.语文课堂上亦可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媒体,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看电视散文.欣赏优美散文的经典片段、优秀影片中的经典台词,让学生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感悟诵读的魅力.亦可鼓励学生上网听朗读录音,取其精华,笔者曾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录音材料,再对学生进行必要诵读指导后,播给学生听,并进行仿读训练,学生不但能取其长处,个别学生还能指出其不足.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地运用这些教学辅助工具,感受课外的语言美、情感美.

  综上所述,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根本任务在于获得语感,而语感获得的方法就是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语感.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文字的丰富的理法知识.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⒁诵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也是学习语文的一扇重要的窗口,加强诵读必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能化为自己的东西." ⒂诵读教学作为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大凡有建树成材者都有惊人的诵读功夫,更多地将经典作品背诵、积累.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在诵读教学不尽如人意的今天,提出这一话题,希望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添加新鲜的营养和血液,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

   参考书目:

  ⑴《唐诗三百首》,[清]孙洙,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⑵《韩愈评传》,刘国盈,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⑷《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注释:

  ⑴《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5页.

  ⑵转引自刘国盈:《韩愈评传》,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91页.

  ⑶《历代治学论文书信选》,岳麓书社1982年版,第95页.

  ⑷⑸⑹⑿⒀⒁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3、14、14 、14、15、15页.

  ⑺⑻⑼⑽⑾《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4、44、38、44、64页.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