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镇小语文教学中将学生请过你、知识与生活融合的实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5-17 共2416字
论文摘要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之于乡镇小学语文课创新教育的意义,在于正视学生基础薄弱、接受力差、不善发言等实际,以兴趣为切点和内动力,在“三真”上抓创新——让知识真融生活、让情感真诚投入、让思维真正广阔。

  1 让知识真融生活

  (1)小学语文的“博而杂”。小学语文是基础课,离生活贴的较近,其汉语基础知识与各学科联系也最密切,用处也最广泛。随之素质教育的日趋深化,小学语文课涉及的知识,可谓由古至今、中外兼涉、包罗万象,仅以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为例,即有旨在弘扬传统的革命岁月篇(《井冈翠竹》、《延安,我把你追寻》);科普常识篇(《天鹅》、《蜘蛛》、《大孔雀的晚会》);精典名着篇(《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传统儒学篇(《论语》四则、《列子》三篇)等。坦诚讲,上述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绝非如网游般感兴趣,尽管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2)语文教师的“资料库”。如何让学生感兴趣?这一问题看似方法问题,实则根在知识储备,即教师是否有一个与课程相匹配的综合资料库(图片、视频、文字为宜)。以《井冈翠竹》为例,为精讲此课,但凡与井冈山有关的革命斗争歌曲、故事、史料,我都有意收藏,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影视资料,认真研讨、观看后,分类细化,有选择地融入课堂教学。如为激发学生对名着、史书的阅读兴趣,我巧借一代伟大毛泽东青少年的一张书目单,使学生明了毛泽东少时即喜读《三国志》、《精忠岳传》等书,也恰因这一少时养成的嗜书良习,才有了随后的伟业。
  (3)课堂表述的“贴近性”。乡镇小学生源差、素质低,是不争的事实。课堂上学生沉闷,不爱主动发言,点名后吱吱唔唔,说不上三言两语就没话了,这些情况也绝非鲜见,甚至颇有共性,每位语文教师都碰到过。冷静思之,其实主要责任并不在学生,而在我们教师自己——或课堂话题陈旧,学生不感兴趣;或话题过难,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或学生考虑不成熟;或老师表情过于严肃  对此,教师必须针对课程内容的难易,把抽象、枯燥的知识用灵活、幽默的方式,饶有兴趣地讲出来,激发出学生的灵感和兴趣,让他们与老师产生共鸣。

  2 让情感真诚投入

  (1)乡镇小学生的情感隐忧。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大批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关爱,致使其心理、学习、道德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深层次沟通,加之监护人又无暇顾及这些微妙变化,导致孤独、自卑、压抑、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耐心人深思的是,多数监护人法律意识都很淡薄,对于孩子的行为,只要不犯啥大错,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对老师的要求熟视无睹。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重视,他们多数自暴自弃,不遵守规章制度,常常迟到、说谎、打架、欺负同学,有的迷恋网络游戏,甚至以虚拟的网络世界逃避现实。
  (2)语文教师的情感补缺。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是激活课堂气氛的重要途径。学生应尊敬老师而不应敬畏老师,有的学生课堂不愿意发言是怕说错了遭批评,或被同学笑话。有的学生直言不讳:“××老师上课我总是紧张  ”可想而知,该学生在课堂上是不会放松的,何谈主动发言?即便是知道,也未毕举手作答。这固然有学生怯懦的原因,但教者的过分严肃,也是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应多与学生谈心沟通、消除隔阂,使其克服紧张心理,以确保课堂气氛的和谐融洽。诚然,把情感融入教材,是激活课堂气氛的另一个重要方法。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选文可谓情文并茂、感人至深。以五年级下册《故乡的元宵》为例,讲课前我特意煮了一小锅元宵,以小导入元宵这一话题后,再让同学们品尝热腾腾的元宵,层层入境、联想,课也讲活了。
  (3)教师课堂语言的引力。语文教师的课堂引力,应最具吸引力,亦即“磁性力”,是激活课堂气氛不可或缺的手段。课堂上,师生感情融洽,气氛和谐,学生发言主动、讨论热烈,可谓成功的一课,遗憾的是类此的课堂效果,渐次远遁了。究其因,既有“话不投机”,也不乏师生间的“距离感”。换言之,是教者的“磁性”不强,而“磁性”不强不是说老师语言生硬、了无魅力,而是师生间阅读面、兴趣点的迥异。强调教师课堂语言的“磁性”,意在让老师在学生倦怠的听觉下,以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把语文课中蕴含的人文风景,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感性体验,并传染给学生,而非嗓音的增大。
  诚然,面对师生间的“代沟”,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动态和阅读内容,以心灵的共鸣,提高课堂的引力。

  3 让思维真正广阔

  (1)文章写在“大地上”。语文老师品评学生的作文时,常常报怨学生的思维不活跃,果真如此?非也!是老师的命题作文约束太多,没有学生以展示的时空。实际上,一旦条件许可,即便是毫无写作天赋的“差生”,也可能写出他人熟视无睹,不乏时代扣问的深层社会问题。如我曾让学生写一件小事,只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即可。一位学生所写的《别信“歪脖老母”》,引起了我的关注,原来该学生无意间听说某寺院的“歪脖老母”有救必应,能消灾祛病,遂联想到“法轮功”,经独立思考,在作文中写道:“如果真有歪脖老母,医院早就黄了,歪脖老母被神化是假,借神赚钱是真。”我宣读了这篇作文后,又组织同学们进行了讨论,使不明真相的同学,看到了这一伪科学的真面目。
  (2)巧借活用“多媒体”。思维的广博性,赖于宽阔的视野与见闻,出色的语文教师,既重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应巧借活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丰富的知识含量,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翱游,把语文课从有形的教室与学校,延展到无形的虚拟的空间,让学生放开手脚的同时,更放开眼界和心胸。
  总之,乡镇小学语文课教学,既有其得天独厚的生活沃土,也受制于地域、经济、观念等多重因素,但无论外因如何,只要心系语文、勇于创新、善于尝试,终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参考文献
  [1] 王菊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运用[J].吉林教育,2008(10).
  [2] 陈月婷.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J].吉林教育,2008(10).
  [3] 曲霞.小学作文创造性教学策略 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