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课的几点体会(2)

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林爱珠
发布于:2017-06-26 共3585字
  三、形式必须体现人文性渗透。
  
  “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它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并不是平分秋色,也不是先此后彼。“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关于人文性要素是这样描述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的要求,很明显是根据这一年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决定的。过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体现课改精神,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们教师与人文结了太深的缘,攀了太近的亲。
  
  如教《松鼠和松果》便着重于培养学生植树造林的习惯和环保意识;读《美丽的小路》就仅仅围绕如何保护环境进行探究;上《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当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品教材,将思品教育从语言文字中分割开来;甚至有些根本“攀不上关系的”也要牵强附会,例如一教师在上《雨点儿》这一科学童话时,也与环保贴贴心才收场。否则就会被认为缺乏思想教育的导向,扣上没能体现人文性嫌疑的帽子……于是乎,我们的老师把课上完了,但是学生却读不正确、读不流利文本,不会品味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更谈不上具有积累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了。
  
  要避免这样的弊端,我们必须正确、科学地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动态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人文性。近日在一所乡村小学听了一位一年级老师上的《乌鸦喝水》一课,我感到欣慰:
  
  ……师:乌鸦喝着水了,心里怎么样?
  
  生(齐):高兴。
  
  师:你能把乌鸦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齐):能!
  
  师:谁来读读?(生积极举手)。
  
  (指名读最后一段,共叫了三位学生读,并适当点评,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最后一生边读边做出乌鸦喝着水时满足的神情,博得全班的掌声)。师:老师也感到像是炎炎夏日口干舌燥时突然喝到了一口冰凉的水的感觉。咱们也来像这位小朋友那样读读吧!(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师:你们觉得这只乌鸦怎么样?
  
  (生答:聪明、可爱、爱动脑筋等。)突然,在角落里有一个声音:我觉得它不够聪明,捡石子太慢了,渴都渴死了。
  
  师:你有更好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生 1:乌鸦可以用吸管吸。
  
  生 2:大象长长的鼻子很灵巧,乌鸦可以请它来帮忙。
  
  生 3:最简单的是可以把瓶子倾斜,就能喝到水了……虽然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不足,但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这位老师很机智地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进品读文本的过程之中,既充分培养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又自然而然地开启了学生想象之门,在训练语文能力的同时人文性的渗透不着痕迹,难能可贵!我们何不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他们,遵循他们的发展规律,顺应教学需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既弘扬人文精神,又充分突出工具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体现出“语文的本色”,我们必须透彻理解“课标”的精神实质,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服务。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其主导作用,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必须对教学内容、学生具体情况等作全面的考虑,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美丽的生成,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显光彩。
原文出处:林爱珠. 一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管见[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Z1):121-122.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