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16 共777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第一章】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研究引言
  【第二章】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3.1  3.2】互动教学共同认知与分级递进原则
  【3.3 - 3.5】互动教学其他实施原则
  【4.1  4.2】师生双向协作备课
  【4.3  4.4】活动对接承载教学互动
  【结语/参考文献】互动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出大量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然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总体上仍然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课堂教学问题明显,在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人才方面很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正如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库拉基访问中国后所说:"中国仍采用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学习环境仍以授课和背书为主,没有多少讨论,这方面变化不大。"综合来看,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问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过于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内容记下来。此时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全身心只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学。毫无疑问,这种教育观念和做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极易扼杀学生活学、乐学、趣学的灵性。

  二是过于注重学生的"答",忽略了学生的"问".普遍情况是,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往往能回答得很好,自己却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少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求学品质。而这恰是现代社会创新型人才急需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是无差异式教学极易埋没或压抑学生的求学个性。一直以来,教学讲究的是统一学,问题答案只有指定的一个。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有单一思维,他们不敢探究、追溯更丰富的知识,个性特质难以挖掘、展现,造成多数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与精彩。

  这些问题都是实实在在并且普遍存在于我国基础教育当中的。如果上述问题一直未能得以解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惯了被动的教育方式,总想不思而获,从老师那得到什么。学习上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思想,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就会缺乏主动性,丧失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个体灵气也会消磨殆尽。

  教师的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因此,在讲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偏重知识性灌输与讲解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确实有必要进行与时俱进的革新。

  基于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时而动。挣脱以偏重知识性灌输与讲解为代表的传统课堂的束缚,几乎成了大多数教育者的改革选择。新教学形态如雨后春笋般从课堂中"生长"出来。近年来,随之产生的新理念、新思想层出不穷。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10 年,《湖南省建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十年规划应运出台,《纲要》要求:"要鼓励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基础教育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基础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大环境的改变,促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与改进。但不管怎样,语文教学最终是要通过课堂落实。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不少人把目光投放到教学模式上,并进行了一系列语文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有许多优秀教师成功探索出了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并积累了大量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新型教学模式也亟待不断涌现。

  笔者通过研读社会互动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导生制等资料之后,汲取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集各家之所长,针对小学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薄弱环节,立足于互动教学这一领域,在互动主体、互动形式、互动内容、互动媒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通过四年实践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提炼,构建了一套简易有效、可操作的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笔者之所以提出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这个概念,是着眼于小学生学习成长特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特点综合考虑的。首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状况还不成熟,心智发展不均衡,专注听课一般只能保持 10 至 15 分钟,注意力难以持久。

  其次,小学生处于学习启蒙期,知识底子薄,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意愿普遍不强。

  再次,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过多接受溺爱,比较自私,不懂得付出关爱,难以建立真诚稳定的人际关系,缺乏团队合作与互助意识。最后,现在的小学学校普遍实行大班制,有的学校一个班级里学生多达九十余人,由于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对班上学生难以一一照顾,这样既不便于教师教,也不利于学生学。加之小学语文与初中、高中语文相比,学年跨度大,教学有一个明显的由浅入深、由少加多、由易转难、由慢变快的过程。以上这些情况就可以通过多维互动教学的方式来改善或解决。

  第二节 研究意义

  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旨在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思维与行为框架,引领教师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影响教学各因素及关系,能够对多维互动教学有更进一步地认识,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展开个性化学习。正确运用此模式,可帮助教师上好多维互动教学课,理清课堂上的各类问题并做好防范,继而提高课堂效率与效益。可以说,熟练掌握此教学模式,就能协调解决好教师上多维互动教学课的 80%的问题,另 20%的问题则由教师依据自身、教学资源及学生实际情况作调整应对。

  一、实践意义

  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能改变传统教学行为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譬如教学效益低、差;教育目标单-;教育对象片面发展;教育教学方法机械僵化等突出问题能够切实解决。它不仅为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多维互动教学提供研究依据和参考范例,有效促进教学成果的转化和落实,还为教师实施教学过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便于教师同行对多维互动教学的认识更加清晰、到位。为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提供了有益的探索途径,一种新的尝试。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意义

  本研究建立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促进了理论成果向日常应用的转化;丰富了教学模式理论的内容;为更好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同时为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提供思路启发和丰富的案例。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基础之基础。它演绎的多重功能及起到的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微观来看,它能为学生提升各项综合素养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既可帮助学生学好有关课程,增进阅读、理解、写作与交际,又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修炼个性、健全人格,从而推动学生全面进步、终身发展。宏观来看,它能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形成社会凝聚力、激励大众创造力方面发挥独特的积极作用。因此国内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

  建国以来, 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不断进步。表现在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几经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不断引向深入,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难以否认的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确实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不少教师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单向传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流;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学,导致教育对象片面发展,广大学生还没有逃脱这样或那样的束缚,成为真正科学、自由、洋溢着生命关怀气息的学习者。诸如等等,预示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探索之路仍任务艰巨、急需破题。

  一个公认的观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课堂来落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不失为切入破题的现实之路。基于此认识,近年来,不少教育从业者聚焦课堂教学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研究和实验。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模式自引入以来就备受教育从业者的青睐,很多人把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来进行探究或改良、创新。他们按照不同的思路方向,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划分了不同的研究内容,丰富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果。归纳起来,这些研究内容与成果主要包括教学理念、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师生发展问题等几个方面。

  在"中国知网"输入"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查询,发现从 1984 年至今,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最初是从介绍、引进国外教学模式理论开始的。随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对教学模式的新开发。

  我国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1、多数研究是从历史发展角度来梳理教学模式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主体与发展:建构主义视野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一文回顾 20 世纪以来语文教学模式,文章以两个 50 年作划分:前 50 年模仿、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后 50 年则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重点论述国内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再比如《新中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也是从历史发展角度呈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历史演变和分析比较各个时期的特点,划分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2、以介绍为主,并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类型划分。如吴也显的《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试探》就着重介绍了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并归纳出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情境--陶冶式,示范--模仿式五种类型。《我国当代语文教学模式》也重点介绍了阅读教学十步骤,比较流行的作文教学模式和导学式教学模式。

  3、聚焦语文教学过程(一般指课堂),归纳操作程序式教学模式。如读、议、讲、练,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初读--细读--精读),单元导练(导自学--导精读深究--导练习)等。由于笔者论述的是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属互动教学研究范畴,下面就互动教学研究做简要分析。
  
  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引进并推行互动教学的实验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上,多数是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进行探讨。比较有影响的,一是吴康宁等人对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探讨,二是王家瑾构建的课堂互动行为模型。

  根据互动主体的不同,吴康宁等人把师生互动行为分为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和师班互动。王家瑾运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提出了师生课堂互动模型。该模型以教师、教材(含媒体)、学生三个要素,建构了一个三维坐标系统。根据这个模型理论,在理想教学环境中,如果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媒体三者之间通过互动趋于最佳状态,三维坐标体系中就会产生一个以三因素的最佳状态的交点为中心的交融区。解析来看,这一交融区就是教学优化目标的满意值区。这个互动模式给到我们的启示是:师生互动效果会受到教师、教材(含媒体)和学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教材(含媒体)与学生等因素产生一定的合力,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满意效果。

  新世纪以来,我国有关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课题与论文成果不断涌现,如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的课题"互动共享教学模式的研究",聚焦的是语文学科。上海市宝山区红星小学聚焦的是课堂互动教学环境。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教学从业者开始涉足互动教学领域。如程晓樵的《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立足社会学层面,研究家庭背景怎样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课堂情境中教师如何与学生展开互动,以及互动机会对学生有何影响等问题。佐斌的《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立足心理学层面,提出有别于一般认识的课堂师生互动观,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会作为活生生的人而发生动态、双向、持续、具有促进性的相互作用,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人际关系。全员参与、共同活动、平等交流、知情交融应是现代教育必须体现的课堂师生互动模式。除此之外,进一步探究的主题还有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研究,师生互动行为差异性的研究,在教育学学科层面上的互动研究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动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一些教育从业者另辟蹊径,专注互动效果与生态,提出了"多向互动"、"多元互动"等概念,说明人们看待互动的视野也更为开阔,对互动教学的理解更为深刻、系统,对互动教学过程的把握更科学。

  "多维互动"与"多向互动、多元互动"可谓一脉相承,更是这两种提法的升级版。现今涉及"多维互动"概念的研究为数不多,在综合研究有关文献资料后发现,业内对"多维"一词的理解不一,说法各异,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解释。有多个研究者,仅把"多维"理解为教学主体之间互动形式的多种多样。实质上,"维"包含有时空概念,因此呈现出来应是多向、多层、立体式的。仅从形式上的多样化来阐述多维,实质是将"多维"理解平面化、简单化,凝固化,显得太过狭隘和死板。通过搜索、研读有关"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特别是语文方面)文献,统计来看,发现有如下问题:

  第一、概念缺乏科学、清晰界定。虽有一些人认识到多维互动是呈多向、立体,但概念表述含糊,立场角度各异,未获得业内公认。

  第二、内容缺乏内涵和系统。此类研究对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局限于简单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没有站在互动系统的高度来认识,这种互动仅仅是多维互动中主体多维互动的一个层面。代表性论文如《新时代语文教育中多维互动模式的灵活应用》、《多维互动,让语文课堂更灵动》等。

  第三、割裂了主客体对象与形式、工具等辅助元素的关系。不少研究认为互动的多维体现在思维传递上,只考虑互动的主体与客体,未将互动形式、工具等元素纳入完整的多维互动范畴。代表性论文如《"多维互动"教育实践探索研究的互动观及组织模式》。

  二、国外研究

  上个世纪 70 年代美国乔伊斯和韦尔的关于《教学模式》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教学模式"一词。该书至今已多次印发,并且仍然不断在补充与完善。该书基本囊括了国外所有的最新的教学模式,堪称教学模式的汇集本。内容丰富、科目分类细而科学。书中着重介绍了信息加工型、社会型、个人型和行为系统型四大类型的教学模式及其各自所涵括的具体模式,荟萃了大量来自教育从业者的研究成果及一线教师的探索、实践资料。给广大学习与研究者提供了关于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历史渊源及发展前景的知识,并对实践应用某种模式做了一定的指导,比较实用。笔者研究相关问题时,也借此开阔了视野。

  通观国外教学模式研究,整体研究体系成熟,研究成果丰富。本文重点就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综述。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20 世纪初最早提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互动就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后来美国社会学者布鲁在他的著作《人与社会》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符号互动的新的理论。一些教育从业者把这一理论尝试引入教学领域,将课堂解构为一个微观社会,从而形成了互动教学理论。

  20 世纪 50 年代的互动教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方法优劣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教学法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课堂行为主要对互动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展开研究。如 1969 年比利时教育家德朗舍尔(G·de·Landshere)出版了与拜尔伍(Bayer)合著的《教师怎样教:对课堂中口头语言互动的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帕林克萨(Pal-incsar)研究构建主义理论时,提出了"交互式课堂教学"概念。认为教学是一个学生不断积极建构自身,教师支持学生不断建构自身,以支架教学为基础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因而要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每个学习者由于个人经验背景和发展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存在着不同方面的理解和程度差异。这种程度差异在学习共同体中就会构成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只有通过集体对复杂的学习情境、个人提出的假设或学习者自己关于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人设想进行交流、讨论,才能被共同体中所有的成员认同和享用,进而提升所有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能力。

  从教育史研究角度看,20 世纪以来,多元文化观和社会交往理论对国外互动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令互动教学理论呈现出多元化、务实性特征,更加贴近社会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归纳国外研究者的研究取向,他们关注的研究重点是:

  1、学生的参与互动性别研究。课堂表明,男生普遍比女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有专家发现,对于课堂上为什么不愿发言的问题,尽管男生和女生有相似答案,但女生更突出地把课堂上的沉默归因于对话题相关知识的欠缺,以致不能很好地组织观点,继而害怕在同伴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无知等。而男生则更多地把课堂沉默归因于没有准备及担心对成绩的负面影响。

  2、师生的互动行为研究。虽然研究者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全班学生的特性而展开各自研究。弗兰德斯(Flan-ders)通过大量研究指出:教师的直接影响较多时,会导致学生参与的不足;教师间接影响较多时,学生的参与就更多。利比特(Lippitt)和怀特(White)的研究结论认为:权威式领导方式导致学生对领导者或其他同伴的侵犯性行为,导致学生形成针对教师在场与否的不同效率;放任式领导方式造成学生各方面表现不良;民主式领导方式使学生能够逐步产生互爱,群体性和自发性较高。

  艾胥利(Ashley)等根据教师、学生、知识三个课堂教学要素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将师生的互动行为分别分为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知识中心三种类型。

  总体来看,国内外互动教学研究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不足之处也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相关研究偏重宏观学术传播,常见纸上功夫,实操则相对不足。真正能学以致用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2、研究思路和方向存在较大局限性。研究者往往关注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互动教学影响的因素时,多数人仅聚焦在教师、学生、教材及环境上,对内容、形式、媒介方面的因素考虑较少或不够深入。

  3、研究体系构建缺乏,互动教学难以普及推广。如考虑互动策略时,多数人集中在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提问、平等交往、对话等一般性策略上,却因为没有构建具体规范、例举具体参照而无法照顾到互动教学时的现场细节,因而实际操作难度大,对广大教育从业者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无疑会造成消极影响。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广泛搜集教育教学著作、国内外期刊文章、网络资料,掌握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审读文献,查找和梳理关于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和与此相关的模式的论述,研究发现还有待深入、挖掘的地方,同时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案例分析法

  笔者将以自己所带的班级为对象,在实践中来进行验证、分析和研究。研究中例举了课堂中典型的教学案例,对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指导,从而为论证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提供事实依据。另外,论文中的所有案例均来自本人在郴州市某小学上课执教案例,特此说明。

  三、理论分析法

  通过对"社会互动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导生制"等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指导,有明确的导向性、针对性,使之有的放矢,保障教学方式的顺利转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