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命题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来源:教育与考试 作者:杨志宏
发布于:2020-02-20 共7270字
高考语文论文精心挑选范文10篇之第五篇:高考语文命题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 高考语文命题将从“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 从而助推语文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是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立场, 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价值取向。当前高考语文命题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素养立意”的高考语文命题将依据“学业质量标准”, 推进试题创新, 力求有效测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对语文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素养立意; 高考语文命题; 价值取向; 变革趋势;
 
  高考作为高利害型的考试,对学科教学来说,具有强大的“指挥棒”效应。在日益强调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如何让课程理念得以真正落地?如何推动语文教学真正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高考语文命题改革将成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助推器。本文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对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语文命题的变革与发展加以探讨。
高考语文
 
  一、高考语文命题的价值取向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其核心立场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立场即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各学科高考命题的价值追求。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语文命题的价值取向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凸显语文学科育人价值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考试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自然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同时,高考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考试,必然体现国家意志,实施政治教化。高考通过规定考试科目、制定考试标准甚至直接参与试题编制等方式,将政治理论、思想意志以及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融汇到中小学教育之中,从而实现政治教化。[1]
 
  语文作为祖国母语课程,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在“立德树人”方面既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高考语文命题要将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查融合到语文试题当中,凸显语文学科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育人价值。
 
  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通过精心选择试题材料、创设测试情境和典型任务,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中的小说阅读《赵一曼女士》,融入了革命文化教育;2019年全国I卷中论述类文本《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强调文艺创作的人民性、文学类文本《理水》塑造“中国的脊梁”的人物形象,这些阅读材料都紧扣时代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鲜明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服务高校人才选拔,科学评价考生语文素养
 
  高考本质上是服务高校招生的选拔性考试,各学科的命题要科学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检测出考生真实的学业能力水平,从而为高校甄别和选拔学生提供依据。试题的内容、形式及评分标准都是影响评价信度和效度的重要因素。
 
  高考语文命题要以科学评价考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遵循语文学科的固有规律,以语文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试内容,科学命制试题,真正检测和评价考生语文素养的水平,从而为高校的科学选材提供客观公正、可信度高的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它既是思维、审美、文化等素养的载体,又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征。因高考考试形式及时空限制,语文命题主要设置了阅读鉴赏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的具体任务来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从服务选拔的角度说,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能科学区分不同考生的语文素养水平,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价值追求。
 
  (三)引导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新课标指出,“测评与考试是语文课程评价的要组成部分,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因此,高考语文命题及评价“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并通过评分标准及考生成绩的反馈,引导语文教学去发现和判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引导教师和学生思考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策略和途径,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理想的高考命题应该引导语文教学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为本,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改革语文教学方式;而不是引导师生舍本逐末地训练考试技巧。
 
  二、当前高考语文命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考语文命题一直紧跟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大潮,遵循“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改革思路,持续推进命题改革,由“知识立意”发展到“能力立意”,促进了高中语文教学方式从“知识中心”“教师中心”转向“能力中心”和“学生中心”。但我们也应看到,高考语文命题改革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还显得滞后,试题的内容、形式及评分标准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
 
  (一)题型固化,助长了语文教学的“应试教育”之风
 
  高考语文命题遵循“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的改革思路,每年在试题命制上做局部的创新,总体上保持试卷结构、考试题型的稳定。这当然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改革路径,但试题的固化却给语文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题型固化,便于教师研究试题的考查内容、命题形式,甚至答题的方法技巧,从而总结出所谓的“命题规律”和行之有效的“答题技巧”。如全国卷里的文言文阅读多年来一直考人物传记,语言表达应用题中一直以选择题考成语辨析、病句辨析等。这种“有迹可循”的命题规律,助长了语文教学的应试教育之风,使很多老师“按图索骥”,不注重发展语文核心素养,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训练“答题技巧”上。
 
  市场上泛滥成灾的各种高考复习用书,基本上都是按照高考的试卷结构及题型特点来编排,内容千篇一律,都是对命题规律的总结和答题技巧的训练。这些高考复习用书成为教师和学生应对高考的“法宝”。事实上,在高三这一学年,教师和学生基本上以复习用书为教材,围绕高考的“考点”进行大量的“刷题”,通过机械训练,强化学生的应试技能。
 
  (二)命题偏重“技术”,不能科学考查学生语文素养
 
  高考语文命题中有些试题过于注重命题的“技术”,使得考查的内容过于零碎,且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如,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考查重要概念和句子含义的理解,往往采用对原文语句信息进行截取、重组的方式命制选项,让学生辨析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为了设置错误选项,命题者往往采取混淆范围、程度、时态及强加因果等方法,设置逻辑陷阱,增加学生选择的难度;再比如成语辨析题,往往通过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谦敬不分等设置错误;病句辨析题,命题者往往通过增添或减少句子成分、更换词语等等技术,设置错误选项。
 
  这样的考题虽然包含了对理解与分析能力的考查,但这种“抠字眼”的试题会引导学生过于关注个别句子的表达,陷在零碎的语言信息中“晕头转向”。此种考题只注重了某个孤立的知识点或能力点的考查,而忽视了语文素养的综合性特点,并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反,这种设“陷阱”的命题技术却容易被人总结,使语文教学更偏重于引导学生去辨识“陷阱”,训练解题的“套路”。如果掌握了这些解题“套路”,做起题来就能轻松应对;如果不熟悉这些解题的“套路”,面对试题往往无从下手。以至于有人感叹,“哪怕你是学富五车的教授学者、著作等身的诗人作家,如果不钻研题型,不熟悉套路,也可能在险象环生的考题前败下阵来。”[2]
 
  (三)答案与评分标准设计不当,导致教学无所适从
 
  语文试题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是高考语文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阅卷教师衡量学生答题质量的标尺,更是通过试题检验学生语文知识能力、思维品质、审美和文化素养的标尺。因此,正确精当的参考答案及科学有效的评分标准,不仅是考试效度、信度的重要保证,而且是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方向标”。可是,高考语文命题中的参考答案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有的答案甚至似是而非。特别是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类简答题,几乎每年都有争议的地方。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就有人指出答案存在内容疏漏、表述不当等问题[3];再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3题,有人就批评答案“带上了索隐猜谜的色彩,变成了一种臆测式考查”[4]等等。
 
  答案设计不当,会造成评分不准确,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就不够客观公正,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就大打折扣。在高考各科测试中,语文学科的信度和效度是最低的,与主观题的答案设置和评分标准不科学不无关系。其对语文教学的贻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语文教学评价缺乏科学的质量标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如阅读教学,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处理、教学内容的取舍等方面,基本上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二是学生普遍轻视语文学习,因为除了比较明确的背诵之类的内容外,他们实在不知道该朝哪个地方努力,看不到努力的效果,与其盲人摸象,不如实实在在把时间花在别的学科上。
 
  三、“素养立意”的高考语文命题变革趋势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逐渐成为教学评价的根本目标,高考语文命题也必将从“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
 
  (一)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突出核心素养考查
 
  语文新课标增设了“学业质量”一章,旨在以学业质量标准增强语文课程教、学、考的内在一致性,将教、学、考的目标统一到学科核心素养上来。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将学业水平设置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描述了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试图将语文核心素养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行为。其中,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即高考语文命题的依据。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包含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素养的综合体,是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因此,高考语文命题要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综合性的特点,创设能全面考查考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试题。语文课程标准在“命题建议”中也提出,“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
 
  如,2018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的第12题为“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要完成这道题,不仅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迁移运用能力,还需要较强的分析、概括、比较等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综合性试题能引导高中文言文教学,不仅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培养理解、分析、概括、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二)精心创设语用情境,强化应用能力考查
 
  语文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与品质,语文新课标在“命题建议”中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因此,高考语文命题要精心创设语言运用的具体情境,设置具体情境中的典型任务,突出考查语文的应用能力,以此来衡量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
 
  语文新课标将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并对每一种情境作了解释和说明。高考语文命题要精心创设三类情境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的典型任务,尽量保证试题能有效检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和现有水平。
 
  如,2019北京卷微写作试题,将名著阅读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设置了评述作品结尾、鉴赏评价人物形象、赞美一个文学人物等具体任务。这道试题创设了学科认知情境——赏析名著中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形象;设置了典型任务——写一段评述或赏析的文字。试题表面上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包含了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并且综合考查了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文化理解力等。这样的考题不仅能够真实考查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且对语文教学中起到积极的正面导向作用。学生要完成试题,必须对名著内容有真正深入的理解和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再如,2019年全国Ⅰ卷的作文试题,要求考生以复兴中学的学生身份写一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全国Ⅱ卷的作文试题要求考生以不同时代的当事青年的身份写演讲稿、书信或观后感。这两套作文试题都创设了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设置了具体的典型任务,从而能通过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来考查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细化主观题评分标准,提高测评的信度和效度
 
  高考语文命题中要设置具有一定开放空间的主观题,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因为文学作品阅读是一种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阅读,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和审美等体验都与阅读者的生活经验相关。语文课程标准也主张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这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高考命题中给准确评分带来了困难,题目的开放程度越高,评分的误差越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就不高。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文学作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实际是“标准答案”)遭到的质疑和批评最多。甚至有人偏激地表示,“只要我们真诚求真,理性地省察一下高考语文的‘标准答案’,就一目了然:的确是文化碎片 (是不是文化废墟或文字垃圾?或许也是) ,其中没有确切的专业知识含量,更没有学术意义上的‘含金量’”。[5]
 
  那么,如何命制阅读类的主观题,提高语文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这就不能简单用“标准答案”去衡量不同考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而应该用分层级的评分标准去衡量考生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特别是文学鉴赏类主观题,因阅读者的思考角度和个人体验的差异,做出来的答案可以说各不相同。合理的做法应是用分层评分标准去评判考生的答题质量,如同写作这类开放型试题一样,设置分层评分标准,这样可以提高检测的信度和效度。如台湾语文学测中主观题的命制,试题并不拟写“参考答案”,而是制定严格的评分标准,尊重语文主观题的答题规律,区分度大,操作性强,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6]
 
  从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看,一些具有开放度的主观题仍然仅仅给了一个参考答案,没有设计分层评分的标准。如全国I卷的第9题“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如下:
 
  (1) 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2) “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3) 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上述答案中的“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新的历史讲述方式”“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等语句充满着个性化色彩,也明显体现了命题人的专业背景。试想,高中毕业生怎么能作出如此答案?一个脱离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参考答案如何客观公正地评判学生的文学鉴赏素养,又如何引导中学语文教学?
 
  因此,带有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主观题不应以“参考答案”来评判学生的答题,而应该根据学科特点、考查指向及学生认知水平,设置分层评分标准。例如,上述这道题对应了考纲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要求,要求考生能就“故事”与“新编”两个要素,分析本文的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考查指向综合分析及文学鉴赏能力。对学生答案的评判,应该针对考生能否就“故事”与“新编”两个要素,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看内容要点是否全面,回答是否有理有据,语言表达是否简洁流畅。测评主要通过考生的答案,考查考生对小说文体特征的掌握程度、思维的缜密性和深刻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如果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设置评分标准,就不仅可以科学测评考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引导语文教学培养以语言、思维、审美为核心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创新试题设计,突破试题“稳定”局限
 
  语文高考试题一旦形成僵化的题型及固定的“命题技术”,必然导致以探寻命题特点和答题技巧为教学内容的应试模式。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深陷在“碎片化阅读”“机械训练”等应试模式中无力自拔,与高考语文命题的固化不无关系。语文新课标指出,“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因此,高考语文命题应该更加注重试题的创新设计,突破试题“稳定”的局限,从而避免语文教学轻视语文素养之“本”而去追求答题技巧之“末”的弊病。
 
  近年来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以前的传记文转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材料既有新闻,又有报告、图表等等,话题涉及领域广泛,材料形式灵活多变,教师和考生都难以总结出某种答题的“套路”,从而避免了语文复习的机械训练。师生只能根据考题的考查要求,扎扎实实地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评价等逻辑思维,提高筛选、提炼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另外,2018年和2019年全国卷试题中的语言表达应用题,由以前的单独设置成语、病句、衔接连贯等试题,改为整合到一个语段中进行考查,增强了试题的情境性;2019年全国卷还考了多年未考的语段压缩题,突出了语言表达的实用性。这些试题的创新与变化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无法“按图索骥”,只能回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正道上来。
 
  总之,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语文命题将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更加注重试题的综合性、情境性和实用性,综合考查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语文素养,在服务科学选拔的同时,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助推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郑若玲, 宋莉莉, 徐恩煊.再论高考的教育功能——侧重“高考指挥棒”的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 2018 (2) :105-115.
  [2]李兴茂.台湾地区语文“高考”试题的启示——兼论中国大陆地区试题的积弊[J].课程教学研究, 2018 (4) :62-66.
  [3]邓桂姣, 董玮, 陈炳玲.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命题指瑕及启示[J].教育与考试, 2018 (4) :20-25.
  [4]陈鲁峰.对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答案的三点商榷[J].语文教学通讯 (A) , 2019 (2) :64-65.
  [5]黄助昌.建构有边界的高考语文——兼与何国跻、李希贵先生商榷[J].语文月刊, 2016 (10) :75-79.
  [6]李兴茂.效度视角下的海峡两岸高考语文试题比较[J].教育与考试, 2018 (4) :26-33.
点击查看>>高考语文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田家炳中学
原文出处:杨志宏.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语文命题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与考试,2019(04):14-18.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