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15 共738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模式研析
  【绪论】拓展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运用研究绪论
  【第一章】拓展式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第二章】拓展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当前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的误区
  【第四章】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结语/参考文献】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作为教学设计的组成要素之一,"教学策略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订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因此,教学策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为了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它包含了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

  在第三章中,笔者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在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拓展和教学方法拓展中容易步入的误区和出现的问题。在这一章中,笔者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为拓展式教学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期能够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一节 教学内容拓展要坚持文本与学情并重。

  在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即必须以学生作为主体和核心来建构教学体系,围绕学生设置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的需求,积极与学生交流,从而形成高效的教学体系。在高效课堂的建构过程中,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形成必须要从立足文本和考虑学情两个角度出发。

  一、立足文本,紧贴教学目标。

  在当前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中,脱离教材或者本末倒置是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如何解决这类问题也是对教师的考验。笔者认为,文本应该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以文本为根基,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来进行发散式拓展。

  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方向,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笔者抛砖引玉,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拓展教学内容的关键点。

  1、从时代背景入手进行拓展。如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学生首先要对渡江战役的背景有所了解,才能深刻理解此次战役的重大意义。因此,对这则新闻的时代背景进行拓展就很有必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查找一些资料,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从作品表达的意境以及主题入手进行拓展。比如在《爱莲说》一文的教学中,针对作者以莲花自喻表明品行高洁的主题,教师可以引入《诗经》或《楚辞》中以香草美人喻髙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加深课本知识内容理解的同时,拓宽眼界,增加知识储备。

  3、情感共鸣。在一些情感因素比较丰富的课文中,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方式,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拓展作用。例如,在《背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情感出发,从日常生活中父母亲对他们的爱出发,让学生对《背影》一文中的父爱进行体会,以学生情感共鸣为切入点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也能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此外,还可以从课后设计的练习题入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总体而言,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可以进行拓展的点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拓展中必须要把握一条底线,那就是必须立足文本,立足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考虑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这是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提出的具体建议。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视,学生学情的变化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关注的内容,这也给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式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如果教学内容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是杂乱无章地进行,那么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的境地。因此,教师预设课堂拓展内容时,必须依据以下两个方面:学生年龄和认知能力以及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此外,拓展内容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的基础之上,对于那些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容,在延伸拓展中我们必须时刻关注。

  在教学内容的拓展中,具体内容的安排,各个步骤的确定,方式方法的配合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目标、材料以及自身的特点灵活地加以选择,但都必须遵循一个"序".这个序就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逐步深化,这既符合青少年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又可以展现一篇文章的脉络结构,同时也能体现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比如在对文本内容进行设置时,太少太简单,则没有思维价值,起不到帮助学生深化思维能力的作用;太大太空泛,则无法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繁琐紊乱,则会混淆内容重点,模糊学生的认识。因此,必须有序地设计一组有层次性、阶梯性的拓展性问题,一步步提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才能够起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伟大的悲剧》为例,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学习和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比较吃力,尤其是对文章主旨句"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的理解,许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无法形成合理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拓展内容应适当地降低难度,而不是选择与其难度相当或超出其难度的内容。比如可以让学生回顾臧克家《有的人》这首诗,帮助学生明白心灵美会让人变得无比崇高。

  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节 教学时空拓展要注重连接教材与生活。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课程资源也十分丰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实际上是强调我们必须注重将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努力拓展语文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扩宽知识面。因此,在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来拓展教学时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以教材为指引向课外学习拓展。

  以教材为蓝本,让学生应用课内阅读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时间的拓展、阅读内容的扩充去领悟各种类型的阅读方法,实现对"精读"、"阅读"、"浏览"等阅读要领和技能的把握,在阅读实践中锻炼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借"题"发挥。即教师按照教材选文特点及单元要求,选择相似名篇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借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都是与景色相关的课文,有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贾平凹的《风雨》,何其芳的《秋天》。教师在讲解这一单元时,可以另选一些写景名篇作为选读,引导学生对这些名篇进行比较,并学习这些名篇的写作手法,进行自主写作,进而巩固所学知识,拓宽视野。

  2、追本溯源。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和课外知识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往往不满足于课文中的信息量。教师可以此作为基点,在处理一些说明文尤其是科普类文章时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深化理解课文内容产生正面作用,又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养成主动探求的习惯。例如在学习《绿色蝈蝈》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课下去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奥秘。

  3、由此及彼。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名家的优秀作品,它们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多欣赏这些优秀作品,学生可以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加强个人的文化修养,指引自己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美文,其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堪称典范。教师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可以推荐一些朱自清先生的作品供学生阅读,比如《背影》、《荷塘月色》等,其中的精彩片段可以要求学生背诵。通过这样由此及彼式的阅读,学生能够得到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能感受到心灵的熏陶。

  二、从课堂学习向生活拓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生活中凡是与人有关的活动几乎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而且也几乎都能转化为语文学习的过程。如参观、访问、旅行、郊游等,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所以,教师在拓展式教学中应着眼于教学空间的拓展,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生活就像一本天然的教科书,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学生若加强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便能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在写作时信手拈来,而不用再像过去那样只有几个干瘪的万能例子来充数。同时,多欣赏几场演唱会、多观看几次画展、多参加几次社区活动,甚至多关注一下街头的警示牌,都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只要善于观察,用心体会,知识无处不在。

  三、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整合。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即"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因此,语文学科教学空间的拓展必须要同其他课程相连接,打破僵化的学科分野,突破学科之间的边界,使语文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关联起来,让学生从学科之间的联系中发现学习的主题,并通过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整合与提升。例如,《春》

  这篇课文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描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感受春天"这个主题,沟通语文与美术、音乐等诸多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围绕主题将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加以整合,帮助他们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此外,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时空的拓展和延伸,必须注意把握好拓展延伸的"长度"和"宽度".所谓长度,即在一节课中,不宜插入过多的拓展性材料,以免影响文本核心内容的讲解与分析;所谓宽度,则是要处理好文本精读与泛读之间的关系,对拓展材料的阅读和讲解不宜像对课文一样深入和细致,对文中字词等不需要做过度的解读,可以直接进入拓展训练的内容,以节省课堂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节 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几种常用方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也逐渐加快了脚步。教育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多在实践中经过检验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提出,对拓展式教学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这里,笔者将梳理出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后来它与"以意逆志"一起逐渐演变成为文艺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在研读作品时,我们应当对作者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有明确的认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加准确和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其中的情感,我们就必须对作者有全面的了解;而要对作者有全面的了解,又必须对他们所处的时间背景有深入的认识。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中,最有效和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知人论世"法。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自主分析的能力,教师可以刻意地去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学生应如何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呢?搜集整理与作者作品内容相关的各种时代和个人资料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作品的来龙去脉和时代的风气进行全面地把握,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进入作品,并能更好地贴近文本,感知作者的独特情感。例如在学习《李清照词两首》时,学生如果能够知晓词人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了解她南渡之前生活的闲适愉悦以及晚年所遭受的那种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苦痛,相信他们就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为何"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闲适与"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惆怅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了。

  二、实践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强调语文教学要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作为语文教学的规范性纲领,它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明确"学以致用"这一导向,要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上投注更多的注意力,明确语文课堂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天然联系,将语文的触角伸向生活,帮助学生在多样的语文实践中,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具体来说,教师应当在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情,设计一系列1朗诵比赛或者原创诗词大赛等,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创作能力;在学习完散文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散文内容或者其中涉及到的修辞手法等,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段落写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学习完杂文之后,针对杂文那种语言犀利的特点,教师可组织学生针对当前的某个社会热点议题举行辩论赛,帮助学生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增强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等等。这类活动的开展,既能够让语文教学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拓展和延伸,又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让学生的个性、智慧、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学以致用,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综合提升。

  语文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步入生活实践,亲身体验生活,就是把语文课程的源头之水引入到学生的思维空间,灌输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语文课堂以生活为媒,那么学生的生活中便会闪耀出语文课程的火花,从而达到语文课程与生活水乳交融的目的。

  三、情境迁移法。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一般是通过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描绘来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因此,教师若想帮助学生感受作者内在的感情,必须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引领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终达到将文旨与学生情感相契合1这种情境迁移法在诗词教学中应用尤其广泛,诗词语约意丰的特点决定了初中学生很难深刻地理解其意境。如果教师能够在诗词鉴赏中将情境迁移法融入课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触碰诗词中的意境,那么就能够让学生更准确地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时,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的情感呢?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回忆抗日战争时期国家面临的灾难和人民遭受的苦痛,加强学生对文天祥那种国破家亡情感的体悟。

  四、因势利导法。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的观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即时生成性,即很多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思维敏捷性,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势利导,以其中有价值的问题为基础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形成新的关注点,让学生获得知识的积累与情感的领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并善于从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中找到切入点,进行拓展延伸。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面对同一套教材,不同的个体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出乎意料的疑难和困惑。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顺势拓展,在答疑解惑的同时,在无形中扩充课堂的知识容量。

  在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都是时刻变化的,所以在课堂中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如外界因素的干扰、学生的异常反应等都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能够急中生智,因势利导,从突发事件中找到能够带动学生的意外亮点,那么就可以让课堂展现更多的精彩。笔者记得自己在教李白诗歌《行路难》的一个课堂小插曲。笔者让一位学生去讲台上默写诗歌,他在离开座位上讲台时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险些摔倒。在其他学生起哄嬉笑之下,这位学生还是红着脸上台默写了诗歌,而且书写清楚准确。在这位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后,笔者认真地说道:"人生之路坎坷多难,难免会摔倒。但只要你乐观自信,顽强坚持,就一定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位学生自信地抬起了头,其他学生热烈地鼓起了掌。

  五、比较阅读法。

  夸美纽斯认为:"我们要注重事物之间的分别,使我们所得到的关于事物的知识来得明白清晰。"他的这种观点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作用,即教师应当以点带面,从教材的某一点出发进行切入,选择与之契合或完全相反的作品,并进行指导性比较阅读,对它们的题材、主旨、修辞、情感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从而让学生在扩宽知识面的同时,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具体来说,时代相同而作者不同的作品、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以及时代相同而内容迥异的作品等,都具有较强的比较阅读的价值。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风格迥异的作品就可以成为这方面的典范。在学习其《声声慢》时,教师可以引入她南渡之前的《如梦令》作为比较,后者表现出的那种轻快闲适与前者表现出的那种悲凉凄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二者的比较阅读中,学生既能通过诵读比较法和意象分析法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理解李清照婉约的词风,又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感受到她南渡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初步掌握知人论世等品鉴方法。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又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以上这五种方法,是初中语文在拓展式教学中经常采用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这些方法并非独立使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加以组合或者拼接。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拓展延伸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理解文本的内涵、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拓宽知识面。然而,由于学生语文基础不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他们的思路就会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可能最终会得到价值取向完全相悖的答案或思考结果。这时,语文教师应当对错误的价值取向加以引导,而不能简单地大张旗鼓地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性进行肯定,否则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有害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