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理论的形成背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10 共7749字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家、钢琴家、作曲家、社会活动家。在众多身份中,音乐教育家是最被人民所熟知的,他的音乐教育思想至今仍在本国推崇。卡巴列夫斯基的整个人生基本在苏联时期度过,身处这一时期,他的音乐教育思想的产生根植于时代背景和教育环境,同时也受益于前人的音乐教育理论观。

  一、社会思潮的影响

  苏联政权建立后,一直抵制资产阶级教育思想,音乐教育也不例外。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音乐教育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苏联社会意识形态下的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体系是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作用于苏联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卡巴列夫斯基的一生基本上生活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因此,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发展起来的,是受到国家教育政策和阶级统治者的影响。十月革命建立初期列宁数次论述提高国民教育的重要性,而斯大林关于国家的教育问题论述的并不多,他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革命。赫鲁晓夫关于音乐教育的问题也不多,他在论述苏联国民教育时强调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的关系。因此,卡巴列夫斯基爱国主义的性格特征是受列宁音乐教育观点的影响。

  列宁的教育观促进了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对整个苏联的音乐教育工作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列宁作为苏联的思想领袖,他的国民教育思想对苏联的文化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随即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的总体构想,大体上是按照“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顺序开展的,之所以将文化建设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列宁非常看重知识的力量,把文化的繁荣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社会主义国民教育是苏联建国之初就确立的目标,面对俄国落后的教育现状,列宁提出了将教育普及化的措施,切实地提过国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正如列宁所说: “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1]

  列宁又提出“艺术教育是属于人民”的思想,打破了长久以来音乐教育的特权性,让音乐教育成为了人民1后来成为苏联党和国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指导思想,他还非常强调教育的阶级属性,他在文化协会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中强调: “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整个教育事业,无论一般的政治教育或专门的艺术教育,都必须贯彻无产阶级斗争的精神,为顺利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即为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的精神”.[2]在列宁的生活中,非常热爱和喜欢音乐,他喜欢各种革命歌曲、民间歌曲和古典歌曲,也喜爱器乐作品,特别是贝多芬的奏鸣曲和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总之,卡巴列夫斯基生活在苏联社会生活中,列宁的教育观是促进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他曾专门论述列宁的“艺术属于人民”思想的内在涵义。卡巴列夫斯基试问自己,列宁的这个思想意味着什么? 该名言所指的是什么艺术以及要使什么样的艺术成为每个人、所有的人和全体人民的财富?[3]

  卡巴列夫斯基指出列宁的“艺术属于人民”的论断是艺术领域内所有活动的最终目的。在卡巴列夫斯基看来列宁主义原则中的审美观是指对艺术的态度、艺术水平和艺术理想,他给教育家和培育者们提出了要求。[4]他在《列宁与音乐》一文中指出: “真正的、重大的艺术首先是要有重大的思想和深刻的情感,而不取决于这些思想、情感表现形式的规模大小。”[5]在品评音乐作品的时候,把音乐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同放在首位。可见,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列宁的伟大思想精髓密不可分。

  总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沃土里,列宁的艺术教育思想深深影响着卡巴列夫斯基,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下,确立了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走的是社会主义现实的道路以及爱国主义的性格特征,主要反映在他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

  二、民族精神的侵润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受到了自己的导师米亚科夫斯基和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的影响。作为作曲家的米亚科夫斯基坚持走民族乐派的音乐创作道路,作为教育家的柯达伊主张民族音乐教育观,卡巴列夫斯基接受专业音乐学院的教育并受其民族乐派导师米亚科夫斯基的影响,同时,他又非常敬佩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理念精神,形成了自己民族化音乐教育理念的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沃土下的民族化性格特征,贯穿了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体系。

  对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中的民族化性格特征影响大的是卡巴列夫斯基自己的导师兼朋友米亚斯科夫斯基。

  米亚斯科夫斯基是苏联着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和活动家。自幼接受文化艺术和军事工程教育,1906 年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随利亚多夫学习和声、对位,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配器,与普罗科菲耶夫、阿萨菲耶夫成为好友。他对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倾心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审美感受。米亚斯科夫斯基作为民族音乐的忠实扞卫者,针对企图削弱俄罗斯作曲家伟大意志的现代派评论,他以《柴可夫斯基与贝多芬》一文予以回击,观点鲜明犀利。同时,米亚斯科夫斯基积极投入民族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即使是在战争前线,他也完成了一系列民歌的搜集记录工作。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米亚斯科夫斯华的作品很明确的指出了苏维埃音乐艺术和优秀的俄罗斯古典音乐传统的活泼的继承关系。”[6]比如他创作于 1918 年的第五交响曲,“采用民间歌曲或与之相似的色调鲜明的旋律,并将它贯穿于交响曲中,这对作者来说还是第一部。这部作品中有明亮的、风景画般的抒情篇章,在末乐章里可以听到节日的欢乐‘音调’和严峻岁月的回响。这部作品很快赢得了声誉。”[7]

  卡巴列夫斯基作为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学生,深受民族音乐创作理念与民族音乐教育为重的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卡巴列夫斯基将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这里所指的民族音乐作品主要包涵两个方面: 一是具有民族色彩的本民族音乐; 二是本国作曲家创作的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卡巴列夫斯基本人的音乐作品创作也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所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因此,受米亚科夫斯基的民族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沃土里滋养了卡巴列夫斯基的民族化性格特征。

  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卓尔坦·柯达伊( 1882-1967)匈牙利民族音乐教育家,其音乐教育思想以全民音乐教育为宗旨,提倡民族音乐教育观。柯达伊主张的全民音乐教育观就是强调音乐教育要面向每个公民,而不是培养少数的音乐人才,匈牙利民族应当把音乐看作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谋生的手段。他还强调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当以民族音乐教育为主。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深深影响着卡巴列夫斯基,卡巴列夫斯基在 1974 年珀斯的音乐教育大会上曾回忆二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 1946 年的布达佩斯,而最后一次的会面则是在 1966 年的美国。卡巴列夫斯基说: “柯达伊是我的榜样,作为作曲家,为了孩子们的音乐教育放弃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他的精神和思想应当激励着我们,指引我们的工作。”[8]

  可见二人有着相同的经历。都是为了本国的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作曲家的角色转向了音乐教育家的身份,柯达伊作为卡巴列夫斯基的前辈得到了尊重。对于柯达伊提出的民族音乐教育观,卡巴列夫斯基也是非常赞同,并且在自己音乐教育内容中音乐作品的选择主要以民族音乐作品为主,同时强调世界多民族音乐间的交流和融合。

  总之,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形成的精神内核不仅得益于自己的作曲导师,还受到国外音乐教育家的影响及音乐教育思想精髓的启发,国内外的优秀音乐教育理念共同影响了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当然,本国的一些大师将俄罗斯历史和民族生活理想化,另外一些大师相信民族美学基础上个性的自我完善,还有一些大师在创作中追求民族文化的原始形象。这些民族精神的侵润都为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形成提供了养分。

  三、教育思维的融合

  音乐教育思想“是音乐教育有关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缩影,其内涵反映出当时社会普遍共有的某种文化价值取向”.[9]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追求,产生的音乐教育思想自然也不同。音乐教育家的思想产生基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苏联音乐教育家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本质。因此,本人以上文对苏联音乐教育的时期划分来论述音乐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观:

  首先,追溯十月革命胜利前的音乐教育思想,回顾俄罗斯音乐文化史,可以发现民主革命人士杜勃罗留波夫( Добролюбов Н。А) 、车尔尼雪夫斯基(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 Н。Г) 、皮萨列夫的( Писарев Д。И ) 观点给普通教育思想和民族音乐教育思想以极大的影响。这一点体现在对儿童音乐目的和音乐内容理解上。皮萨列夫提出: “首先不是要教会艺术,而是唤醒孩子身上的对美的欣赏。这种欣赏是本能的、不知不觉的,同时又是真实的、不可重复的,经是无意识的,它会使人变得高尚给人带来利益……我们的社会沿着这样的道路: 不关心艺术对道德、对情感的影响。艺术被带入机械的灵活性成度,家长和教师越来越关注这种灵活性的发展”[10].19 世纪许多着名的活动家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看到了 道 德 美 学 教 育 的 发 展 道 路。 米 罗 波 尔 斯 基( Мироборский) 也写了许多关于音乐教育的着作,他认为:“关于人民的美学教育问题不应该忽视它对于民族发展对于生活的道德利益。认为艺术只为欣赏这是错误的认识。相反,艺术本身包括深邃的道德力量,表达人类高度的精神需求、它的志向和要求。优美的感觉一直都是真、善、重要功勋的强有力的发动机[11].”可见,19 世纪许多着名的教育家和活动家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看到了道德美学教育的发展道路。

  进入 20 世纪初,应当提到的三位音乐教育是: 普济廖夫斯基( ПузыревскийА。И) ,沙林( ЗаринД。И) 和马斯洛娃( МасловаН。К。) .他们都提到了音乐课堂上的唱歌课或合唱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普济廖夫斯基认为唱歌课能促进音乐才能的全面发展,唱孩子们感兴趣的歌应该占首要地位,作为音乐鉴赏力和音乐爱好发展的重要保证[12].沙林高度评价合唱的意义,他认为: “合唱可以影响学生的智力、意识、记忆力和想象力; 再者,可以影响毅力; 第三,可以影响美学感受; 第四影响人的体力”[13].并且认为学生的兴趣是美学教育发展的必须条件。马斯洛娃在 1913 年提出的“小学里唱歌的教学法建立在最新的试验教学法之上”是普通音乐教育领域里先进流派( 趋势) 鲜明的表现。总之,在民族革命人士思想的影响下,音乐教育在社会的地位,教育的作用及存在的意义得到了肯定。一些代表性音乐教育家的思想精髓为理解今后的音乐教育目的,内容提供了前期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在十月革命前进步的音乐教育家收获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构建苏联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

  而在革命胜利后的苏联学校音乐教育形成的初期许多音乐教育家的观点基本一致。科文曾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注意理解力发展的是短暂的音乐爱好者。”只注意音乐才能和技巧的是音乐手艺人。只获得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是偏重理智缺乏感情的音乐理论家[14].布留索娃、舍申等音乐教育家经常强调音乐在儿童个性培养与发展中重要作用,并且积极参与学校音乐教育过程。舍申在文章《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论证了,音乐教育应该是公共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他还把学生的音乐发展理解为“不是技术的灵活,而是与真正的艺术接近,理解真正艺术的本领并能完全掌握,使艺术成为人生活中最大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精神生活中占重要的位置”.可以说,苏联学校音乐教育形成之日就发挥了音乐教育的作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他们致力于解决音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音乐家萨茨卡亚( В。 Н。 Шацкая)在音乐教育上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把音乐教学任务和音乐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结果显示音乐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发展孩子们的音乐能力和音乐兴趣是息息相关的,这个结论得到音乐教育家的普遍重视。萨茨卡亚在研究过程中还非常注重发展学生从听和审美角度体验音乐的能力,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音乐富于表现力的方法,而不是为了掌握某些音乐知识。因此他建议在音乐课上,教师应该以专题的方式将学生引入音乐艺术环境中,不存在按照一定的步骤教授音乐课的必要。[15]

  在课程设置上,萨茨卡亚也提出自己的要求,他认为音乐课程的既定目标是克服单一课程的弊端,追求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朝着培养学生概括性的音乐知识体系方向发展。此外,他还着重强调了音乐课程使孩子们克服狭隘性格的作用。但是萨茨卡亚的音乐教育思想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他所追求的音乐教育目标是建立在音乐的感知作用基础上的,在他的音乐课程中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音乐基础,已经熟知古典音乐的优秀作品,这种高水准的音乐要求对于许多刚刚接触音乐的学生来说未免过于严格。

  而卢缅勒( М。 А。 Румер) 则首先把音乐教育同音乐态度、心理过程、普通教学法联系在一起,所谓的音乐态度是指区分音乐组成要素的各种观点,而心理过程则是指音乐听觉表象和基本的识别乐曲的能力。[16]

  这种音乐教育尝试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被孤立研究的现象,把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组成有机的统一体,更有利于音乐教学发挥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作用。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音乐教育家阿伯拉戈( О。 А。 Апракоина) ,他在自己的教学着作中提到了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教育的关系,这是普通教育目标在音乐教学中的折射。[17]

  可以说,卡巴列夫斯基之前的普通音乐教育领域积累了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依靠这些经验能够解决学校音乐教育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音乐教育目标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育内容; 什么类型的音乐内容对普通音乐教育目标的完成起作用; 音乐教学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教学法基础之上; 如何保证音乐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音乐教育如何同学生的整体发展结合在一起; 怎么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课堂中; 音乐教育学对教师提出了怎么样的要求等。这些问题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乃至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卡巴列夫斯基吸收借鉴优秀教育家的理论观点,结合自己的实践对上述问题逐一解决。提出自己音乐教育观。如兴趣培养在音乐教育中占主导作用; 音乐同生活应当密切联系; 音乐教育内容的民族化特征的体现;教师应当做到个性化教学等。到了 70 年代以后,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标志着苏联音乐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综上所述,在革命前进步流派的理论和实践中许多事物在我们当代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意义。但是,建立苏联学校和苏联音乐教育也并不是对过去简单的继承。伟大的十月革命为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纪元,对文化和教育领域提出新的任务,学校教育体系开始根本上的变革。苏联的音乐教育思想观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但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苏联的音乐思想观越来越成熟,在今天,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在世界上有较大的影响力,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苏联的音乐教育有一个明确的思想基础。

  四、美学思想的凝练

  首先体现在他认识到音乐美在教育中的作用。在苏霍姆林斯基长达 30 年的教学经验中,他始终深信音乐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神奇的力量,所以强调没有音乐教育,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这种坚持即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也显得非常宝贵。音乐作为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途径,应该成为每个学校的重要课程,既要努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欣赏音乐中的情感变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其次体现在他的音乐教育理念上。霍姆林斯基的音乐教育理念是非常独特的,他的音乐教育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音乐家。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是重要的辅助教育手段。音乐对学生的思维、智力、情感、道德等方面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音乐能让孩子的大脑从繁忙的课业中解脱出来得到休憩,同时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滋养,精神得到充实。这都是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的教学经验得出的结论。而这个思想更是得到广大音乐家和教育家的认同。卡巴列夫斯基在为普通学校制定新的音乐教育大纲时,一直是遵循这样的原则的,并将“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的音乐教学原则作为新大纲的题词。

  最后体现在音乐欣赏的方式上。苏霍姆林斯基的情境结合的音乐欣赏方式是音乐教育中值得借鉴的教育方式。音乐本来就是来自于生活的,特别是许多歌颂祖国自然风光的音乐,更是作曲家置身于自然之中油然而生的感情冲动。让学生回到自然,在自然中体验乐曲的美妙旋律时,就更容易与作曲家产生心灵的共鸣,对乐曲内容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苏霍姆林斯基的美学思想对苏联的教育者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来自于教育实践中,所以他对教育实践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卡巴列夫斯基就是这样一位受益者。他多次在着作以及谈话中提及到苏霍姆林斯基对自己的影响,盛赞苏霍姆林斯基为“真正的创造者”和英明的教育家,认为他的教育学是崇高的艺术,是“一部不断发展着的交响乐,它没有传统框框的束缚,它主要是灵感和确凿的理性的结合”.[18]所以当着手改革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时,卡巴列夫斯基首先就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美学思想,并且以他的音乐教育理念“音乐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全面的人”作为自己的改革目标和前进方向。

  结 语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宏观上受苏联的历时性音乐思想发展影响,音乐先哲的教育经验,列宁的教育观都曾深深影响了卡巴列夫疑似音乐教育思想的构成;而在微观上,苏霍姆林斯基的音乐思想与实践又为卡巴列夫斯基提供了音乐的本质观、审美观、社会观依据,如此深厚的基础正是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之所以丰富的原因。

  苏联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他都做到了忠于时代,忠于音乐,忠于自己,这种忠诚促成了其卓越的历史地位,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仅是音乐的问题,更是时代与个人共同推动的一个结果,承认其复杂性是理解的前提,亦是认识那样一个时代的准绳。

  [参 考 文 献]

  [1]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87.
  [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列宁论教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43.
  [3]Кабалевский Д。 Б。 Как рассказывать детям о музыке? [M].Москва: Библиотека Учителя Музыки,1989: .С。87[4]Кабалевский。 Д。Б。 Идейные основы музыкального воспитания всоветском союзе [J]. Д。 Б。 Кабалевский и ИСМЕ ( к столетиюсо дня рождения) . Москва。 2004.
  [5]Кабалевский Д。 Б。 Как рассказывать детям о музыке? [M].Москва: Библиотека Учителя Музыки,1989,.С。60[6]廖辅叔,马璟舒译。苏联作曲家米亚斯科夫斯基逝世纪念[J].人民音乐,1950( 02) .

相关标签:音乐教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