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莫扎特作品赏析论文(推荐范文分享)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08-14 共7819字

  莫扎特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音乐创作的多产;音乐乐思的纯净;在每一种音乐创作领域上,都有莫扎特的作品;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作品。而莫扎特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也是令人值得注意的一面。本文是莫扎特作品赏析论文6篇,仅供参考。

  莫扎特作品赏析论文第一篇:莫扎特作品中钢琴伴奏与人声演唱的配合

  摘要: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的着名代表人物之一,他是音乐史上少见的音乐天才,也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在他辉煌的一生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内涵丰富的音乐作品。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楷模,他在欧洲音乐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一开始介绍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然后以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女人心》为例子,对钢琴伴奏与人声演唱之间的配合做出进一步的分析,这样能帮助人们更好的展现莫扎特精彩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钢琴伴奏;人声演唱;

  古典主义时期属于西方音乐历史中的第五个分期,同时也是西方音乐史发展到顶端的一个时期,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阶段里欧洲主要流行的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是古典主义时期中最着名的一个乐派,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出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精神。1750年巴赫的去世标志着巴洛克时期的完结,同时也代表着古典主义时期的开端;1827年贝多芬的离世,为古典主义时期写下了一个完满的结尾。

  一、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

  (一)历史背景

  十八世纪中期,欧洲封建主义渐渐衰落,资本主义日益增长,阶级矛盾越来越严重,因此,在1789年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启蒙运动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前产生的一场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思想改革运动,它代表了资产阶级优秀文化的凝聚。启蒙运动是以反教会、反封建的文化运动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它的影响涉及到了许多知识领域,例如文化、经济、政治、哲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等。卢梭、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他们都是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宗旨是“理性”,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倡导科学唯物论,反对神道;倡导人权,反对专制制度;倡导个性解放,反对宗教神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启蒙运动提倡“回归自然”,这对整个社会思想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对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启蒙思想的领导下,艺术领域日趋大众化,音乐作品力求让更多的人听懂,使听众理解音乐的结构。社会上的音乐生活也发生了变化,音乐不再仅仅局限于贵族、宫廷,逐渐开始走向大众,公开的音乐会也越来越多。这些现象都预示了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

  (二)钢琴音乐的特点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特点与以往相比发生了些许的变化,以旋律为主的主调和声音乐代替了由多个声部组成的复调音乐。以往的音乐是由几个不分主次关系的多个旋律声部同时进行的复调织体,而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转变为以一条主旋律为核心,其余的声部作为陪衬的方式而呈现的主调织体。主调音乐织体的旋律清楚明确,而且带有浓厚的和声进行,和声中也带有高音旋律声部。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风格,这是由于钢琴取代了古钢琴。槌击钢琴产生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但是由于当时它的的钢琴功能还不太完整,音量和音域还比较狭隘,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占据键盘乐器的主导地位。经过钢琴制琴艺术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和发展,槌击钢琴具备了新的作用:既能展现出起伏有度的歌唱性旋律,又能演奏出饱满、宏亮的和弦。

  二、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

  (一)人物生平

  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27-1791.12.5),他出身在罗马萨尔兹堡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还曾经担任过宫庭的乐团小提琴手,同时也是本地一名小有才华和名声的作曲家。1760年,4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了钢琴和作曲的学习之路。6岁时他在音乐方面的才华令人们赞叹,被誉为“音乐神童”。1763年至1773年这十年期间,莫扎特随父亲前往慕尼黑、维也纳、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举办了旅行演出。此次演出使莫扎特的音乐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了,也使他对当时欧洲各个国家的音乐题材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器乐等。他还与巴赫、马蒂尼、撒马丁尼等众多着名作曲家结识,并与他们一起学习作曲。1773年底,莫扎特与父亲返回了家乡,并担任大主教的宫廷乐长。1781年,莫扎特忍耐不了大主教的压迫和欺侮,毫不犹豫地辞职了,并迁居到了维也纳。在维也纳居住的这几年,是他在创作方面最主要也是造诣最高的阶段。1791年,莫扎特开始创作《安魂曲》,但是这部作品还没有完成,莫扎特就带着心中的遗憾和音乐离开了人世,年仅35岁,安葬于维也纳。

  (二)主要作品以及歌剧创作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10部小夜曲,16部嬉游曲,此外还有一些宗教音乐、室内乐和歌曲等,总数有600多部。

  莫扎特在歌剧创作领域有非常杰出的成就,与此同时瓦格纳、威尔第、格鲁克三人也有较大的贡献。与格鲁克对比来看,莫扎特的歌剧创作更加详细、更加成熟,他使得歌剧拥有了全新的生命力。莫扎特特别注重用不同的音乐来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抒发人物角色的内心情感世界,有着很浓的时代特点。莫扎特在前期的歌剧创作还属于探索时期,直到1782年,莫扎特的喜歌剧《后宫诱逃》在维也纳首次演出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和喜爱,开启了他歌剧创作的高峰期。这部歌剧集中体现了莫扎特的创作特点,而且它的内容激起了许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对后来德国的歌剧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和《女人心》等名作,都是莫扎特的经典歌剧作品。

1.png

  三、钢琴伴奏与人声演唱的配合

  (一)歌剧《女人心》

  1790年,歌剧《女人心》第一次在维也纳举行了演出,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部歌剧中的人物只有六个人,但它却是莫扎特所创作的作品中最具有均衡性的一部,除此之外,这部歌剧还被人们看作是最出色和最具有人性的喜剧之一。

  剧情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意大利城市那不勒斯,古列尔摩与费兰多是两位年轻的军官,他们分别与菲奥狄丽姬和菲奥狄丽姬的妹妹多拉贝拉相爱,并处于恋爱的甜蜜阶段,约定好了婚约。一天,老光棍阿方索与两位军官打赌说:“你们相恋的情人对你们的爱情是不是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忠贞和坚定,我有点质疑。不如我们来验证一下怎么样?”两个年轻人并不相信阿方索的话,于是同意了。当两姐妹纷纷陷入离别的伤痛中时,阿方索又让两个年轻人假装有事外出,然后再乔装成斯洛文尼亚有钱的年轻人,去追求对方的爱人,倘若追求成功,就证明他的怀疑是正确的。两位青年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在女仆戴丝比娜的帮助下,向对方的情人展开了疯狂的追求。两姐妹一开始都婉言拒绝了,但是后来在两位年轻人强烈的爱慕追求下,慢慢产生了动摇,最后二人都答应嫁给对方,背叛了自己曾经的爱人。在歌剧的结尾真相水落石出,两位青年卸去了身上的伪装,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目,为了证实阿方索的话,他们开了一个不大也不小的玩笑。

  (二)钢琴伴奏与人声演唱的配合

  钢琴伴奏在歌剧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既需要与演唱者配合默契,还需要掌控整首音乐作品的发展进程,它有着指导演唱者表演、引领演唱者情绪、展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作用。钢琴伴奏的演奏技术是否精湛,直接会影响到歌剧的排练和演出的进程。所以在演奏的过程中,钢琴伴奏每时每刻都要注意与人声演唱相配合。

  第一,要注意对音量的掌控。

  不一样的人声演唱声部,不一样的声音种类,钢琴伴奏对音量的掌控也要有所不一样。女高音和男高音的声音与其他声部相比来说比较有辨识度,所以钢琴伴奏到高潮部分时,他们的声音也不会被掩盖。但是当给男中音或男低音伴奏时,钢琴伴奏的声音要注意稍微控制的小一些。如歌剧《女人心》中的军官古列尔摩和老光棍阿方索这两个角色,他们分别是男中音和男低音,这里要注意钢琴伴奏的音量不能大过人声演唱的音量。

  第二,要注意节奏的把握。

  适当的节奏速度,能够更好的诠释音乐作品中人物的情绪。例如女仆戴丝比娜的唱段《女孩从十五岁开始》,在这首唱段中,戴丝比娜想方设法地劝说姐妹二人接受年轻人的追求,但是却多次遭到拒绝,可她并没有放弃。这首咏叹调的调式为G大调,节奏上由行板转变为小快板,更加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她想要毁坏两姐妹爱情的阴谋。钢琴伴奏要注意这里节奏的转换,要与演唱者的节奏速度一致,逐渐推动演唱者情绪的发展,二者之间要注意相互配合。

  第三,要注意对气息的控制。

  在人声演唱的过程中,要求对气息有着很好的控制力,这是演唱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适当换气,正确的吸气,所以钢琴伴奏者也必须注意演唱者气息的控制,注意各个气口的衔接,两者要做到准确、一致。《女人心》中有一首咏叹调《对爱情忠贞不渝》,是由女主人公菲奥狄丽姬(花腔女高音)演唱的,展现的是她对爱人古列尔摩坚定、忠实的爱情信念。这首咏叹调的音域跨度比较大,所以对人声演唱的要求十分高,需要有熟练的花腔演唱技术,最重要的是对气息准确稳定的掌控能力,这也是演唱的关键所在。演唱的气息运用是一个吸气、保持、呼气、换气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一旦其中一个阶段出现问题,整首作品的气息都会受到影响。

  每个时期的音乐特点都不同,演奏技术方面也会有所不同,钢琴伴奏者与人声演唱者都需要全方面的认识所要演奏的音乐作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对歌词进行剖析,体会作品抒发的情感主旨。在演奏莫扎特的作品时,不能有太大的表情变化和力度上的对比,应该以适当的、稳定的方法进行演奏与演唱。

  四、结论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既有巴洛克时期的理性,也有浪漫主义时期的感性,它是两个时期的衔接点。莫扎特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生命很短暂,但由于他的作品创作数量较大,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所以至今仍然在世界各个国家的舞台和音乐会上演出,而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莫扎特用他的心灵与生命谱写出了永恒的乐章,为西方音乐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着里程碑的作用。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也是精彩的,无论是在钢琴方面还是在歌剧方面,他都有着十分卓越的成就。在演绎他的歌剧作品时要注意钢琴伴奏与人声演唱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能演绎出完整的歌剧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杰浅谈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J]赤峰学院学报, 2016,37(4):195-196.

  [2]李丹.古典主义时期钢琴艺术风格特征分析[J]音乐时空, 2014.(16):121.

  [3]张波洋简析歌剧作品中的钢琴伴奏技术[J] .黄河之声, 2012.(16):101.

  [4]孔夺.浅析歌剧中钢琴的伴奏技术[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29(5):83-84.

  [5]赵欣莫扎特歌剧<女人心>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09.

  [6]郑小玉.论古典主义时期钢琴艺术的发展[J].北方音乐, 2016,(06):3-4.

  莫扎特作品赏析论文第二篇:古典时期启蒙主义精神对莫扎特作品的影响-以《费加罗的婚礼》为例

  摘要:莫扎特被誉为千百年来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音乐神童。其作品涉猎广泛,如钢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交响乐等。他一生最重要也是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其所创作的几部闻名遐迩的歌剧,如《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女人心》等,上述作品无一不展示了其音乐上的天赋与杰出成就。“一名歌剧创作家更重视歌剧的戏剧性和影响力”这一论题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就是该讨论中的重要议题。本文从莫扎特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一角度切入,以《费加罗的婚礼》为例,从作者生平经历、语言表达、人物形象的刻画、戏剧的展开等方面阐释古典主义启蒙思想对莫扎特的影响。

  关键词:《费加罗的婚礼》 ; 莫扎特;启蒙思想: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着名的歌剧之一,这部歌剧在音乐创作和社会思想上具有突出的意义,当笔者有幸看到这部歌剧之时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其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人物形象的特点、语言及旋律音符的创作更是惊叹不已。我们都知道,一部好的歌剧一定离不开其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统治状况、文化发展程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则是作者的阶级属性和生平经历。在17-18世纪发生的启蒙运动对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洗礼,而紧跟着到来的古典主义时期就深受其影响,该时期的音乐家、文学家开始向普通民众传达平等、自由、理性、博爱的思想。所谓启蒙,就是启发人们不受蒙昧主义的蒙蔽,引导人们反对专制,争取自由平等,反对宗教迷信,倡导理性。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甚至可以说,莫扎特的歌剧是启蒙运动的重要艺术产物,而反过来对传播启蒙思想又有着重要意义。

  一、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来源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改编自博马舍的同名喜剧《费加罗的婚礼》,剧中所描述的主仆平等、贵族与平民平等对话的场面正是莫扎特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他拉拢宫廷诗人洛伦佐·达·蓬特帮他说服大主教约瑟夫二世,并对原剧本中有伤大雅、有损贵族形象的部分进行了删改,最终才得以上演。

  从根本上而言,该剧可以被定性为启蒙运动的产物。首先,剧本的作者博马舍本身就是启蒙主义精神的倡导者,他写的许多剧本都抨击和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丑恶面貌,提倡阶级平等;再者,就剧本内容的设定而言,其角色设定就将仆人和伯爵放在同一个舞台上,并侧重对女性的描写,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以及突出了性别的平等。

  除剧本本身之外,莫扎特在谱曲时将男仆费加罗和伯爵都设定为男中音,在声部的分配上就可以看出莫扎特对启蒙主义精神的支持。另外,莫扎特本身就是一个不畏权贵、敢于挑战贵族王权的人,这一点从他为了写自己想写的作品而毅然从宫廷辞职进而成为自由作曲家这一事例就可以看出。同时,他还是共济会的一员。诸如类似的事实无不在印证着启蒙主义精神对莫扎特及其作品的深刻影响,也证实了莫扎特的作品有表达和宣扬启蒙思想的痕迹与倾向。

  二、《费加罗的婚礼》在剧情、旋律方面的启蒙主义色彩

  在音乐语言方面,莫扎特在这部剧中大胆放弃了意大利喜歌剧题材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而是赋予作品以更深的抒情,从音乐语言角度来讲,莫扎特运用了与往常不一样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赋予了人物十分生动的形象,在这个歌剧里对伯爵、苏珊娜以及次要的角色巴尔托洛、玛采列娜以及园丁安东尼奥等人也有着肖像式的音乐刻画。[1]

  作者在这部歌剧里采用了许多咏叹调和重唱。咏叹调,即抒情调,是用来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独唱曲,它的抒情性突出,可以表现激烈的人物内心冲突。在此笔者以其中的咏叹调选段《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为例加以说明。

  该段的剧情为费加罗从他的准妻子苏珊娜口中得知,他的主人伯爵先生一直有意侵犯苏珊娜,他十分生气。歌词“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我就弹吉他奏起音乐……如果你想要进我的学校,我就要让你跳得逍遥”十分巧妙地把费加罗内心的愤怒用冷静、轻蔑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在这里,费加罗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男仆”的这一低层阶级身份而放弃对自身权力的争夺,他勇敢地站出来扞卫自己的权力和尊严,不畏权贵,这正是启蒙思想中宣扬“人人平等,天赋人权”这一核心思想的有力证明。在这句歌词之后,费加罗自信满满,用讽刺、嘲笑的口吻唱到“要小心,不要急躁,不要漏口风让别人知道”“我使出手段要叫你上当……把你的坏主意全部揭穿”,勇敢地将贵族阶层迂腐、道貌岸然的形象公之于众,不禁让人拍手叫好。这无疑是该剧想要表达在启蒙思想下民众对贵族阶级的专制和压迫不满情绪的最好证明。

  这首咏叹调共131个小节,乐曲为三拍子、小快板,作者对伯爵的挖苦讽刺却用节奏、风格明快欢乐的舞曲节奏来表现,仿佛是在刻意地加深讽刺意味,这样的设计不仅加强了戏剧冲突,且在听觉上使得听众更能感受到费加罗的自信与勇敢。曲子由再现三部曲式加一个短小的尾声构成,比较有特点的是每个段落都有速度上的变化,呈现出小快板——急板——小快板——急板的交替进行的特点(如图1、2、3、4所示),从速度上就体现出费加罗在平静的讽刺中不时地爆发愤怒,让人真切感受到费加罗的愤懑不满的情绪。他能够对伯爵进行挖苦与大吵,表明了该剧主张平等的启蒙思想。在伴奏织体上,简单而稳定的柱式和弦(图5)将费加罗的语气衬托得更加坚定自信,也刻画出费加罗沉着勇敢的形象。

  1.png

  三、《费加罗的婚礼》在人物刻画方面的启蒙主义色彩

  在莫扎特所处的那个时代是启蒙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刚刚萌芽的时期,在欧洲封建时代,贵族作为上层统治阶级,在“君权神授”的理论支持下,总是以一种情操高尚、道德完善且宽容仁慈的面目示人,但是在这首咏叹调中,莫扎特将这种形象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刻画得丑恶分明、入木三分,这是当时时代启蒙主义所要求的反封建,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最好体现。

  还有就是在《莫扎特与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反抗精神》[2]一文中所提到的各个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反抗精神,从主角苏珊娜到仆人都具有一种向上的生命力——反抗精神,这是十分珍贵的,在歌剧中也时常提到,这是莫扎特个人的思想转移到了人物的形象上,也是莫扎特对其时代的人民大众的憧憬和期待。这是莫扎特意识倾向的体现,他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思想意识,反封建、争取自由平等的势力。[3]

  四、莫扎特在《费加罗的婚礼》中体现的美学特征

  在18世纪,格鲁克的歌剧改成为这一体裁并增添了新的内容、形式和特点,喜歌剧成为了作曲家热衷的新型体裁之一,莫扎特的歌剧尤为突出。[4]笔者认为在这部歌剧里尤为突出的美学观念是——它具有十分强烈的人民性,突破各种束缚运用不同风格的咏叹调刻画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不同人物形象。

  其体现在人物的刻画和情节安排方面,无论是伯爵还是如费加罗一般的普通民众,都是那个时代的常见形象,作品对于形象的刻画也符合当时人民的需求,如处于统治地位的伯爵对美丽的苏珊娜不怀好意,妄想侵犯她。机智的费加罗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和对伯爵具有的反抗意识,是当代人民大众对正义和非正义想要表达的诉求和立场。又比如在结局的安排上,美丽的苏珊娜和聪明勇敢的费加罗得以大团圆。这些都是时代的人民对其所盼望的。这部歌剧在情节选择上体现了当代人民想要看到的和关心的时代问题。作者采用的幽默风趣的语言,也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莫扎特说:“音乐决不应该不好听,应该让听众觉得喜欢,不应该不成其为音乐。音乐即便是在表现最恐怖的情形时,也不该做得叫耳朵难受。”这句话反映出了莫扎特创作的审美取向,表现出对音乐形式美的追求。这也体现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提出的“乐与人和”这样一种广大群众的审美取向,这种观念与这部歌剧的融合使得观众可以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作品达到“乐与人和”的境界。但是若不是启蒙思想解放了莫扎特,又何来今日的《费加罗的婚礼》呢?

  五、结语

  《费加罗的婚礼》是歌剧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笔者认为它之所以在当代仍具有一定的地位,与其主张、宣扬启蒙主义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莫扎特歌剧的精髓便是其美妙的音乐,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启蒙主义这种精神。启蒙主义不仅对这部歌剧,对莫扎特本人以及对音乐本身影响巨大,也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颇为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思名.从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看莫扎特的创作特征[J].大舞台, 2010.(01):86-87.

  [2]赵晓阳莫扎特与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反抗精神[J].艺术教育, 2014.(11):87-89.

  [3]李秀军,从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谈莫扎特的创作思想倾向[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89,(02):43-45.

  [4]张露试论<费加罗的婚礼>的艺术特征[J].内蒙古艺术, 2015,(01):10-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