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国际文学翻译形势报告》内容解读及其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22 共7307字
论文摘要

  1. 引言

  2007 年,国际笔会和西班牙拉曼·鲁尔学院联手推出了《译还是不译———国际文学翻译形势报告》( To BeTranslated or Not To Be———Pen / IRL Report o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2007: 1-135) ,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学翻译的现状和问题,特别是各国文学译入到英语的问题。该报告的问世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轰动,美国学者 Chad W. Post 称该报告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文学翻译现状研究”( 2008) 。本文将对该报告的内容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报告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探讨中国文学外译应注意的问题。

  2. 《国际文学翻译形势报告》内容解读

  报告共分五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翻译、全球化和英语》一文中,作者对世界各国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特别是美国的翻译现状做了详尽描述。文章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1) 英语凭借其在当今世界上的强势地位已成为一种“侵略性语言”( invasive language) ,同时也是“较少使用的语言”之间进行交流的中介语言; 2) 对当前各国英译文学作品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文章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不仅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而且已成为一种中介语言。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日益明显: 只有用英语发表的作品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读者; 用“较少使用的”语言发表的文学作品只有在译成英语时才能够被更多读者阅读。在这种背景下,有些小语种国家的出版社甚至聘请译者将本国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作品( 如冰岛作家 Bragi Olafsson 用冰岛语写的小说 ThePets( 《宠物》) 译成英语,以吸引国际书商的注意,购买( 英译) 小说的版权。但是英语国家对翻译文学作品的态度冷淡。对此,作者解释说,英语国家对翻译作品的“抵制”既不是由于英语语言,也不是由于全球化,而是由于语言的文化势力。在英语国家,“翻译作品卖不出去”。翻译在学术界几乎没有什么地位; 译者在翻译市场上的地位和翻译报酬都很低。
  作者根据国际上权威出版数据统计中心的统计,阐述了各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的数量之少。根据记录出版数据中心 Bowker 2005 年 10 月提供的信息: 2004 年用英语撰写的新书有 375,000 本( 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其中翻译作品是 14,440 本,仅占 3%; 在美国,翻译成英语的文学作品是 874 本,占 0. 002%,其中包括重译或重印。根据图书文化中心( Center for BookCulture) 统计,从 2000 年到 2006 年,翻译到英语的文学作品的数量,分别是法国翻译了 52 本,平均每年 8. 7本; 意大利39 本,平均每年6.5 本; 德国36 本,平均每年6 本; 其他国家( 包括丹麦、比利时、匈牙利等欧洲国家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 大约是平均每年 1 本。
  在第二部分《文学翻译: 国际视野》,作者根据国际笔会向各国笔会中心分会发放的调查问卷结果对国际文学翻译的现状做了详尽的分析。问卷由 12 个国际笔会分会中心参与,主要调查各国文学翻译的现状,包括1) 译者的地位和待遇; 2) 英语作为中介语在源语国家的现状和地位; 3) 各国对文学翻译的资助情况等三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世界范围内,译者的地位和待遇普遍很低。在欧洲,翻译 150 页的内容( 一页大约 1500个字) 的报酬在 900 到 3000 欧元。在法国翻译的报酬是 2,925—3,375 欧元; 而在匈牙利和立陶宛则分别是1,000 和 945 欧元。仅靠翻译文学作品来谋生是不可能的,不少译者同时也是高校的老师,或有其他收入来源。
  与文学作品的出版相比,文学翻译作品的出版成本要更高一些。除了正常的出版费用,出版社还需要支付译者翻译费。由于文学翻译作品销量少,因而印数少( 从 400 到 3000 不等) 。出版社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更乐意出版能够盈利的畅销书,而不是赔本的翻译作品。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文学翻译作品的出版进行资助,资助额度大约为翻译费用的 50%—100%。
  但也有一些国家( 如俄国、阿根廷) 对文学翻译不提供任何资助。英语目前已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用其他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只有译成英语,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读者。非英语创作的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译成英语。但是,能打入英语国家市场,而且被英语读者所接受的文学翻译作品的数量并不多。有的国家所进行的文学英译实践是为了吸引国际书商的注意,而不是为了拥有英语国家的读者。譬如,立陶宛笔会中心指出:
  该国大多数作品的英译都是在本土进行的。虽然本土发起的文学英译作品进入英语国家市场销售的希望微乎其微,但由于文学作品译入到英语是构建一个国家国外形象的关键,源语国家发起外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中介者,以便本国的文学作品有可能被译介到德语或法语这些对外国作家更开放的语言中去。由此可见,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已成为一种“有用的中介语言”。
  第三部分包括六个个案研究,分别是荷兰、阿根廷、加泰罗尼亚、德国、中国、法国笔会负责人或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本国文学翻译的现状、译者的地位以及对翻译资助的介绍,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翻译经济”进行了描述( 因为有关中国的部分描写不够全面,下面我们先择要叙述其他五个国家和地区的翻译经济情况,然后对中国的文学翻译现状作单独论述) 。
  法国: 在法国,文学翻译作品占全部文学作品的 1/3。文学翻译几乎与原创作品一样受到书商和读者的重视和关注。这归功于两个方面: 1) 多数法国出版社都聘用懂外语的编辑,保证了翻译选材和翻译作品的质量;2) 法国国家图书中心对文学翻译的资助力度很大,出版翻译书籍的出版社通常能够获得 50% 到 60% 的翻译费用资助。尽管如此,法国从国外购买和出售文学作品版权的比例是 1: 4. 2,输出远远多于输入。但相对于英美两国,法国却是输入多于输出。法国的文学翻译作品占美国全部翻译作品的 30%。这得益于历史上美国读者一直对法国文学作品感兴趣,以及法国政府在美国长期进行的一系列文学宣传推广工作。
  德国: 德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在美国仅次于法国。这得益于德国政府对德国文学进行的积极有效的外推措施。德国的文学外推经验说明: 推广一国的文学不是简单地把图书卖给国外的出版社就可以了,还需要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譬如,与图书出版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直接接触和建立业务联系,保持在另一个国家出版行业的持续在场等。由法兰克福书展创建的图书信息中心在纽约、北京、布加勒斯特、莫斯科、华沙都建有推广德国文学的德国图书办事处。另一方面,随着当代德国作家对战后一代的生活描写,内容上的变化以及风格上的创新也使德国文学在美国日益受到读者的欢迎。
  加泰罗尼亚: 加泰罗尼亚是西班牙东北部的一个地区,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悠久的文学传统和翻译历史。由于西班牙的图书中心在巴塞罗那,大约 90%的加泰罗尼亚文学作品都被译成了西班牙语,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翻译作品能够进入其他外语。加泰罗尼亚政府设立了两个资助翻译的机构: 加泰罗尼亚文学院和拉曼· 鲁尔学院。前者资助译入到加泰罗尼亚的外国文学翻译,旨在促进加泰罗尼亚语的文学创作; 后者则资助外国出版社对加泰罗尼亚文学作品的翻译,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加泰罗尼亚文学。
  阿根廷:20 世纪 40、50 年代和 60 年代早期是阿根廷图书出版的黄金时代。进入 21 世纪以来,长期的军事专制制度和经济危机几乎摧垮了阿根廷的出版业。拉美作家将自己的作品能够被译成西班牙语看作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唯一渠道。在翻译到阿根廷的作品中,49% 来自英语。一些优秀的阿根廷作家同时也是受人尊敬的翻译家,如博尔赫斯翻译了美国福克纳和奥地利卡夫卡的作品。但翻译地位在阿根廷并不高,翻译报酬极低,出版社很少与译者签署翻译合同,译者权利得不到保障。政府对翻译作品的出版也不提供任何资助,从而使 20 世纪阿根廷的优秀作家的作品很少被翻译成外语。
  荷兰: 根据阿姆斯特丹图书研究基金会的统计,在荷兰,翻译小说平均每年占全部小说作品的 45%,绝大多数译自英语; 但是荷兰作家的作品被译成外语的却很少。据统计,从2000 年到2006 年,翻译成英语的荷兰小说总共 18 本,平均每年仅三本。荷兰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尚未译成英语。目前,荷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外推措施,推广荷兰文学作品,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包括参与国际书展,邀请翻译家到荷兰,以及资助作品的翻译和出版等。政府对翻译荷兰文学作品的出版商的资助费用高达全部翻译费用的 70%。
  第四部分《文学翻译经验》分别介绍了美国将世界各国文学作品译成英语的经验以及欧洲文学翻译外推工作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在美国,外国文学作品英译最有效的途径有以下三种: 1) 有关文化部门、基金组织、国际笔会美国分会或大学等机构开展的以问题为导向、以翻译地区为主题的翻译活动; 2) 对出版社和译者的翻译资助; 3) 基于因特网发起的翻译活动。另外,本章还详细介绍了德国、法国、荷兰、加泰罗尼亚地区的文学翻译外推经验和有效措施,包括对翻译组织机构的文学作品外推项目的支持,通过翻译资助、文化艺术节、书展等多种方式培养他国读者对本国文学作品的兴趣以及对译者的翻译工作多方面的赞助和支持等。
  第五部分总结了本次报告的主要发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1) 国际文学翻译交流中仍存在着文化上的不平等,南美及非洲大陆的文学翻译作品在国际上缺席; 2)报告没有涵盖印度、俄国的文学翻译现状; 3) 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文学作品迄今很少为世界其他国家所了解;4) 英语国家对非英语国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态度傲慢; 5)以及英美国家的出版商将作品视作是商品,在得不到他国政府资助的情况下不愿在本国出版和推销文学翻译作品等。

  3. 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在对各国文学翻译现状调查的个案研究中,负责介绍中国文学翻译现状的是瑞典籍华裔学者、翻译家陈迈平。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外国文学翻译质量不高,所选择的作品大多是国外畅销书而不是文学价值高的作品。
  他谈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外文局组织的中国文学对外翻译,认为这些翻译是一种政治宣传,服务于当时文艺服从于政治的目的,在国外接受效果不理想。他指出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语的数量很少。以 2005 年为例,中国 2005 年出版文学作品 112,857 本,翻译成外语的作品仅 100 本,占全部作品的 0. 09%; 其中被译成英语的作品更少。中国作家协会成员目前大约有六千余人,仅有 300 人左右( 5%) 的作品被译成了外语。由于作者对中国大陆当前的文学翻译现状缺乏一定的了解,文章对当今中国政府文学翻译外推计划和翻译资助只字未提。下面笔者依据自己对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翻译现状的了解做一补充,扼要介绍我国政府近些年来对中国文学翻译实施的外推计划及资助情况。
  在英美国家,从事中国文学英译的汉学家很少。文学作品的英译,特别是亚洲国家作品的翻译市场很小。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主席、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 John Balcom( 陶忘机) 教授认为,文学翻译在美国仅占 3%的市场份额; 中国文学英译作品大约是每年出版一本。具体到专业译者,目前英语世界致力于中国文学翻译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他本人翻译中国小说,另一个是陶忘机翻译中国诗歌。其他译者“或是热情有余但经验不足且学业繁重的研究生”,或是“担负更多其他重要工作、翻译只是偶尔为之的高校教师”( Goldblatt2000: 21-27) 。在英国,目前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较为知名的译者只有蓝诗玲,她翻译的张爱玲的《色、戒》( 2007) 、鲁迅小说全集( 2009) 被收录进了英国着名的“企鹅经典”翻译丛书。从翻译作品的选材来看,英美译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广泛,但被选作品并不均衡,缺乏系统性。一方面,作品的选择受学术界的影响: 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被翻译与学术界对其文学地位的肯定有很大关系。
  张爱玲的作品之所以受关注和被翻译,与夏志清在《现代小说史》中对其文学创作的艺术性的肯定是分不开的。近年来英语国家对山西作家李锐和曹乃谦的作品的翻译,也与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对他们作品的肯定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英美出版商对于贴上中国禁书标签的作品情有独钟,而不管这类文学作品的质量如何。一些作品虽然译成了英语,但其艺术价值和文学性都不高。在题材选择方面,中国小说翻译得最多,诗歌翻译次之,而剧本翻译少见。小说之所以被更多地选择翻译,并不是由于西方读者关注中国小说作品的文学价值,而是由于英语国家中国文学的读者通常将翻译作品作为了解中国社会的社会学着作来看待 ( Goldblatt2000: 21-27) 。真正关注中国文学的英语读者寥寥无几。
  有关翻译中国文学的书评很少,像英国的《时代文学副刊》和《伦敦书评》等有影响的杂志即使对中国文学进行评论,评者也多为历史学或政治学教授而不是中国文学研究者或汉学家。而且,书评多侧重小说内容的分析,探讨书中所传达的信息,很少提及翻译的质量,对译作的文学价值也缺乏分析 ( McDougall 2011: 44) 。同样的情形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即使在译介中国文学最多的法国,有关中国文学作品的广告宣传也都强调作品的文献价值,强调中文小说是了解现当代中国的窗口( 何碧玉、毕飞宇 2011: 59-63) 。
  正是由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缺场和失语,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政府明确作出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决定,将文化输出作为展现中国软实力的一种形式。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工作得到了国家机构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持。2004 年,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发起并实施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启动了“大中华文库”工程。
  有多家出版社参与的“大中华文库”工程目前已出版一百余种外译本。2006 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通过对翻译、出版等费用的适当资助,计划在三年内把百余部中国优秀作家作品译介到外国,增强中国作家和作品的国际影响力。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发起了“国剧海外传播工程”,其中的子项目“百部国剧英译工程”计划将 100 部国剧剧本译为英文。2009 年,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又启动了“中国文化着作翻译出版工程”和“经典中国出版工程”。同年,国家汉办批准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共同申请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项目,计划三年内出版 10 卷本“今日中国文学”英译丛书,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出版和发行。
  2011 年,中国政府公布了“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的决定。2012 年 8 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邀请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俄罗斯、意大利、荷兰、乌克兰、韩国、埃及等十几个国家的汉学家参会,就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的现状与经验、翻译与汉学、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的传播、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可以说,中国政府近些年来对中国文学外译做了大量的工作,其资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当然,这些外推工作的实施、传播和接受效果到底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4. 《国际文学翻译形势报告》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通过解读《国际文学翻译形势报告》,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当前世界各国文学翻译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概括而言,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欧洲各国都有程度不同的文学外推计划,特别是在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和中介语的情况下,各国都将本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作为塑造国家形象、进行文化外交,提高本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做出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决定,特别是开展文学外推计划的决策是正确的,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值得注意的是,与当前国家不同层面进行的各种外推计划不相符合的是,我们对“怎么走出去”,“如何更有效地走出去”,以及“走出去的效果如何”等尚缺乏足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这在中国学界对翻译的主体即“中国文学外译由谁来译”的争论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有的学者认为译入到外语应该由汉学家来做最为有效;有的学者则认为母语是汉语的中国译者更能保证文化传译的准确性。这两种说法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翻译问题。以从事汉英翻译的译者为例,目前专职从事汉英翻译的汉学家屈指可数,期望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中国文学的优秀成果全部介绍到英语国家中去是不现实的。而中国译者在从事译出翻译,尤其是在外译中国文学作品时,他们的译入语表达能力又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马会娟、管兴忠 2012: 22-50) 。以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翻译有大量中文作品的我国着名作家林语堂来说,他的英语语言能力在英语专家看来也只是相当于英美二流作家的水平( France 2001: 232) 。而对于自称“译英译法唯一人”的当代翻译家许渊冲,学术界特别是英语学界的学者对其译文质量的批评也时常见诸于报刊杂志( Holton 2010: 347-350) 。目前中国文学外译最为有效的模式应是中外译者的联手合作,这在汉学家人数少,中国译者英语语言能力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一种既能保证翻译质量又能保证翻译数量的权宜之计。
  解读《国际文学翻译形势报告》,我们还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中国文化的外推工作和中国文学的外译应该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工程,既需要国家长期的、稳定的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也需要考虑到译入语国家的接受问题,避免单方的由中国译者主译的英译作品成为“博物馆的文物”。我们需要借鉴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德国等成功的文学外推经验,借助于英语国家已有的外国文学作品英译的有效途径,宣传、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Allen,E. ( ed. ) To Be Translated or Not To Be———Pen/IRL Report on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C]. Barcelona: In-stitute Ramon Llull,2007: 1-135.
  [2]France,P. ( ed. ) Oxford Guide to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3]Goldblatt,H. Of silk purses and sows’ears: Features and prospects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s in the west[J]. Translation Review ,2000( 59) : 21-27.
  [4]Holton,B. When the blind lead the blind: A response to Jiang Xiao-hua[J]. Target,2010( 2) : 347-350.
  [5] McDougall,B. S. Translation Zones in Modern China[M]. NewYork: Cambria Press,2011.
  [6]Post,C. W.
  [7]何碧玉,毕飞宇.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路还很长[J]. 东方翻译,2011( 4) : 59-63.
  [8]马会娟,管兴忠. 论汉英翻译的语言能力[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 3) : 22-5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