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林业论文

椽竹的自然出笋与幼竹生长观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08 共3844字
摘要

  椽竹 Bambusa textilis var. fasca 又名温州水竹, 为青皮竹 B. textilis 的变种。 椽竹在福建省内分布较广, 在闽北地区耐寒性较强、 产量高[1-3], 单位面积全竹生物量可达 49.6 t·hm-2[4], 对其竹材化学性质分析发现适宜于用作造纸原料[5], 如能在其适生区加以合理有效利用, 不仅能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 而且可以缓解闽北等地区竹产业的原料供需矛盾。 目前, 椽竹林人工经营水平还较低[3]. 有关竹子出笋与高生长规律方面的研究不少[6-10], 这些研究为生产实践上把握其出笋时期和水肥管理提供了有利依据。 但每个竹种的生长规律有所差异, 有关椽竹经营培育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3-4]. 本研究对椽竹的自然出笋与幼竹生长进行了观测, 并采用有序样本聚类法(Fisher 法)对其出笋期进行了划分, 旨在为椽竹资源的合理经营与利用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建瓯市小桥镇(26°57′~27°16′N, 117°57′~118°27′E), 海拔为 150~160 m, 年平均气温为 18.9 ℃, 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 7.7 ℃, 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28.6 ℃, 极端低温-6.9 ℃, 年平均降水量为 1 676.0 mm, 年平均日照时数 1 813.0 h, 全年无霜期 286.0~291.0 d. 椽竹试验林林分平均密度为 967 丛·hm-2, 平均立竹密度 22 株·丛-1, 平均立竹胸径 3.8 cm, 竹林自然生长, 人为经营少, 仅在每年 12 月清除死亡的竹株。 土壤为黄红壤山地, 土层厚度 l m 以上, 坡度≤15°, 坡向东南, 面积约为 100 hm².

  2 研究方法

  2.1 椽竹出笋规律

  在试验林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测样地, 选取 150 丛观测样丛, 逐一编号。 从 2010 年 5 月中旬开始, 2 d 调查 1 次各竹丛出笋情况, 插签统计各竹丛出笋数、 退笋数, 笋期结束后将所收集的数据按旬进行统计。

  2.2 椽竹幼竹生长规律

  2010 年 6-11 月, 每月 10 日在随机选取的各丛样丛中选取新发竹笋 1 株(共 12 株)。 从竹笋破土到成竹出枝长叶为止, 隔 2 d 测量并记录各笋累计高生长量、 第 1 张笋箨凋落时间以及第 1 次出枝和长叶时间。

  2.3 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在 Excel 及 SPSS 统计软件中进行整理和作图, 其中椽竹出笋规律分析以 50 丛观测样竹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3 次重复), 以旬为时间段逐日计算平均各丛的出笋数、 退笋数和成竹数, 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采用最小显着差法(LSD)对不同时期出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椽竹幼竹高生长规律以选取的样竹中正常生长的(非退笋)5 株新竹(其中 11 月出笋的新竹仅 1 株正常生长)累计高生长量的平均值表示; 椽竹出笋时期的划分利用最优分割法(Fisher 法)进行有序样本的聚类分析, 以椽竹各旬的平均出笋量构成一套有序样本, 分别记成 x1, x2, …, xn, 根据最小误差函数, 寻找 2 个最优分割点(即划分为 3 个时期), 使得{x1, x2, …, xi}, {xi+1, …, xj}, {xj+1, …, xn}3 组内总离差平方和最小; 椽竹幼竹高生长以 Richards 生长曲线和 Logistic 曲线进行模拟, 以 6-9 月出笋新竹高生长天数(d)为自变量, 以新竹平均秆高(cm)为因变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