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信用管理论文

企业信用危机爆发原因及其扩散传导的隔离(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24 共8624字

  (2) 产业关联扩散路径与模式产业关联是指在一个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主体之间存在的关联,这种关联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上下游直接关联,如物联网产业内传感器生产商和上游电子元器件供应商以及与下游物联网集成商之间的业务关联,由于存在直接关联,当产业链上某个节点出现信用危机,导致销售或采购中断,会迅速影响上下游节点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进而被传导和影响的节点企业会继续影响他们的上下游产业节点,如此传导下去,如果无法控制,将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二是上下游间接关联,不存在直接的业务关系,此时当产业链上某个节点企业出现信用危机时,该产业链的采购和供应体系越单一,即节点企业越少,产业链受到的冲击越大;采购和供应体系越复杂,即节点企业越多,产业链内部存在优胜劣汰的自我优化功能,产业链受到的冲击越小。

  (3) 行业关联扩散路径与模式行业关联是指特定行业内主体之间的关联。通常情况下,信用危机在行业内的扩散属于间接性扩散,扩散的力度要看该主体在行业内的地位。当行业内龙头企业出现信用危机时,金融机构会调整该行业的整体信用评级,强化对该行业的风险关注,控制对该行业的信用额度,此举会大幅压缩整个行业的资金量,导致行业性的系统性信用风险。如 2012 年我国出现的钢贸和光伏行业系统性信用风险就属于典型的信用风险行业扩散模式。

  (4) 区域关联扩散路径与模式区域扩散是指信用风险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进行扩散的模式,由于该区域受区域管理机构的统一协调,区域内大部分非业务关联的企业被人为地关联在一起,如相互担保、资金拆借、资源共享等。当信用危机爆发时,区域管理机构也会进行统一协调,遏制信用危机的扩散,但当这种扩散不可避免时,金融机构就会整体下调该区域的信用评级,该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就会受到冲击。

  3. 资金往来扩散路径与模式资金往来
  
  扩散主要指生产型资金融入主体出现信用危机后,无法及时向生产型资金融出主体归还资金,导致资金融出主体资金断裂,进而快速波及向原资金融出主体提供资金的主体,引起信用危机连锁反应的现象。

  (1) 富余资金拆借扩散路径与模式在经济上行时,信用宽松,大部分企业会出现资金富余的情况。为此,资金富余企业会将富余资金拆借给其他需要资金的企业,接受资金的企业进行投资后短期内无法回收资金。经济下行时,信用紧缩,资金出借方资金紧张却无法及时收回出借资金,被迫向其他方借入资金,由此形成了资金拆借的网络,一旦网络中的一点出现信用危机,整个网络上的节点都存在被冲击的风险,该网络越大、节点越多,信用危机造成的影响就越大。

  (2) 垫款扩散路径与模式垫款扩散主要指当信用危机发生时,存在业务关系的企业主体之间因销售垫款和采购垫款而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在现代发达的商业环境中,延后付款采购、预付款采购、预收款销售、延期收款销售等垫款现象普遍存在。当垫款系统中的一方出现信用风险,与其存在高比例垫款关联的众多供应和采购客户会受到冲击,受到冲击的主体会继续冲击与其存在高比例垫款关联的其他主体,如此连锁影响和冲击,最终可能会波及整个产业体系。

  四、信用危机扩散与传导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下,信用危机爆发时,各种传导模式并没有沿着自己的路径单独扩散,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传导,互相影响,由点及面,形成真正的蝴蝶效应,对宏观经济金融带来更加剧烈的冲击。其冲击的结果可能是整个产业、行业或经济金融体系的优胜劣汰、重新洗牌、优化升级,但在该过程中无论是微观企业还是宏观经济金融都必然受到冲击。

  图 1 描述了信用危机的各种扩散路径及其对宏微观经济金融的影响力度和影响效果。
  
  1. 担保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

  担保扩散对经济金融的影响面较大,但主要影响集中在中观层面。担保扩散中单向担保扩散影响力度最小,一个企业出现信用危机,只能影响到下一个企业,而且不可逆,这种方式对经济金融的影响速度慢,影响面相对较窄,影响到宏观经济领域的可能性较小。联保扩散基本上是封闭区域内的企业之间或特定行业内的企业之间的担保,一旦一个企业出现信用危机,也只能影响到封闭区域内的企业或行业,扩散范围有限。

  互保扩散对经济金融的影响较大,因为互保没有特定的区域、行业或产业划分,而且影响可逆。因此,一旦互保圈足够大,互保扩散将迅速由单个企业影响到特定区域或行业和产业,最终扩散到宏观经济金融领域。

  2. 关联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

  关联扩散中控制关联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最小,只在控制与被控制企业之间扩散,一般发生在同一实际控制人名下,影响局限于微观层面。区域关联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也是局部的,因该关联的扩散只在特定的区域,如国家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特定产业园区,影响也局限于中观层面。产业关联会通过上下游产业影响到不同产业节点的企业主体,一旦该节点上的企业主体为关键主体,则会影响到该产业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导致该产业链的断裂,影响也会波及到宏观层面。行业关联扩散属于横向扩散模式,行业内关键企业出现信用危机,会引起金融机构调低或限制对该行业的授信,如光伏行业。因此,行业关联对经济金融的影响非常强烈。
  
  3. 资金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
  
  资金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从理论上讲比担保扩散和关联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要小,且资金扩散的影响面也以微观和中观层面为主,波及到宏观层面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拆借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一般局限于特定的企业和区域,因为资金拆借双方一般都比较熟悉,或者拆出方对特定区域的环境较为熟悉才会开展拆借业务。因此拆借扩散的影响力较弱,影响面也会相对较小。垫款扩散往往发生在特定产业内部,如供应商垫款、销售垫款等。因此,垫款扩散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与关联扩散中的产业扩散大体类似,其影响面也相对较大,影响力度相对较强,控制不好可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金融层面。

  各种扩散路径和模式从微观层面看,必然影响关联的企业,除控制关联和资金拆借扩散影响的力度要相对较小外,其他各种扩散与传导模式均会影响各自的区域、产业或行业,即会影响中观层面的经济金融运行。从扩散影响力度上讲,产业关联和行业关联扩散对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或许最强,波及面也最大,资金扩散和担保扩散如果控制不当,也会对宏观层面的经济金融运行造成冲击。上述各种扩散模式并不是单独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影响,而是彼此关联、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巨大的传导与扩散网络,共同影响着当前经济金融的运行。

  五、建立危机扩散与传导防火墙的初步建议

  要建立信用危机扩散与传导的隔离机制,必须要对危机传导的路径、模式和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建立扩散防范机制,并形成有效的防火墙。
  
  1. 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理论隔离思路

  由于新型企业信用危机以关联传导与扩散为主要特征,而每一种传导模式和传导节点都有其固定的特征。因此,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预警和隔离机制在理论上是可以建立的。

  (1) 担保扩散隔离机制担保扩散的隔离机制关键在于控制节点,将担保圈中几个重要的节点控制好,就可以有效地遏制扩散的速度和影响面。

  其中单向担保扩散只需有效控制担保链上一个关键节点就可以建立有效的隔离机制;联保扩散隔离机制的建立在于控制联保体系与体系外的关联,防止联保体向体外扩散,联保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可通过控制主要节点的方式进行隔离;互保扩散需要控制互保链上的若干重要节点,不仅要防止节点之间的纵向传导,还要防止节点之间的横向传导。

  (2) 关联扩散隔离机制关联扩散隔离机制的建立关键在于控制关联“龙头”,将关联体或关联圈内的一个或几个处于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控制好,即可起到有效遏制风险传导作用,控制好了还可以起到示范效应。其中控制关联扩散隔离机制的建立主要在于有效控制主控企业的风险扩散,被控企业的影响力往往较弱;区域关联扩散的控制主要在于控制区域内几家大型风险企业,通过对大型风险企业的控制和处理,可以对区域内其他企业的风险控制提供示范效应;产业关联传导的隔离机制主要在于控制产业链中核心产业端,如汽车制造产业主要控制发动机生产商和整车生产商的信用风险扩散;行业关联传导的隔离在于有效控制行业内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信用风险的有效隔离不仅可以挽救与其关联的小企业,还可提供风险控制的示范效应。

  (3) 资金扩散隔离机制资金关联往往是单向关联,信用风险在资金关联的影响下传导速度和力度相对较弱,因此资金关联传导的隔离机制在于控制资金流。在拆借扩散隔离机制中控制资金拆出方的资金流,在垫款扩散中控制主动垫款方的资金流,在理论上便可有效控制资金扩散的风险。但这种资金流的控制只是权宜之计,短期内有效,长期还需要采取其他更稳妥的隔离方式。

  信用危机一般均呈现出扩散速度快、影响力度强、冲击面大的特征,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是控制,控制的措施关键在于及时,且控制措施要有针对性。另外,鉴于信用危机扩散与传导的特征,信用风险的主要控制措施是快速控制其中一个或几个节点,力争在危机爆发的原点将其控制,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降低损失,一旦危机扩展开来,控制的难度将呈指数化增长。

  2. 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现实防控建议

  当前爆发的信用危机归根到底是金融机构、实体企业、政府服务机构共同催化形成的普遍性、区域性的信用危机。因此,要对当前的信用危机进行防控,必须从金融机构、实体企业、政府服务机构三方寻找突破点。

  (1) 金融机构应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同时提高自身的担当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应做到几点:一是授信额度的波动不能以宏观经济金融的波动为主要参考依据,最好不以外部环境为参考依据。信用额度的变化应以企业主营业务运营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于非主营业务和非关联业务的授信应予以控制,不能盲目误导实体企业。二是在经济基本面下行时,不能跟风抽贷,而是应首先查看企业的经营和运营情况,对于本质优良的企业至少应保持额度不变,甚至提供更多支持,帮助风险企业渡过危机。三是特色经营,在支持企业发展时建议各类金融机构建立自己的特色,在特色领域建立专业的风险评级和防控模式,通过专业经营降低企业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

  (2) 实体企业应强化金融意识,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实体企业经营者首先应增强对金融的认识和认知,对其蕴藏的风险要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金融服务于企业的发展。资金的配给应以自身企业主营业务发展需求为参考依据,制定合理有效的融资计划和投资计划。其次在经济环境和企业运营良好时,面对容易获得的资金,不盲目扩大融资,不冲动投资;在经济环境下滑和企业运营困难时,冷静处理,维护好金融关系。最后要充分利用当前相对发达的金融市场,拓展融资渠道,将债权融资和权益融资、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金融市场融资和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合理搭配,避免一种融资方式被封堵后输血不足的局面出现。

  (3) 政府服务机构应提高服务企业的敏锐性,破除“唯政绩观”政府服务机构首先应破除“唯政绩观”的传统思维,应努力建立一种市场化的服务机制,而不是直接参与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融资过程中。其次,应建立和完善一套使用的信用评级和跟踪体系,对辖区内企业的信用记录和评级进行有效披露,防止个别机构和企业故意利用政府机构的弱点,扰乱经济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最后,建立风险处置基金,当地政府应根据属地经济金融发展的体量,联合专业机构,组建一定规模的风险处置基金,以便在大规模信用风险来临时有足够的资金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在挽救重点风险企业方面拥有足够的余地。

  总之,在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下行风险、金融发展亟待改革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信用危机的集中爆发与扩散将成为常态。因为担保、关联、资金等因素,使得爆发的信用风险成点、成面扩散,对特定区域、特定产业、特定行业,甚至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用危机的防控难度变得越来越大,而防控的重点在于预防而非控制。新常态下,信用危机的预防需要金融机构、实体企业、政府服务机构共同努力,提高认识、增强风险意识、改善服务。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适应当前经济金融环境的企业信用风险防控体系,促进经济金融的良性运营和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