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12 共10396字

  第四章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新时期的教育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就要求在一线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到学生个体,充分发挥其潜能。班级作为学校中最基本的教育组织和管理单位,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能否付诸于实践,可以直观反映于班级管理者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一、现行班级管理模式的思考。

  根据笔者已有的班级管理实践,以及在实习学校中的班级观察和对 23 名老师含班主任老师的访谈资料整理分析,并结合班级管理理论针对现行的班级管理模式进行思考,提出以下四方面管理问题。

  (一)注重教师权威,忽视学生自主管理。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直以来,教师都拥有绝对的权威,班主任被视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事无巨细都要管,除了班委会成员做些辅助性的管理工作,班级大多数学生处于服从管理地位。

  在观察中发现,大多数班级的日常管理都需要班主任的监督,否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访谈中 95%以上的班主任老师抱怨工作太累,"每天都累得跟啥似的,如果不是为了评职称需要,估计是没人愿意干的"、"啥事儿都得你操心,稍微少操点就会出乱子,心累呀";在问及"是否愿意相信学生,让他们自主管理班级?",大多数的班主任都表示,想法是好想法,但具体实施时往往会不尽人意,更有老师表示"把事儿都交给学生做了,要班主任还干嘛呀?白领工资呀,这是不负责任的",还有班主任表示"学生还小,想法较简单,处理事情往往不到位,还得我再处理,还不如我亲自处理".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老师往往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忽视了班级大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不相信学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造成班主任管理工作繁重,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班级建设的参与性不够积极,影响到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发挥。

  (二)注重经验管理,忽视科学管理。

  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经验的积累,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过分依赖经验,时代在发展,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个体也在发展变化,班主任老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实现班级的科学化管理。观察中发现,在如今的初中班级管理中部分班主任老师仍过于注重经验管理,处理班级事务时坚持常年不变的管理方式:严厉管制和压制学生。"不能让个别学生冒头儿的,尤其是在初一的时候,你一定要压制得住他们,否则,等到初二、初三有你累的时候",在新班主任老师接受老教师的指导时,经常受到此类告诫。老教师的经验管理未能注意到如今初中生的发展变化和个性特点,仅靠严厉的压制管教是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管理的规律的,缺乏科学性,这样的管理只能激化学生与老师间的冲突,造成班级管理的低效能。

  (三)注重学习管理,忽视其他相关的教育指导。

  智育是初中阶段教育的核心,在校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因此,学生的学习管理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注重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这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部分班主任老师过于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要求,常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管理和指导。针对班级里成绩较差学生的管理,在访谈中有班主任老师讲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各方面都差,他不是仅仅学习成绩差,人缘差、卫生习惯差、行动能力差,有时候人品也差","他连最基本的学习都搞不好,你说他还能干好什么",大部分老师都能意识到学生不仅仅要学习成绩好,还要其他方面都能做好,但是在学生评价中常以成绩论优差,在班级活动中也常以分数作为衡量指标,如座位的排列,有老师表示"关于排座位确实挺让人头疼的,不管怎么着都会有不满意的学生,我有时会以学生的成绩排座位,按照成绩名次排名依次挑选座位".在具体工作中对学生学习相关的方法的指导、动机的激发、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缺乏教育管理,学习之外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更是缺乏教育指导。偏重学习管理,忽视其他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相关教育指导,班级管理内容的片面,必定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注重课堂管理,忽视课外管理。

  教育在课堂内外,管理也一样需要延伸到课堂外,这里的课堂外不仅仅指在学校的课外活动,还指对学生在自己家里的教育管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重要影响,家庭与学校联系越来越密切,家校联合教育已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学生的家长都通晓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注重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对学生在学校和家庭进行全面管理,使学生得到家校一致的有效指导,促进其成长。

  在现实的初中班级管理中,多数班主任老师抱着"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就好"的心态来管理班级,对学生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很少触及。"叫家长到学校,一般都是孩子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或者是多次犯同样错误,屡教不改的","校讯通一般就是发个公告呀,学生作业什么的,其他就没有了".对学生家庭教育管理工作的缺失,使学生得不到家校统一管理,不能很好预防和及时处理学生出现的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增加了班级管理工作的任务和难度。

  二、班主任针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注意的问题。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管理的"主帅".班主任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够为学生创造适宜其发展的班级环境,使班级日常生活井然有序,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内在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维护整个班级的正常运转。

  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班主任的态度和策略直接影响着非正式群体对整个班级是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为了能够使班级非正式群体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处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问题时,班主任需要慎重思考。笔者结合班级管理理论和已有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班主任在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中需要注意的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做好分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质,并能够因势利导让其在班级中担任适宜角色。由此,使得班级中的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机会发挥其对班级的积极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日本当代着名教育社会学者片冈德雄在《论班级的组织与管理》中提出"一人一个角色的全体参与"的班级组织形式,即"班级中的全体成员在集体中各自获得一个适当的位置,分担一个角色。也就是说,让他们各自处在一个'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上。"这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班级自主管理的理念,强调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通过分工,第一是为了增加班里的交互作用;第二是为了使每个人都获得一种'存在感';第三是为了通过履行各种职责使每个人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的潜在能力;第四则是为了通过给每个人分配一个角色而让大家都能积累一些做干部的经验,以求将来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骨干。"(二)做好沟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班级中普遍存在着各式群体,各群体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人际关系,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需要做好各群体间的协调和沟通工作。由于班级中各式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群体中学生个体间的交流带有一定局限性,通常局限于自己所处的某个或某几个群体中,甚至有个别学生个体或群体产生排斥他人的倾向和行为,只关注所在群体的利益全然不顾整个班级利益,甚至会损害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利益。此类群体的存在必将影响整个班级的氛围,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对班级中的各式非正式群体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其特征及对班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取特色方式加强各群体间的沟通和交流,打破交流局限。此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择友观,强调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为班级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氛围。

  (三)全面了解:时时关注,事事关心。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形是需要经过一个成长过程的,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形成期、确立期。由班级成立之初的学生个体间彼此陌生,随着交流与沟通,个别个体间产生友好交往倾向,即萌芽期;逐步了解后,进而形成较为固定的比较谈得来的伙伴群体,即形成期;随时间推移,伙伴群体会经历一定的分分合合人员逐渐稳定下来,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群体行为规范,使所处群体具有鲜明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群体,这也就是所谓的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确立期。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过程性决定了其对班级的影响的阶段性特征。萌芽期的学生个体间的交流促进了新成立班级中学生的彼此了解,有助于班级活动的开展,而处于形成期和确立期的班级非正式群体会形成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班主任老师需要认清形势,做好统筹,用心分析,思考策略以科学引导班级非正式群体有利于班级发展。因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对班级非正式群体做到时时关注,事事关心,及时并科学有效地处理相关问题。

  三、针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的探讨。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普遍存在于各班级中不容忽视的群体,教育管理者必须重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因其对班级影响的双重性特征,教育管理者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做好针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工作,要讲科学的理念和有效的方法,结合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针对班级非正式群体提出以下三方面的管理策略:第一、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班级非正式群体;第二、丰富班级"前台"生活,引导班级"后台"生活;第三、建立全面的班级沟通网络,消解班级群体间的矛盾冲突。

  (一)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班级非正式群体。

  1.全面了解班级非正式群体。

  班级非正式群体客观存在于班级之中,班级管理者要想管理好班级非正式群体,首先应该全面了解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情况,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正如毛泽东的着名论断"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只有全面了解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管理工作。

  首先,班级管理者可以运用社会测量法明晰班级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莫里诺的社会测量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班级中的人际交往情况,借由 UCINET 软件的数据整理绘制班级人际关系网络图,可以直观呈现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情况:班级中存在哪些非正式群体;不同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组成情况;不同非正式群体中内部成员的受欢迎程度等。

  其次,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和交流了解不同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发展阶段和性质。在运用社会测量法明晰班级人际关系网络的基础上,"按图索骥"式地逐步了解班级内存在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认清其发展阶段和性质以确定其对班级的影响是益是害以及程度如何。

  最后,班级管理者还要全面了解班级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或"核心群体".班级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或"核心群体"在群体中有较高威信,对整个群体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社会测量法整理出的班级人际关系网络图,可以确定"核心人物"或"核心群体"的具体学生,找到具体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观察和交流的方式详细了解其特点和影响力,进而了解其所在群体的内部情况。

  2.正确把握班级非正式群体。

  (1)纠正错误观念和做法,正确认识班级非正式群体。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对伙伴群体的需求,在班级中形成非正式群体是必然的正常现象。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和管理者由于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缺乏正确认识,在管理方面有所失误。现列举两现实失误:失误一、把班级非正式群体看做是正式群体的拦路虎,全盘否定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意义,并常被班级管理者以"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主义"、"破坏班内团结"等的名义进行压制和强制解散,导致班级内部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和激化;失误二、轻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影响,不管不顾任由其发展。"哪个班里没有几个小圈子呀,没事儿,成不了气,不用管",一旦对班级有消极影响的非正式群体形成气候,对整个班级的破坏力将是极强的,会扰乱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班不成班。此两失误都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班级非正式群体造成的,因此,班级管理者应该正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全面了解其特征和性质,以科学的方式处理班级非正式群体所出现的问题。

  (2)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非正式群体。

  班级非正式群体可以根据其对班级不同的影响分为三类不同性质的班级非正式群体,即有积极影响的积极型,有消极影响的消极型,还有影响力易被忽略的中间型。针对不同性质的班级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者应采用不同方式来管理和引导。

  首先是针对积极型的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此类非正式群体对班级有积极影响,可以看做是班级管理者的助力,对此类群体的管理应重在支持和鼓励以增强其对班级的积极影响力,此外,还要注意必要时的教育引导以避免群体中出现裂变和异化,使之成为班级建设中长久的有利力量。

  其次是针对中间型的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此类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常由班级易被忽略的中间型学生构成,其对班级的影响可利可弊,不容忽视,重在关注和正确引导。班级管理者应关注此类群体的存在,多与此类群体成员交流,了解1级的积极作用。

  最为重点的是针对消极型的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此类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主要是由在班级生活中受到过挫折或是不公正对待而心生怨念的学生构成,对班集体持对立态度,对班级建设较强的破坏力,班级管理者对其应时时关注,事事关心,耐心疏导,以期此类群体能够尽早融入班集体生活。时时关注是认清此类群体的发展阶段,希望在此类非正式群体不够强大之时就能够消解其对班级建设的消极影响;事事关心是使班级管理者能够做好及时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其对班级的破坏;耐心疏导是指此类非正式群体的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班级管理者要做好长期教育引导的准备。

  (3)关注对班级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导工作。

  "核心人物"是班级非正式群体中的关键人物,在正确把握班级非正式群体时应关注对其"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导工作。"核心人物"在与群体成员相互交往过程中自然形成,具有较高威信和很强的号召力,在群体中通常起着指挥、协调和管理群体成员的作用。在与一些班主任老师访谈中也了解到了针对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管理方面的言论,"俗话说的好嘛,'擒贼先擒王',可能这样形容不是太恰当哟,但是要想管理好那个小群体哟,就得先跟那个头头处理好关系,得先把他纳为己用","要想管理好班级自发形成的小群体呀,根据以往的经验,得首先关注那个带头的人,可以说是他们的首领,把带头的首领收拾了,其他的学生就好管理了,因为他们都听那个领头的嘛".通过对班级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导工作,可以影响其所在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的转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关注对"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导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丰富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前台"生活,引领其"后台"生活。

  着名的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将人际交往视为舞台,交往中在场的人皆为舞台上的演员,并提出了"前台"与"后台"的概念。"前台"是由制度、规范所规定和限制的场所,以一般的固定方式有规则地为观众设定情景的部分;"后台"即指舞台休息室,是表演者走出灯光下的舞台,放松身心,进行休息的场所,"很多研究者将后台定义为制度化的空隙,多为各种控制的交界处,也是常易被忽视的地方。"按此观点,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可以划分为"前台"生活和"后台"生活。不管是"前台"生活还是"后台"生活,都是学生发展必要的生活空间,不可偏废和剥夺。"前台"生活是班级管理工作者易观察和掌控的,而"后台"生活不易被班级管理者所获知,因此,班级管理者能够做到的是丰富班级的"前台"生活以期引领班级的"后台"生活。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活动是班级"后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者应全力丰富其"前台"生活以引领其"后台"生活,使班级非正式群体能够促进班级的发展。

  1.实行"人人参与制",知人善任。

  "人人参与制",即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得班级事务"事事有人做"和班级成员"人人有事做",作为班级的重要组成的班级非正式群体,更要好好利用,知人善任,发挥其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与一些班级管理者的交流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现列举两例如下:

  老师①:"我们班原来有一个,像你说的小群体,我可以跟你讲一下,班里有三个女生的关系比较好,自己成立了一个'三人帮',这是我私下跟学生了解的,这三个女生的家庭条件都挺好的,学习不怎么好,平时三个人就爱攀比,没事儿还爱在女生堆儿里挑事生非的,挺不招人喜欢的。注意了这个小群体很久,发现她们也不是什么都不会,有两个女生的字写得很漂亮,有一个女生在上辅导班学画画。我就想让她们干点正事儿,偶然一次就把学校分配给每班的板报任务交给她们去干了,我心里其实挺忐忑的,毕竟板报代表着班级的形象,我把任务的重要性给她们讲了一下,还请美术老师给他们作指导,没想到三个人还挺有能力的,也非常用心,办的板报挺成功的,我特意在班级中表扬并鼓励了她们一番,希望她们能够继续为班级出力,她们自愿加入了班级的板报设计组,挺用心做事的。到现在,我带她们已经两年了,她们的变化我看在眼里,她们三个人的关系到现在还是'铁三角',不过没那么讨人厌了,各自的学习成绩也有进步,跟我的关系也变得比较亲近。"此老师找到了这个群体中三个女生的闪光点,知人善任,终发挥了三人的积极作用,使得这个三人小群体为班级做贡献,给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老师②:"我教了十几年的学了,遇到过很多特色的学生,也见过很多小团伙,就是你说的小群体吧,对这些小群体真的需要用心地引导的,最直接的就是给他们安排适合他们的任务,让他们为班级出力,感觉到对班级有用。他们忙着为班级做好事,自然就没有时间做坏事了。我就讲一下新近毕业的一个学生的事吧,这个学生是这届初二的转校生,从别的学校初三下来的,主要是因为在校外打架被学校开除了,刚到班里就能感觉他身上的痞气,校服穿得歪七扭八的,比班里同学大,我真的很怕他把班级给弄乱了,但是学校领导硬塞的学生又不能不要。我跟他长聊了一下,感觉到他比班级同学成熟的多,脑子也挺聪明的,好好改造一下还是可以的,我当时就下了一个决定,任他为班级代理班主任,我不在班级的话,全权处理班级事务,我首先跟他诉苦,家中有小婴儿需要照顾,班级中又有很多事情处理,我需要他的帮助,恳请他帮助自己,也相信他一定能做好,没想到他很郑重的答应了。从那天起他就真的很用心做班级的工作,熟悉班级一段时间,很快就在班级中有了一定威信,很多学生愿意信任他。班级中的很多事不需要我指点,他就能办理的妥妥的。当了我两年的得力助手,在他的带领下,班级很平稳地发展,他顺利毕业并考上了重点高中。毕业后他对我讲呀,'老师,你知道吗?其实我刚来咱班的时候,原打算混日子的,只要不被开除丢父母的脸,混到毕业就好,来之前我都已经打听好咱班的学生了,在班里也找到了一块儿混的朋友了,哪儿成想到你让我当代理班主任呀,我只能硬着头皮干了,干着干着我都不知道自己咋变了,只知道要想带领别人,自己必须优秀。我都不知道我能有今天,还能考上高中,哈哈哈'.你看,其实老师呀,魔力还挺大的,哈哈哈。"老师②的做法是一个极为现实的"知人善任"成功案例,转校生的管理工作一直就较为困扰很多的班主任老师,此老师的做法大胆新颖,不失为新途径。

  总之,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组成的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者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和帮助,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为班级建设服务。

  2.举办多样的班级活动,丰富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前台"生活。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成员之间通常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班级管理者可以组织多样的班级活动来展示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才能,丰富其在班级的"前台"生活。

  有的班级管理者借助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在班级中开展竞赛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前台"生活,增强班级的内聚力。

  老师③:"班里的元旦晚会都是学生自己组织的,但有一次学校要求选送班级节目参加学校的庆元旦晚会,我就借着机会在班级里举办了一个节目竞赛,围绕一个主题,节目形式不限,发挥学生的不同特长。关系要好的学生一起商量出来了好几个特色的节目,有朗诵,有歌曲,有小品的,我发现他们都好有才,全班的学生都很有收获".

  有一些班级管理者根据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特色开展班级活动,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例如,为班级的不同兴趣群体举行才艺展示的类似活动,像班级内的"诗歌朗诵比赛"、"书法大比拼"、"K 歌赛"等。

  老师④:"我班的有几个男生经常在一起,刚开始,他们中的一个人跟熟人学了街舞,慢慢地班里的那几个男生也跟着他练起了街舞,后来,这几个男生的家里人告诉我,他们练舞经常很晚回家,都顾不上吃饭了,很担心他们的安全,也比较担忧他们的成绩。我了解了情况后,感觉不能打压他们的兴趣,也不能让他们这样下去。最后,我决定利用每天下午的一节课外活动时间(原来用作作业辅导课)让他们自行练习,同时约法三章,一、放学后必须马上回家;二、不许出现作业未完成的情况;三、班级里有自愿学习街舞的同学应给予帮助。他们慢慢变的更有活力了,不在偷偷摸摸地练了,还成立了组合,经常在学校的活动上表演,也越来越受同学的欢迎了".

  3.开展主题性班会活动,及时干预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不良"后台"生活。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后台"生活虽然有其隐蔽性,不易被察觉,但是,仍能从日常观察和交流中发现足丝马迹,辨别出其对学生发展是利是弊,对于不良的"后台"生活应给予及时的的干预和引导。尤其是处在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常常会犯一些错误,如若在群体中形成一种不良风气,必将对班级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班级管理者需做到明察秋毫,及时发现班级非正式群体"后台"生活的不良倾向,并能够及时干预引导。

  班会是班级生活中最主要的一项活动,主题性班会通常是指确定一个主题,发动全体学生进行讨论,主要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主题性班会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的,班级非正式群体自然包含之内,因此,它是一个干预、引导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有效途径。

  老师⑤:"我是无意间发现我们班的三个男生在一起吸烟的,他们从厕所回教室,身上一股烟味儿,当时我很气愤,但忍着没发作。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大概有 10 分钟才平复心情。他们才初二呀,这些孩子怎么这么不爱惜身体呢,我实在想不通。他们三个平时关系就很好,经常在一起呆着,平时在班里也没发现他们干什么坏事儿,也就没怎么在意他们。这次的发现让我感觉非常不好,他们的问题必须马上得到纠正。我就假装自己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想到布置给他们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主题班会的任务,我把任务分配给他们,并讲出我的三点要求:一、必须用身边真实的事例,得到主人翁的许可,有主人翁的录音或是录像资料;二、必须引起班级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三、必须情真意切,打动你们自己的才能打动别人。因为平时就有临时分配主题准备班会的情况,他们也没怀疑什么。一个星期的准备期间,他们三人还会时不时问我课件制作的一些问题。等到开班会那天,他们以'拯救我们的肺'为题,展示了很多震撼的图片,并以身边家人的真实事例讲述吸烟有害健康,最后,他们三人以自己的三篇悔过书结束。班会很成功,学生触动挺大的。之后,我就他们三人的吸烟行为进行了单独谈话,他们的认错态度很不错。"(三)改善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有效沟通工作。

  隔阂是问题的开始,而沟通则意味着着问题的解决。在现代管理中,沟通常被看作是实现组织内部协调、达成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班级管理者应重视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沟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沟通工作。

  1.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有效沟通。

  沟通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针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由于其特殊性和在班级中的重要性,有效的沟通工作有助于管理目标的达成。所谓有效沟通是指接受信息的一方能够理解和把握信息传达者的真实意图,并能够采取适宜的行动。

  要想达到与班级非正式群体有效沟通的目的,首先应该提高班级管理者的角色意识,主要做到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明确沟通的目的,即做好沟通前的准备工作,想要了解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二是要端正沟通的态度,要想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班级管理者必须走进学生的心里,以真诚赢得学生信任,尝试换位思考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达到良好的效果;三是要注意与班级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沟通,由于"核心人物"的特殊地位,与其进行的有效沟通可以间接促成其所在群体的转变,达到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

  要想达到与班级非正式群体有效沟通的目的,此外,还应该提高班级管理者的沟通技巧。主要注意沟通时的语言表达艺术,不仅会说,表达清楚自己的意见,还应善于非言语的表达,身教重于言传;注意沟通时必要的倾听技巧,要做到专心地听,积极主动地听,有反馈地听。

  2.利用现代社交软件改善有效沟通工作。

  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恰当利用现代社交软件可以改善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有效沟通工作,进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是适应时代的表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有效的沟通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极为重要,现如今是属于网络的时代,恰当的利用现代社交软件进行沟通比传统方式更为有优势。

  现如今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利用现代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沟通。如建立班级QQ 群,建立班级微群,开通班级博客等形式。此类形式转变原有传统对话的沟通方式,让学生卸下负担轻松与老师交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畅所欲言,拉近与老师的关系;借助网络的平台,通过相关的一些软件引导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时,能够保护其自尊,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古人有云:"世易时移,时事异矣".教育工作者在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并无现成的法则可循,正如同"教有法,而无定法".因此,在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工作中,班级管理者应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找到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